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 姓名:巴尔扎克
  • 全名: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99年5月20日
  • 逝世日期:1850年8月18日
  • 民族族群: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创作一直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巴尔扎克生于法国的杜尔城,15岁随父母移居巴黎。1836年他为自己的姓氏加上了贵族头衔。17岁中学毕业,入巴黎法科学校,空闲时间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此期间,他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办事处当见习生或书记。20岁离家,住在贫民区的公寓阁楼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820年写出第一部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但以失败告终。以后他为了谋生曾用各种假名与人合作,写了10余部拉伯雷式的滑稽小说,但影响不大。从此他投笔从商,从事印刷业、出版业和铜矿开采,结果债台高筑,先后负债6万多法郎。为了还债,并获得精神、金钱上的满足,他只好拼命写作。他曾写道:“我受着债主的迫害,没有一分钟安静,我不能埋头写我喜爱的文学作品,我不得不赶写匆忙的东西。”1829年他用真姓名发表了第一部严肃长篇小说《舒昂党的人们》,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1829年至1848年,他以超人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终于写出蔚为奇观的《人间喜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拿破仑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巨作《人间喜剧》包括91部小说,分成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小说最多。这部分研究又分为6个场景:1、《私人生活场景》,2、《外省生活场景》、3、《巴黎生活场景》,4、关于《政治生活场景》5、《军队生活场景》,6、《乡村生活场景》。后两部分研究因规模不大,,不再分门别类。在《风俗研究》里,作者主要描绘人情风俗,尤其是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风俗。《人间喜剧》是一部关于19世纪上半叶法国资产阶级暴发户与封建没落贵族的斗争史,中心画面描写没落贵族在金融资产阶级的金钱势力冲击下节节败退的情景,揭露了大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使社会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间喜剧》中比较重要的小说有《舒昂党的人们》、《高布塞克》、《驴皮记》、《路易·朗裴》、《夏倍上校》、《乡村医生》、《欧也妮·葛朗台》、《对于绝对的探索》、《高老头》、《幽谷百合》、《老姑娘》、《塞沙·皮罗多兴衰记》、《幻灭》、《村里的神甫》、《农民》、《贝姨》、《邦斯舅舅》等。《人间喜剧》通过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说但丁的《神曲》是神的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写的则是人间的喜剧,他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把人们的生活比作一部喜剧,巴尔扎克从中产阶级立场出发,集中暴露金钱在金融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罪恶,无情抨击了群魔乱舞的黑暗世界。写得最深刻、最典型的金融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高布塞克、葛朗台、纽沁根等;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和辛辣的讽刺,刻画了埃斯巴侯爵夫人、埃斯格里昂侯爵、维克杜尼恩及鲍赛昂夫人等没落贵族,描写了他们如何衰败无能、腐朽堕落,因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真相;作者还以大量篇幅揭露了金钱对封建的、宗法的天伦关系的破坏,对许多有才华青年的腐蚀,如高老头被两个亲生女儿遗弃;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妻子,又葬送了女儿的一生;于洛男爵把财产完全花在情妇身上,使家庭陷入贫困;《禁治产》中做妻子的宣布丈夫为白痴,要求执管他的产业; 《邦斯舅舅》中一旦穷亲戚变富,为了夺取财产就把他杀掉。作者塑造了一系列青年形象,他们为个人前途奋斗争而终于陷进罪恶的深渊,如《驴皮记》中的拉发埃尔、《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幻灭》中的吕崩柏礼等。他们本来都是有志的青年,但在巴黎的灯红酒绿的诱惑下,经不住金钱势力的冲击,干下了许多卑劣的勾当,泯灭了良心而走进了坟墓。此外,作者还以赞赏的态度描述共和主义英雄,如《幻灭》中的克雷斯蒂是个有气魄的政治家,《农民》里的尼兹龙是个农民出身的共和主义老战士,“坚强得象钢铁,纯洁得象黄金”,等等。小说《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在《人间喜剧》里占重要位置。后者是他“最出色的画幅之一”。着力揭露了外省暴发户、拜金狂葛朗台的丑恶面目;前者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人间喜剧》中一些重要人物从这部小说开始纷纷登场,如拉斯蒂涅、纽沁根、伏脱冷、皮安训等。《高老头》这部小说的情节结构,由两个人物的故事平行展开:一是高老头被二个女儿榨干了油水后,惨死在寒伧的阁楼上;二是大学生拉斯蒂涅用一切卑鄙的手段向上爬,走上个人野心家的道路。无论高老头的悲剧或是拉斯蒂涅的堕落,两个主题都揭示了金钱是腐蚀人的灵魂、泯灭人的正常感情、毁坏人的正常关系的腐蚀剂。巴尔扎克被马克思恩格斯称道为“超群的小说家”和“现实主义大师”。被法国文学史家朗松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之父”,认为他掀起了一代波澜壮阔的新文学潮流。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显著特征是:面对现实,忠于真实;作品题材和环境描写典型化;故事细节真实生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总之,他浩瀚的作品,气象万千,史诗般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

