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黄景仁
  • 姓名:黄景仁
  • 别名:字仲则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749年
  • 逝世日期:1783年
  • 民族族群: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孤,赖祖父抚养以成立。少工制艺,十七岁为诸生,次年与同里洪亮吉为友,始学作诗。家贫,不愿授徒,遂游食四方,先后客于徽州府同知王祖肃、浙江道台潘恂、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及安徽学政朱筠署中。平生于功名不甚关切,独恨己诗无幽燕之气,尝蓄意北游燕、赵、京师。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抵京师,名公卿如翁方纲、纪昀、冯敏昌等皆奇其才,争与之交。次年,高宗东巡,途经天津,各省士子进献诗赋,景仁至津门与试,考中二等,授武英殿书签。乾隆四十二年,迎老母妻子至京,应顺天乡试,不售。后受业于王昶门下,与翁方纲、蒋士铨、程晋芳、吴锡麒、洪亮吉等结都门诗社,诗酒唱和,而家境益困。后应陕西巡抚毕沅之邀,游西安,得金捐资为县丞。乾隆四十七年,返京,赴吏部候铨选,在京为债家所迫。次年,欲再至西安求助,抱病而行,卒于山西运城盐运使沈业富署中。景仁存诗千馀首,为其贫病交加、飘泊潦倒、抑塞不平而又倜傥不羁的一生之写照,如《送春》、《太白墓》、《秋兴》、《夜起》,皆可见诗人之愤懑充溢于字里行间。《杂感》诗云:“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其孤傲与悲愤在诗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其描写自己穷困生活的作品颇能引起寒士的共鸣,如:“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为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都门秋思》)其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亦为人传诵。如《绮怀》中的名句“记得酒阑人散后,共摹珠箔数春星”,“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结束铅华悔少作,屏除丝竹人中年。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等皆流传极广。诗中也有许多赠友怀人或表现进取精神的作品,如《金陵待稚存不至适容甫招饮》、《少年行》、《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观潮行》等。景仁诗学李白,又出入于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朱庭珍云:“黄仲则才力恣肆,笔锋锐不可当,如骁将舞梨花枪陷阵,万人辟易,所向无前,自是神勇;又如西域婆罗门,吐火吞刀,变幻莫测,具大神通。仲则七古佳篇,造诣颇似如是。”(《筱园诗话》)邱炜萲则评以“清刚”两字(见《五百石洞天挥麈》)。著有《两当轩集》二十二卷,洪亮吉为撰行状、王昶为撰墓志铭。毛庆善、季锡畴为撰年谱。

黄景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史公书义法

太史公书义法

近代孙德谦撰。民国时期重要的《史记》学研究著作。孙氏此书的研究方法既非史料考证(如赵翼、梁玉绳),亦非文章评论(如吴见思、牛震运),而是致力于探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史法”与“体例”,即所谓“义法”。共五十篇,不仅揭示了司马迁“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的著史意图;亦从“义法”着眼,对《史记》的编纂体例、史料剪裁、书法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同时,通过揭示《史记》的“义法”,此书对一些《史记》学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疑案也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乌鸦之画

乌鸦之画

走下了若干级宽阔的石梯,迎面,有两带矾石面的柜台,四周环绕过来,围成两个小小的长方形的部分。这是××公司地下室中的饮食部。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宋组诗。七绝。范成大作。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诗前小序云:“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与“冬日”五组,各十二首。组诗结合作者观感,从多方面表现南宋江南农家的生活,诸如自然环境、节令气候、风情民俗、耕耘稼穑以及悲欢离合,均有真切生动的再现。如歌咏田园风光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描述农民辛勤劳动的:“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鞭挞繁重赋税的:“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这些诗继承了陶渊明、王维、储光羲的传统,却无闲适冲淡之风,而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这便与历来以山水田园寄寓隐逸思想者迥然不同。组诗兼用赋、比、兴表现手法,意境活泼自然,风格明快,语言平实,给人以清新之感,是诗人代表作品。清王载南总评《四时田园杂兴》曰:“纤悉毕登,鄙俚尽录,曲尽田家况味。”(《柳亭诗话》)钱钟书指出:“他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并评论说:“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宋诗选注》)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

杨向奎著,1989年出版,15.3万字。书中首先论述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并兼论“炎黄”、“华夏”两个实体的形成。然后结合宗周之礼乐文明论述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礼乐文明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统天下的理想制度。书中探讨了公羊学派之形成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公羊》一方面不能忘记诸侯割据的现实,一方面又在规划“大一统”,充满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分析了汉武帝之大一统与董仲舒的对策。董仲舒的三策以区别于黄老之学的方式为汉武帝建立新的大一统,亦即天人合一之“大一统”。对司马迁与公羊学的关系,作者也作了探讨。司马迁提出了“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文一质,终始之变也”的历史发展规则,而“一文一质”的理论出自公羊学派,作者认为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大一统。何休对于公羊学的总结的意义在于保存了公羊学派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历史哲学。书中阐述了宋儒之“春秋”学,清代前期的大一统论与公羊学,以及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大同思想。康有为终以大同思想代大一统学说,大同包含大一统思想在内。而大同世为社会性质之改变,不同于大一统之为政治上的统一。作者总结说,大一统思想,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更占重要地位。

楞严经秘录

楞严经秘录

楞严经秘录,十卷,明一松说,灵述记。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即《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从第一分至第十三分,但有心明,而无曼拿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