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廷秀

叶廷秀
  • 姓名:叶廷秀
  • 别名:字谦斋,号润山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濮州(今范县濮城镇)叶庄人
  • 出生日期:1599年
  • 逝世日期:1651年
  • 民族族群:

叶廷秀(1599年~1651年)字谦斋,号润山。明朝濮州(今范县濮城镇)叶庄人。为人耿直,处事廉明,能文能武。官至监察御史。 天启五年(1625年),叶廷秀中进士。先后任南乐、衡水、获鹿三县知县,后升为顺天府推官。其间,英国公张维贤与民争田,叶廷秀秉公断归于民。百姓感廷秀为官清正,呼为"叶青天"。崇祯年间,叶廷秀升为南京户部主事。 因父母相继去世,叶廷秀归家守孝。期间,他体察民情,备知民间疾苦,深谙吏治之弊。守孝期满,他上疏陈述吏治之弊。"催科一事,正供外有杂派,新增外有暗加,额办外有贴补,小民破产倾家,安得不为盗贼?欲救州、县之弊,当自监司、郡守始。不澄其源,流安能洁?保举之命行已数年,而称职者希觏,是连坐法不可不严也!" 日讲官黄道周因弹劾朝阁大臣杨嗣昌,被捕入狱。叶廷秀上疏营救,亦被捕入狱,一年后充军福建。后经朝中大臣极力营救而赦免,重新任职。 南明福王时,经兵部尚书解学龙推荐,叶廷秀被任命为佥都御史,因遭马士英压制,实授为光禄少卿。南明灭亡,叶廷秀挺身加入了抗清农民起义队伍榆园军。居太原的大学士傅山听到此事,激动不已,提笔赞道"山东留得好男儿,遥伏黄冠拜义旗。" 清顺治八年(1651年),榆园军兵败,叶廷秀同农民起义领袖任七同时被清军擒获,遇害于东昌,年52岁。 叶廷秀著有《西曹秋思》、《诗谭》、《考经启蒙》和《素园遗书》等书传世。

叶廷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藏经校注

中藏经校注

《中藏经校注》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中藏经校注》的世传版本系统有一卷本、两卷本、三卷本、八卷本等四种。本次校勘以三卷本系统的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该刻本经过孙氏精校,堪称善本,有较高学术价值。《中藏经校注》后附元代赵孟颊手写本,该写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中藏经校注》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学术价值,复经赵氏摹写,堪为书林奇珍。

质疑录

质疑录

医论。明张介宾撰。一卷。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为张氏晚年之作。认为医以寄生死,故不得不阐发其精微,探其义蕴。故取先圣之经,正前贤之误,对其谬误,必加质疑,而予以辨论,故名。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约二万字。书中论有:“论伤寒无补法、论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论肝无补法、论无痰不作眩、论阳常有余、论气有余即是火、论痢无止法”等医论四十五篇。从中医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断治疗,对前贤之误,均提出质疑。有些论述颇有卓见,如伤寒一证,必辨虚实,攻补兼施,而不泥于伤寒无补法之说。中风必辨十二经见证,而不以治伤寒之法治之。血证必先清外感,次理内伤,而不泥张洁古“见血无寒”之语等。书中体现了重阳气,习用温补之剂以疗虚寒证的特点,尤以“论阳常有余”论中体现明显。对研究中医基本理论,颇有参考价值。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收入《医林指月》。

女科精要

女科精要

妇产科著作。3卷。清冯兆张(楚瞻)撰。约成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此书概述妇女胎前、产后疾病的病因证治。分月经、经门、崩漏、带下、杂证、嗣育、胎前、胎产、产后9门。重视养胎及胎前诸病的及早诊治;强调临产宜斟酌产程进展以防难产,并指出产后调养、宜忌及其护理方法。冯氏主张四诊合参,以标本兼顾为治则,临床上突出辨证论治。书中博采众长,参以己见,于后世有一定影响。现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冯氏锦囊秘录》丛书本。

一切善见律注

一切善见律注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其后,此等佛书皆被译成师子国语,而秘藏于大寺(Mah^aviha^ra)。西元430~440年间,觉音入师子国,即根据大寺所藏,撰作诸多注释,本书即为其中的一本。其书目录分为: 一、序偈 二、第一合诵【合诵因缘、一切佛语之分类】 三、第二合诵 四、第三合诵【帝须长老、阿育王之蹄佛、第三合诵次第、圣法之传承】 五、锡兰岛之佛教【摩哂陀之傅法、请来佛舍利、菩提树之移植、圣教之确立】本书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所收,僧伽跋陀罗译之《善见律毗婆沙》。阅读时如能将此汉、巴二书加以对照,则将有助于理解内容真义。譬如有关诸王相承之史实,汉译本有‘阿楼王、闵蹰王在位,各八年’之记载。然巴利本则谓‘anuruddho ca mundo caatta’(阿楼王与闵蹰王合八年’。若以摩哂陀于佛般涅盘后二三六年入师子国计算,则二王在位年数应是‘合为八年’,并非‘各八年’。由此可比勘得知‘各八年’应为‘合八年’之误。

寂调音所问经

寂调音所问经

一卷,刘宋法海译。清净毗尼方广经之异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一卷,唐提云般若译。与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