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 姓名:巴尔扎克
  • 全名: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99年5月20日
  • 逝世日期:1850年8月18日
  • 民族族群: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创作一直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巴尔扎克生于法国的杜尔城,15岁随父母移居巴黎。1836年他为自己的姓氏加上了贵族头衔。17岁中学毕业,入巴黎法科学校,空闲时间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此期间,他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办事处当见习生或书记。20岁离家,住在贫民区的公寓阁楼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820年写出第一部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但以失败告终。以后他为了谋生曾用各种假名与人合作,写了10余部拉伯雷式的滑稽小说,但影响不大。从此他投笔从商,从事印刷业、出版业和铜矿开采,结果债台高筑,先后负债6万多法郎。为了还债,并获得精神、金钱上的满足,他只好拼命写作。他曾写道:“我受着债主的迫害,没有一分钟安静,我不能埋头写我喜爱的文学作品,我不得不赶写匆忙的东西。”1829年他用真姓名发表了第一部严肃长篇小说《舒昂党的人们》,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1829年至1848年,他以超人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终于写出蔚为奇观的《人间喜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拿破仑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巨作《人间喜剧》包括91部小说,分成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小说最多。这部分研究又分为6个场景:1、《私人生活场景》,2、《外省生活场景》、3、《巴黎生活场景》,4、关于《政治生活场景》5、《军队生活场景》,6、《乡村生活场景》。后两部分研究因规模不大,,不再分门别类。在《风俗研究》里,作者主要描绘人情风俗,尤其是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风俗。《人间喜剧》是一部关于19世纪上半叶法国资产阶级暴发户与封建没落贵族的斗争史,中心画面描写没落贵族在金融资产阶级的金钱势力冲击下节节败退的情景,揭露了大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使社会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间喜剧》中比较重要的小说有《舒昂党的人们》、《高布塞克》、《驴皮记》、《路易·朗裴》、《夏倍上校》、《乡村医生》、《欧也妮·葛朗台》、《对于绝对的探索》、《高老头》、《幽谷百合》、《老姑娘》、《塞沙·皮罗多兴衰记》、《幻灭》、《村里的神甫》、《农民》、《贝姨》、《邦斯舅舅》等。《人间喜剧》通过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说但丁的《神曲》是神的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写的则是人间的喜剧,他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把人们的生活比作一部喜剧,巴尔扎克从中产阶级立场出发,集中暴露金钱在金融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罪恶,无情抨击了群魔乱舞的黑暗世界。写得最深刻、最典型的金融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高布塞克、葛朗台、纽沁根等;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和辛辣的讽刺,刻画了埃斯巴侯爵夫人、埃斯格里昂侯爵、维克杜尼恩及鲍赛昂夫人等没落贵族,描写了他们如何衰败无能、腐朽堕落,因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真相;作者还以大量篇幅揭露了金钱对封建的、宗法的天伦关系的破坏,对许多有才华青年的腐蚀,如高老头被两个亲生女儿遗弃;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妻子,又葬送了女儿的一生;于洛男爵把财产完全花在情妇身上,使家庭陷入贫困;《禁治产》中做妻子的宣布丈夫为白痴,要求执管他的产业; 《邦斯舅舅》中一旦穷亲戚变富,为了夺取财产就把他杀掉。作者塑造了一系列青年形象,他们为个人前途奋斗争而终于陷进罪恶的深渊,如《驴皮记》中的拉发埃尔、《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幻灭》中的吕崩柏礼等。他们本来都是有志的青年,但在巴黎的灯红酒绿的诱惑下,经不住金钱势力的冲击,干下了许多卑劣的勾当,泯灭了良心而走进了坟墓。此外,作者还以赞赏的态度描述共和主义英雄,如《幻灭》中的克雷斯蒂是个有气魄的政治家,《农民》里的尼兹龙是个农民出身的共和主义老战士,“坚强得象钢铁,纯洁得象黄金”,等等。小说《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在《人间喜剧》里占重要位置。后者是他“最出色的画幅之一”。着力揭露了外省暴发户、拜金狂葛朗台的丑恶面目;前者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人间喜剧》中一些重要人物从这部小说开始纷纷登场,如拉斯蒂涅、纽沁根、伏脱冷、皮安训等。《高老头》这部小说的情节结构,由两个人物的故事平行展开:一是高老头被二个女儿榨干了油水后,惨死在寒伧的阁楼上;二是大学生拉斯蒂涅用一切卑鄙的手段向上爬,走上个人野心家的道路。无论高老头的悲剧或是拉斯蒂涅的堕落,两个主题都揭示了金钱是腐蚀人的灵魂、泯灭人的正常感情、毁坏人的正常关系的腐蚀剂。巴尔扎克被马克思恩格斯称道为“超群的小说家”和“现实主义大师”。被法国文学史家朗松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之父”,认为他掀起了一代波澜壮阔的新文学潮流。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显著特征是:面对现实,忠于真实;作品题材和环境描写典型化;故事细节真实生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总之,他浩瀚的作品,气象万千,史诗般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