猜你喜欢的书

幻灭

幻灭

长篇小说。巴尔扎克著。作于1837—1843年。出身平民的青年诗人吕西安,希望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出人头地,结果在金钱势力的腐蚀下,出卖了自己的才能和灵魂,成为一名无耻文人,后来为了谋取贵族头衔,堕入报业寡头圈套,弄得身败名裂,希望幻灭。另一青年科学家大卫,为人正直、善良、纯朴,刻苦钻研制造廉价纸张,但遭到利欲熏心的戈安得的暗算和迫害,结果成果丧失,身陷囹圄,希望幻灭。作品通过这两个青年的不幸遭遇和幻想破灭的过程,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生活面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毁灭才华、腐蚀艺术的罪恶,暴露了在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中职业的商品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作者还以深切的同情刻画了牺牲在街垒中的共和主义者克列金的形象,指出这种人“将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大卫和吕西安的思想气质、生活道路进行对照,互为映衬,一正一反,倍加鲜明。

雅述

雅述

明王廷相的哲学代表作。分上下篇,约四万 言。王氏自称:“余不自量,每于读书之暇,其于天道人 事,变化几宜,诸所拟议有不符于圣者,时置一论,以求 合道真。积久成卷,分为上下二篇,名曰《雅述》,谓述其 中正经常足以治世者云尔。”书成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全书以批判宋以来的理学思想为宗旨,阐述了“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根源,提出“元气之上无物、天道、无理”的观点,反对老庄的“道生天地”、宋儒的“天地之先只有此理”

合订天台三圣二和诗集

合订天台三圣二和诗集

又名《三圣诗集》、《三隐集》。诗总集。宋释志南编。收录唐释寒山、丰干、拾得三家诗三百五十余首,其中丰干诗仅二首,拾得诗四十余首。以三人皆天台国清寺僧人,故名。旧传诗集为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令国清寺僧道翘搜辑而成,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订,寒山诗乃中晚唐间道士徐灵府所编,拾得、丰干诗则出于后人增益,且有伪作。今传《天台三圣诗集》三卷,凡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诗一卷,有明永乐十四年(1416)天台僧重刻宋淳熙释志南所编本。另《三圣诗》一卷,题释梵琦辑,有元刻残本。又《三圣诗集》不分卷,题释净成辑,明永乐刻本。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明觉禅师语录

明觉禅师语录

凡六卷。宋代僧雪窦重显(980~1052)撰,惟盖竺等编。又作雪窦明觉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包括:卷一之苏州洞庭翠峰禅寺、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之上堂语、小参等;卷二之举古、勘辩、歌颂等;卷三之拈古百则;卷四之瀑泉集,集有上堂示众、真赞等;卷五、卷六之祖英集,系重显之诗文集。

大乘广五蕴论

大乘广五蕴论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广五蕴论是世亲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广五蕴论全文七千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