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廷秀

- 姓名:叶廷秀
- 别名:字谦斋,号润山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濮州(今范县濮城镇)叶庄人
- 出生日期:1599年
- 逝世日期:1651年
- 民族族群:
叶廷秀(1599年~1651年)字谦斋,号润山。明朝濮州(今范县濮城镇)叶庄人。为人耿直,处事廉明,能文能武。官至监察御史。 天启五年(1625年),叶廷秀中进士。先后任南乐、衡水、获鹿三县知县,后升为顺天府推官。其间,英国公张维贤与民争田,叶廷秀秉公断归于民。百姓感廷秀为官清正,呼为"叶青天"。崇祯年间,叶廷秀升为南京户部主事。 因父母相继去世,叶廷秀归家守孝。期间,他体察民情,备知民间疾苦,深谙吏治之弊。守孝期满,他上疏陈述吏治之弊。"催科一事,正供外有杂派,新增外有暗加,额办外有贴补,小民破产倾家,安得不为盗贼?欲救州、县之弊,当自监司、郡守始。不澄其源,流安能洁?保举之命行已数年,而称职者希觏,是连坐法不可不严也!" 日讲官黄道周因弹劾朝阁大臣杨嗣昌,被捕入狱。叶廷秀上疏营救,亦被捕入狱,一年后充军福建。后经朝中大臣极力营救而赦免,重新任职。 南明福王时,经兵部尚书解学龙推荐,叶廷秀被任命为佥都御史,因遭马士英压制,实授为光禄少卿。南明灭亡,叶廷秀挺身加入了抗清农民起义队伍榆园军。居太原的大学士傅山听到此事,激动不已,提笔赞道"山东留得好男儿,遥伏黄冠拜义旗。" 清顺治八年(1651年),榆园军兵败,叶廷秀同农民起义领袖任七同时被清军擒获,遇害于东昌,年52岁。 叶廷秀著有《西曹秋思》、《诗谭》、《考经启蒙》和《素园遗书》等书传世。
叶廷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心目论
心目论,唐道士吴筠撰,原书收于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正统道藏》本又分出单为一篇,收入太玄部。本篇假设心目辨论,论述「动神者心,乱心者目」。谓人目光外驰,受物色诱惑,致使心乱神劳形弊。炼养形神者应守静契无,「睹有而如见空寂,闻韶而若听谷音」;窒欲解纷,灵府常静,则神生而形和。
灵宝归空诀
灵宝归空诀,题「原阳子赵宜真编述」。赵宜真乃元末明初道士,净明道嗣师。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书中有七言绝句诗十四首,每诗后附以短注,言「归空之法」。按「归空」之义,指人死后当归于虚空。归空之法,教人于临死之际把定玄关,识破幻缘,抛却尘俗欲念业习,以免沦入诸趣。此法盖源于佛教密宗,或以为达摩禅师之作。
观光日记
吴德功撰,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敦煌本《坛经》的全称。简称《坛经》、《六祖坛经》、《法海本坛经》。佛教典籍。唐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一卷。此经是现存最古的《坛经》写本,是禅宗南宗的基本理论典籍。约成书于公元780年左右,主要记录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体现了慧能要求习禅者体认佛性的自身清净,以树立佛教的宗教世界观的思想特征。历代《坛经》传本甚多,敦煌本以往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大正藏》据S.5475录文收入第四十八卷。并有铃木大拙《敦煌出六祖坛经》、宇井百寿《坛经考·附录》、柳田圣山《六祖坛经诸本集成》、郭朋《坛经对勘》、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等多种录校本问世。
普贤菩萨行愿赞
梵名Bhadra-cari^-pran!idha^na ,或 Samantabhadra-carya^-pran!idha^na-ra^ja。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普贤行愿赞。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以偈颂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总计七言四句六十二颂一七三六字。盖此赞为四十华严经最末之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所揭出,原有别行本,即相当于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之文殊师利发愿经。
太虚大师全书
太虚著。六十四册,计七百余万字。1947年太虚逝世后,在浙江奉化雪窦寺成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由印顺法师负责,历时一年编纂完成。初以分编出版,1954年在香港完整出版。现行本为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本。全书分四藏二十编。其中“法藏”七编: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制藏”三编:律释、制议、学行。“论藏”四编: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杂藏”六编: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末附印顺编《太虚大师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