猜你喜欢的书

瞿秋白杂论

瞿秋白杂论

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江苏常州人。瞿秋白,坚持说真话,勇于自我剖析,展示纯真诚挚的心灵,是瞿秋白作品的永存魅力。本书收录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国文与中国人、出卖灵魂的秘诀等散论。

江文通集

江文通集

诗文别集。南朝梁江淹(字文通)作。江淹文集最早为自己生前编定,《梁书·江淹传》:“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隋书·经籍志》所载不同:“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注云:“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前后集各十卷。自宋代起,一般只著录十卷。现存江淹集有《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如此足矣。”但《自序传》写于35岁,其集中可考订写作年代者大都作于此前,此集当是“前集”,“后集”早已亡佚。江淹集现存版本有十多种。依照编排方式可分二类:一是按赋、诗、文大类编次,又按年代排列,如《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刻本《梁江文通文集》10卷(附清叶树廉辑《校补》1卷)、明万历间汪士贤辑刻《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及元钞本;二是既分赋诗文大类又分章表启诏等小类,如明代张燮刻本《七十二家集》、稍后张溥辑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江醴陵集》(《四库全书》本作《梁江淹集》)2卷。《四库全书》所收《江文通集》4卷,为清乾隆间梁宾以张溥本为底本、用汪士贤本等校订刻印。明万历间胡之骥注刻的《江文通集汇注》,是现存唯一注本。此本共10卷,卷一、二收赋,卷三、四收诗,卷五至卷十收颂、赞、章、表等文,今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李长路、赵威点校本,卷末附有“江文通集佚文”、“南史江淹传”,江淹作品于此大体齐全。

金石文字记

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编著。全书凡6卷,共裒辑所见汉以来碑刻300余种,后又有顾氏门人吴江潘耒补遗20余种。所收碑刻以时代为次,各条下均缀以跋语,无跋者具列立石年月及撰书人姓名。本书证据今石,辨误正讹,抉剔史传,发挥经典,考释较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更为精核。例如卷三“少林寺碑”条,先注明作者、书体、年代、地点,云:“裴漼撰并书,行书,开元十六年七月,今在大殿东南钟楼下。”然后对碑文的行款、格式、文字逐一加以考订。又如卷五对唐长安国子学石经上的文字详加论证,确凿有据,灿然可观,充分显示了顾氏的深厚功力。但本书也间有讹谬,例如卷一引据马定国、杨慎的说法,斥石鼓为伪品,即失之臆断。本书有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扫叶山房《亭林先生遗书》本。

中华古今注

中华古今注

五代博物考据类笔记集。3卷。后唐时人马缟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顾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入杂家类。今传本前有马缟自序,称本书乃据崔豹《古今注》增益添注而成。体例仿《古今注》,其上卷73条,中卷43条,下卷80条,虽未如《古今注》分门,但次序大体一致。上卷为帝王宫阙等六十六门,中卷为皇后冠带等四十四门,下卷为古今音乐等八十门。主要考证各种事物的起源、演变,近似类书。该书前有自序,称“昔崔豹《古今注》博识虽广,迨有阙文,洎乎广初,莫之闻见。今添其注,以释其义。”

大学点睛补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相关。有欲罢而不能者。伐柯伐柯。

尚书

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保存了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一些追述古史的著作。在汉代,最早有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流行,后有传为汉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及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行世。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几部分组成。《虞书》相传是记载尧、舜、禹等事迹的文献。其余三书分别为记载夏、商、周三代史事之书,而尤以《周书》为重要。《尚书》通行的注本有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