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闵

- 姓名:杨希闵
- 别名:字铁佣,号卧云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省黎川县
- 出生日期:1808
- 逝世日期:1882
- 民族族群:
杨希闵 (1808—1882) , 字铁佣,号卧云,新城县(今江西省黎川县)人。杨希闵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在家乡塾学授课。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候选内阁中书。他认为仕途非己之愿,遂弃举业,乃专心攻经,潜心治学。尤好讲《易》,崇奉宋代儒家朴学笃行之说,与龚自珍、梅曾亮等切磋学问,为乡人所敬佩。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攻克新城、建昌(今南城),杨希闵招募乡兵相抗。广信郡(今上饶)郡守沈宝祯率部来援时,见他一介书生有此胆略,乃以礼待之。不久,建昌府所属各县均被太平军攻陷,南昌也被太平军围困。杨希闵举家流落到福建邵武,后迁福州,先后被福建学政吴南池和布政使周开锡延聘。他利用这一时机,饱读经史百家,并加以披阅考证,获益匪浅。同治九年(1870年),他东渡台湾,在海东书院主讲11年。以宋儒性理之学及经、易之书,启迪台湾士子,学风为之一新。
杨希闵在理学上崇尚程、朱,文章则有桐城派渊源,主张“义理、考证、词章”三者不可缺一。毕生埋头书卷,笔耕不懈。在考证评论前人文史书籍方面,花费了极大精力,其“考订精详,论事平允,非浅学者所能及”。在邵武时著有《乡诗摭谭》20卷,宣统二年(1910年)由新建夏敬观刊行;另有《江西诗轨》、《江西诗话》若干卷,未能刊行。他评述了晋陶潜以来江西籍的340位诗人,对历代能诗而名不甚著者,均有所记,为研究江西诗歌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依据。在福州时著有《榕阴日课》10卷刊行。在台湾时著有诸葛亮、李泌、陆贽、韩琦、李纲、王守仁诸家年谱(亦名《四朝先贤六家年谱》)及《豫章先贤九家年谱》。他在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的基础上,撰写了《王文公年谱考略推论》和《熙丰知遇录》各1卷,继续为王安石“辨诬”。晚年编撰的《客中随记》,亲自笔录藏书、说经、居家、政事、校籍、文章、杂余、释典等八大类,其中不乏大量珍贵文献资料。杨希闵十分爱好和擅长诗词创作,撰有《遐憩山房诗》、《痛钦词》、《过存草》、《覆音瓦草》、《诗榷》、《绝句诗选》、《四书改错平》等。此外,他对医学也有一定研究,著有《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答》、《金匮百七十五方解答》、《盱客医谈》等。还有《四书改错平》14卷、《水经注汇校》40卷、附录2卷、《读书举要》2卷。
杨希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巴尔内特私家侦探事务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公共舆论因为对这些案件的一知半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互为矛盾的说法,使这些案件变得更加具有轰动效果。这个名叫吉姆·巴尔内特的怪人,以最有趣的方式介入侦破那些最荒唐离奇的案件,他究竟是什么人呢?神秘莫测的巴尔内特私家侦探事务所,其存在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要安全有效地吸引委托人不断地砸钱,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法书通释
二卷。书论。明代张绅编。周履靖、陈继儒同校。绅生卒年未详。字士行,又字仲绅。自称云门山樵,登州 (今山东)人。洪武(1368—1398年)中。曾仕浙江布政史。绅有才略,谈辩纵横,能作篆书。善写墨竹,精于鉴赏。诗文亦自成一家。对法书名画多作品题。是书集前人之论,分上、下卷,对晋唐以来书家的论述,加以例释、说明、分析、归纳、阐述、类聚、寻法,属辞比事,以类相从,以期后学者众举旁通,提纲会要。分10篇,一、八法(附偏旁),二、结构(附形势),三、执使,四、篇段(附性情变化风神);五、从古;六、立式;七、辨体;八、名称;九、利器;十、总论。皆汇集晋、唐以来所论作书之法。间折衷己见,颇有卓识。有明刊《夷门广牍》本、《四库存目》本等
幼科心法要诀
儿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五十~五十五)。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司马光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司马光》孙毓修著。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反对王安石变法,于1071年退居洛阳。1085年哲宗即位,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罢新法。死后追封温国公。曾编撰《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亦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
十不二门文心解
十不二门文心解,一卷,宋仁岳述并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