柳永

- 姓名:柳永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福建崇安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后世也称之为柳屯田。福建崇安人,《历代诗余》及《词综》以为是福建乐安人。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柳永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成年之后,从家乡到汴京赴考,但曾几度在科场受阻《能改斋漫录》有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由于柳永在汴京的放浪生活,特别是他把这种生活尽情吐露于词中,因而触怒了以理学为门面的统治者,使得他一生都未受重用,只作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从此,他便多次离开汴京去外地漫游,到过浙江、苏州、扬州、江淮、长安、成都、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湖南等地。直到景祐元年(1034)方登进士第,任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团练推官,此后又在浙江做了多年的地方小官。庆历三年(1043)改官著作郎入京,曾被仁宗召见,为太常博士。皇祐中,又迁屯田员外郎。但不久又因作《醉蓬莱》词有“太液波翻”句忤旨,被发落,而后流落不偶,不久便死于他乡,身葬北固山下。相传死后家无余财,群妓合金埋葬之。柳永的词,尽写都市繁华、旅途风光、男女恋情、娼妓悲欢,以及自己长期失意的郁闷、颓放和羁旅之哀,诸如《望海潮》、《迷仙引》、《雨霖铃》等。也有咏物、咏史和游仙等词篇。柳词曲折委婉,长于铺叙。融情入景,工于点染。语言活泼,不避俚俗。特别是在词体上,极大地推动了慢词的发展,使唐五代、特别是民间词中的慢词出现了质的变化。柳永开拓了宋词的题材范围,使词从贵族玩物一变而为市民文学。柳词与敦煌民间词的瓜葛是显而易见的。在词体和词风上的也独树一帜,使柳词风靡一时,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对两宋名家词人均有影响,并影响到金元戏曲和后世小说。可以说,柳永是中国词坛上最负盛名的词家之一。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有《乐章集》传世。
猜你喜欢的书
今昔物语
《今昔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旧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宇治大纳言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其中欠缺三卷),故事千余则。一至五卷为天竺(印度)部分,六至十卷为震旦(中国)部分,十一至三十一卷为本朝(日本)部分。内容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前者系说明佛教信仰之功德,后者则叙述历史人物之逸事与孝子、烈妇等道德故事。此外,尚有文艺、爱情、生灵、怪物、狐狸、仙人、盗贼等各种传奇故事。每一则故事皆含有通俗处世教训之寓言。因每卷开头皆有“今昔”二字,故名《今昔物语》。 本书所译为本朝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北京编译社翻译,并经周作人花了两年时间校订。 《今昔物语》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瑰宝,是了解当时日本社会武士与庶民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并成为后世物语、说话等文学的创作典范,也是日本多位作家的创作素材宝库。《罗生门》《鼻子》《丛林中》《阴阳师》等诸多作品均取材于此书。
约檀河之水
1920年发表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是张资平的早期作品,大多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渴求解放的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是相吻合的,使得他成了前期创造社中仅次于郁达夫的重要小说家。20年代中期以后,张资平小说创作的重点发生了转移,三角、四角乃至多角恋爱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主调,令他红极一时,拥有大批的读者。恋爱小说给张资平带来了广泛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多的批判。
耳目记
唐张鷟撰。一卷。鷟有《朝野佥载》已著录。是编记故事二十三则,每则多至二三百字,少则二三十字。多为唐武周时事,如酷吏专事罗织,刑戮残忍,贪财好淫,食人精肉,少有灵异怪诞,乖戾时事。书中有记开元以后事,当为后人窜入。故事更有重见《朝野佥载》者。
楼居小草
诗集,清袁杼撰,收袁杼诗五十二首,袁杼,约生活于清康熙末至乾隆(1720-1795)年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四妹,诸生韩思永妻,字绮文,又字静宜。在姊妹中排行第四,故乃兄袁枚诗文中多称其为四妹。
武昌纪事
二卷。清陈徽言撰。陈徽言,字炯斋,剑川(今云南省大理)人。曾任国子监典簿。《武昌纪事》卷一以日记体记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武昌、汉阳始末;卷二为杂论,记载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人家世及西洋诸教及其影响,并力主除之。附录以日记体记太平军入城后的情况。后附《陈炯斋遗诗》及陈徽言小传。作者当时客居武昌,故所述史实可做参考,然对太平军多有诬蔑之辞。《武昌纪事》有咸丰三年(1853)刻本、咸丰七年(1857)重刻本,民国年间载入 《云南丛书》。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为台湾清朝淡水厅、新竹县与台北府城三行政单位的行政与司法档案。所涵盖的时间起自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事实上,1776年-1875年间,淡水厅统辖苗栗以北的北台湾,1875年之后,清朝废淡水厅后,再由新竹县与台北府统辖北台湾。而淡新档案则是这期间的清朝县级行政纪录文献。汇整后,淡新档案涵盖了该时段台湾大甲溪以北的地方政府行政及司法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