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

- 姓名:黑塞
- 全名:赫尔曼·黑塞
- 性别:男
- 国籍:德语
- 出生地:卡尔夫市
- 出生日期:1877年7月2日
- 逝世日期:1962年8月9日
- 民族族群: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现代德语作家。1877年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市。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籍瑞士人。父母和外祖父都是虔诚的新教徒,并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黑塞是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少年时期,黑塞不堪忍受僵化的经院式教育,中途辍学,先后当过工厂学徒,书店店员。他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刻苦自学,并开始写作。1899年底发表一些作品.但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的出版才一举成功。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他发表了许多抗议暴力、战争和法西斯的言论,受到德国的攻击和德国官方的仇恨,他的著作部分为纳粹分子查禁,部分为战争毁掉,希特勒倒台以后,他在德国才得到了公正的评价。黑塞的言行赢得了年轻一代的追随,并得到罗曼·罗兰的友谊。1923年.黑塞放弃德国国籍.取得瑞士国籍。1946年9月,为表彰黑塞继承了歌德的伟大精神,他被授予“歌德奖金”,11月,“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并为崇高的人道主义和高尚风格提供了范例”,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47年被聘为瑞士伯尔尼大学名誉校长。1950年获拉贝奖金。1955年获得德国图书和平奖。1962年8月8日去世。黑塞自认为他最具特色的作品是:诗歌选集版(苏黎世,1942);小说有《克努尔普》、《德米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齐斯和歌德蒙德》、《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回忆录》;政论集《战争与和平》。黑塞的小说大多以青年为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苦闷彷徨与探索。西方世界的社会危机、社会动乱、战争苦闷和个人命运的坎坷,引起他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对宗教虔诚的动摇,导致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他的思想受哲学家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和历史学家J·布克哈特的影响,但这些人的影响都不及印度和中国哲学对他的影响大,他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为了追求美好的人道世界,他迷信过印度的认命哲学,信奉过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一生崇拜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正视坎坷的人生,鼓励人们在彷徨和苦闷中治愈内心的创伤,勇敢地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堕落,努力追求美好的世界。黑塞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他的作品是“浪漫派的田园绿洲”,他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现代德语作家。
猜你喜欢的书
牛博士
《牛博士》讲述牛博士与魁宽东小镇的故事。牛博士和助手来到安静、祥和的魁宽东小镇,他们为小镇安装氢氧气发电设备并进行科学实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宁静的小镇一下变得喧闹、浮躁,甚至走向战争的边缘。实验结束了,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庄靖集
一名《庄靖先生遗集》。金代诗文别集。10卷。李俊民著。李俊民卒后,元世祖赐其谥号为“庄靖”。《庄靖集》存诗7卷,文3卷。其中卷1存古赋2篇,四言古诗10首,五言古诗14首,七言古诗36首;卷2存五言律诗39首,七言律诗140首;卷3存五言绝句120首,六言绝句25首;卷4存七言绝句139首;卷5存七言绝句131首;卷6存七言绝句52首(其中5首有目无诗),七言绝句集古120首;卷7存乐府28题67首;卷8存序3篇,传1篇,谱1篇,记11篇;卷9存碑铭6篇,赞1篇,启2篇,榜12篇,青词17篇;卷10存祭文8篇,疏25篇,表2篇,上梁文6篇,杂著8篇。刘瀛在《庄靖集序》中称李俊民:“其文章典赡华实相副,字字有源流,句句有根抵,格律清新似坡仙,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熟,脉胳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钜章,奔腾放逸,昌黎之亚也。小诗高古涵蓄,尤有理致而极工巧,非得天地之秀,其孰能与比。”《庄靖集》原刊本已佚失,今存主要版本有明正德三年(1508)李瀚刻本、清乾隆二十八年(1773)刻本及数种清抄本。
德国的古典精神
本书收集了李长之1933—1942年期间6篇著译(另有一篇附录,是《五十年来德国之学术》的书评),1942年8月16日编次,1943年9月东方书社印行。6篇文章虽长短不一、译述参半,却也有内在联系:第一篇介绍德国古典主义的建立者、为歌德所向往的温克耳曼,第二篇是对席勒影响很大的康德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出的人性的优美与尊严性是德国古典精神的一个基石。接下来两篇是关于古典精神的两大领袖歌德和席勒的。有关席勒的论文的作者是宏保耳特(通译洪堡),第五篇就是关于宏保耳特的介绍。由于宏保耳特太严肃了,就殿之以热狂的诗人薛德林(通译荷尔德林)。这样的编排,在历史的顺序中兼顾了精神的节奏,成为第一部评介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完整著作。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
全称《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简名《斥奸书》。章回小说。明陆云龙著,一说为明冯梦龙著。八卷四十回。书成于崇祯元年。叙魏忠贤一生劣迹。魏忠贤原名魏进忠,河间肃宁人,自幼与纨袴子弟鬼混。时年大旱,父母双亡,进忠为债所逼,割了阳物,休妻进京谋事。后入宫至司礼监,与东宫小爷相善。小爷登基,魏随之高升,作司礼监秉笔,受莽袍玉带,成为近臣。魏与圣上乳母客氏相勾结,先设计陷害老太监王安,从而掌东厂大权,各监局库厂大权均落其亲信把持,恩宠日深,改名忠贤。纵帝声色狗马,选三千精壮宦官操练,为家兵,广收党羽,与客氏内外呼应,剪除异己,扰乱朝纲。田尔耕、崔呈秀等皆拜魏为父。魏党陷害无辜,打击忠良。利用权势,搜刮民财,大封魏客子侄,建生祠,无所不为。崇祯即位,打尽魏党,平反冤狱,魏自缢而死。存明崇祯年间峥霄馆刊本,首有盐官木强人、草莽臣自叙;罗刹狂人序,残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今所见仅明崇祯元年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人民图书馆。此二藏本均缺第十三至二十一回,第三十五至四十回,计十五回,仅存二十五回。(目录四十回全,然与正文回目有此异,会不予齐一,以存原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著。作者于1920年和1921年分别在北大、山东教育厅的讲演记录编辑而成。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30年,曾先后十次出版发行。1987年,商务印书馆又推出初版的影印本。1989年,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一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申论东西文化及哲学的特质并标书其各自在“世界文化” 中的 “位置”。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由于人生态度的不同和意欲要求的方向的差别而导致西方、中国、印度三方文化的差别。西方文化 “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由此有了个性的伸展、科学的进步、民主制度的建立; 中国文化“以意欲的自为调和折中为根本精神”,成就了中国的艺术和道德; 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产生了宗教。西方文化是人类本来应有的第一期文化,中国文化是本来应有的第二期文化,印度文化是本来应有的第三期文化。暗示东方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断言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归趋是印度文化,而最近的未来文化必定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东方文化之不足在于没有第一期文化应有的充分发展,是谓之人类文化的早熟。若没有近代之东西交通,东方文化很可能要长此终古。东西文化的接触是东方文化的机遇,面对此机遇,中国对未来文化的对策应该是: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 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该书因论述东西方文化派的独特角度,体现了东方文化派回应西方文化的立场,受到广泛关注。某些观点,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共识。
宝贤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祇园,宝贤大夜叉王,献咒使贫苦之众生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