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表正

杨表正
  • 姓名:杨表正
  • 别名:字本直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延平(今福建永安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杨表正,明乐论家。生卒年不详。字本直,别号西峰山人,福建延平(今福建永安县)人。活动年代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前后,是明代古琴声乐派江派中著名的琴学家。其音乐美学思想,认为琴的审美功能,具有伦理感化与教育的作用,提出“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的美学命题,强调审美教育通过情性的中介达到育人治身的作用:“是故圣人之制,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荡,去乎奢侈,以抱圣人之乐。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乐其趣也。”(《弹琴杂说》)。要求弹琴时,应用幽静的审美环境,平和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审美创造的主体与客体的契合无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同上)又强调审美接受者的“知音”,如未遇知音,则“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反映其不取悦于人而自乐的审美态度。又认为音乐意义的诠释,在于理解而后能获得审美趣味,由此得到审美愉快的心理体验:“如是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徒多无补。”(同上)反对弹琴时“飞抚作势、轻薄之态”的表演习气,主张以“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的风韵和标格,表达琴艺的高尚情趣,“方能与道妙会,神与道融”。最后归结为人的“读书”修养,反映其仕人风度与审美理想。著有《弹琴杂说》。

杨表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产生于唐代。此经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的部分文字雷同,而文字稍长,并有七言偈句。经文以清静心为得道之旨要,说明道所以能得在于自心,不能得道是因为“有心”,有心就生出贪欲、烦恼、妄想,于是流浪生死,与道相隔。《云笈七签》卷17录此经。该经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内容相同,文字也大多相同。该经多出偈语。不知二经孰先孰后,也可能是同经的不同传本。

倪焕之

倪焕之

长篇小说。叶绍钧著。载《教育杂志》1928年1—12期。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中国城乡生活面貌,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倪焕之是有理想有热情的进步青年,决心以教育救国。他中学毕业后即到乡村当了小学教师。不久,他和志同道合的新女性金佩璋结婚。倪焕之婚后初期生活很幸福,但其教育改革实验在封建势力阻挠下失败了,而金佩璋后来也变成一个旧式家庭妇女,这些都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五四运动爆发后,倪焕之在革命者王乐山的指引下来到上海一女中任教,并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苦闷与失望之中,最后患病死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永久的女性

永久的女性

现代长篇小说。叶灵凤著。上海大光书局1936年7月初版。作品叙述画家秦枫谷决意要画一幅朴素的少女的胸像。他要从这少女的容颜上,表现出女性不灭的纯洁,尊严和美丽,以及孕蓄着的母性的爱。为物色模特儿,他费尽了心机。巧遇朱娴,正是他理想中的人物。在朱娴的支持配合下,一幅题为“永久的女性”的画画成了,同时他们俩也产生了爱情。秋季展览会上,这幅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也引起了风波。秦枫谷屈服于朱娴父亲的反对,决计牺牲自己的爱情,违背了自己的心愿与第三者结合。作品通过画家秦枫谷和模特儿朱娴的爱情悲剧,描写艺术和人性的斗争,艺术家为了创作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揭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男女婚姻的不自由,鞭挞了金钱主宰一切的罪恶。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这是研究徽商的第一部资料集.徽州商人在明代已经形成人数众多、势力较大的一个商帮,万历时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商贾之称雄者,江南则称徽州,江北则称山右。”(原文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可见,徽州商帮和山西商帮已是当时“称雄”于商界的两支劲旅。到了清代前期,徽商势力达于高峰,尤其是两淮盐场,徽商几执诸盐商之牛耳。据《歙县志》载,康(熙)、乾(隆)之际,“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就是明证。自嘉(庆)、道(光)之后,随着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商业经营方式也渐渐异于往昔。于是,徽州商帮也就在外来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两股潮流的冲击下跌落下来,并从此一蹶而不振。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许岳序,胡孝后序。

大摩里支菩萨经

大摩里支菩萨经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
  佛在给孤独园,先为苾刍说菩萨名,及咒,次说种种护摩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