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周敦颐
  • 姓名:周敦颐
  • 别名:字茂叔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 出生日期:1017年6月1日
  • 逝世日期:1073年7月14日
  • 民族族群: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每到一地做官都提倡办学校,而且亲自讲授经术。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他晚年于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故人称“濂溪先生”,而将其所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周敦颐十五岁丧父,随母亲投靠在汴京做大官的舅父,二十四岁荫恩获得官职,此后出入官场三十多年,但主要是在州县做官。历任分宁县主簿、桂阳令、南昌知事、虔州通判等地方官吏约20年。周敦颐身在官场,但却心在林泉,向往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乐趣。他在著名的《爱莲说》中以菊花喻隐逸者,以牡丹喻富贵者,以莲花喻君子。他说:“予独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他的自我写照。他想做的就是身在世俗、心在方外的“君子”。周敦颐并非假道学,而是真诚地追求着“孔颜乐处”。据程颐后来回忆,他和程颢少年时代曾奉父命,受学于周敦颐,两兄弟一听这位先生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诗人黄庭坚称其“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不过,一个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由其人品或人格决定。周敦颐所以被后代理学家尊为开山祖师,主要是因为他开辟了儒学发展的新思路。他的两篇哲学论著《太极图说》和《通书》总共只有三千多字,但却为后代理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尤其是《太极图说》,可以视为理学的思想宝藏。《太极图说》全文二百五十余字,是周敦颐对“太极图”所作的说明:“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这种由“太极(无极)”一动一静而生阴阳,而生五行,而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其中,“无极而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中正仁义而主静”等,就是宋明理学的经典命题。只须将“太极”换成“理”或“天理”,就可以看出其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关系。


周敦颐的教育思想,首先主张教人“学为圣人”。他一生的抱负在“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他认为,“圣”就是“诚”,“圣人之道”就是“仁义中正”。所以,为人的目标要以诚为本,而为人的道路则要合乎“仁义中正”。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心中纯一,没有杂念,才能进入无欲的境界,而近乎纯粹至善的地步。其次,强调学习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思索,另一方面要靠教师的指导和朋友的帮助。他说:“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通书》)提倡有学识的人要教育没有学识的人。没有学识而蒙昧的人,应当向明白事理而有学问的人学习。第三,他要求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写了一篇《爱莲说》,文中赞美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莲虽从污泥中长出来,但不被污染;虽经清澈的水波洗荡,但不妖艳、浮华。周敦颐借莲花来比喻君子的风范,使莲花成为高尚洁美人格的象征。他的著作后人编为《周子全书》或《周濂溪集》。

周敦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德国国防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译本由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七二级工农兵学员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共14.8万字。该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对法国记者提出的40个问题进行答复的汇编,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邓尼茨根据德国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地理条件,阐述了德国以潜艇为核心的海军战略与战术。他认为,德国在欧洲崛起后需要向外扩张,而英国历来采取抑制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德英战争不可避免。英国的海军实力较强,但英国是个岛国,海上交通线是其赖以生存和进行战争的生命线。一旦战争爆发,德国海军最重要的战略是对英国采取慢性绞杀,开展商船袭击战,切断其海上交通。而潜艇部队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力量。在潜艇使用上,主张集中使用兵力,把潜艇派往运输频繁、对潜艇防御薄弱的海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战果;利用暗夜出敌不意地进行近距离水面袭击,采取多艇作战的“狼群战术”,集中攻击敌方运输船队。邓尼茨强调现代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认为制海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邓尼茨指出,由于德国的潜艇部队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和抗雷达能力,导致1943年5月以后连遭败绩。另外,书中还宣扬了I.康德唯心主义的“绝对命令”原则,认为军人只需履行职责,不必过问政治,历史由少数“伟人”的意志和性格支配,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器装备。

大雅集

大雅集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竹坡诗话

竹坡诗话

一名《竹坡老人诗话》、《周少隐诗话》。宋周紫芝撰。一卷,一作三卷,均为八十二条。紫芝有《竹坡词》已著录。此编原本百条,今存仅八十条(《说郛》本仅十六条,系残本)。其成书时间,可能在周紫芝于六十一岁(1142)始得官以前。书后有论兼跋,作于丁亥年(1167),称“镂板于郡”,“贻传未见之书”,可能即其初刊本,其时周紫芝已卒。多记叙唐宋诗人轶事,品评诗歌优劣,考释诗歌语辞,部分内容有一定意义。但全书系统性、理论性不强,有些内容较为琐屑。有清人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关中奏议[四库本]

关中奏议[四库本]

杨一清撰。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安宁(今云南安宁)人,成化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襄。本书共十八卷,是杨一清生平奏议的汇编。内容可分为六类:卷一、卷二为马政;卷三为茶马,是杨一清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奏疏;卷四至卷六为杨一清巡抚陕西时所上奏疏;卷七至卷九为总制,是杨一清总制延绥、宁夏、甘肃边务时所上奏疏;卷十为后总制,是杨一清病归复起时所上奏疏;卷十一至卷十八,是杨一清嘉靖四年(1525年)以故相再任提督三边军务时所上奏疏。该书内容多涉及陕甘边事,故以关中题名。嘉靖初,此书始刊于南京,其中所载多为杨一清奏稿,同时亦编入当时部臣复疏及前后所奉谕旨等,于时事本末,颇为详尽。杨一清督学陕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后又在陕西为官最久,其所指画皆中肯綮。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关中奏议》有《四库全书》本、《关中丛书》本、《杨一清集》本(中华书局,2001年)。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记并序,日本良信合并跋,排科会本。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

唐大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出集经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