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无择

祖无择
  • 姓名:祖无择
  • 别名:字择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蔡州(今河南上蔡)人
  • 出生日期:1006
  • 逝世日期:1085
  • 民族族群:

祖无择(1006—1085),字择之,蔡州(今河南上蔡)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召试,充直史馆,历知南康军、海州,迁广东提刑,徙荆湖北路。改广东转运使。五年,知袁州。奉使契丹,还,出知陕府,迁湖北转运使。召为中书舍人,判太府寺。嘉祐八年,假右谏议大夫,充出使契丹国信使。治平元年献《皇极箴》,赐诏奖之。二年,纠察在京刑狱,进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出知郑、杭二州。神宗召知通进银台司。熙宁三年,谪为忠正军节度副使,提举西京御史台。与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为真率会,洛人谓之“九老”。元丰六年,移知信阳军。八年正月卒,年七十六。祖无择少从孙复学经术,后又从穆修学为古文,故其为文“峭厉劲折,当风气初变之时,足与尹洙相上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诗亦平顺畅达,无艰涩之弊。《秋日天平驿书事》、《夏州叛》表现出对时事的隐忧;《题魏野园》、《春郊即事》、《后池新柳》诸篇也描写旷达澹荡的胸襟。他的著述甚丰,经靖康兵乱散佚,仅存十之二三,其曾孙祖行编集为十卷,名曰《焕斗集》,并附其叔侄及同时人唱酬之作六卷,合为十六卷。后改名为《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现存宜秋馆刊徐氏积学斋影宋抄本、彭氏知圣道斋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五五至三五九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九三四至九三七收其文四卷。事迹见祖行《龙学始末》(《龙学文集》附)、《宋史》卷三三一本传。

祖无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明世宗实录

明世宗实录

五百六十六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1567)四月,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修成。

春秋分纪

春秋分纪

九十卷。程公撰。程公说字伯刚,号克斋,丹稜(今属四川)人,宋代着名经学家。此书采用《史记》之纪传体体例重新编排原为编年体的《左传》。其第一部分为《年表》,包括周王及列国、王后,鲁、晋、宋、郑四国执政之卿,共九卷。第二部分为《世谱》,包括王族、鲁晋宋郑卫等国之公族以及诸臣,于鲁国则另增妇人名、仲尼弟子,燕则有录无书,附有考异,共七卷。第三部分为《名谱》,凡见于《春秋》经传之人,分列国君臣、古人物、五官五正、五纪官、四夷名录五类录之。第四部分为《书》,有《历书》(实为春秋长历)、《天文》、《五行》、《疆理》、《礼乐》、《征伐》、《职官》七门,共二十六卷。其中最重要的是《疆理书》,附有地图,又有《地理释异》,最便学者检阅。第五部分相当于《史记》之《纪》,有《周天王事》、《鲁事》,共八卷。第六部分为《世本》,相当于《史记》之《世家》。以晋、齐、卫、陈、郑等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列之,其事则以经传所载分隶之。条理分明,叙述典赡,后还有《附录》,共三十八卷。此书之编纂,既便于初学者检索,亦便于研究者探讨,故《四库提要》誉之曰“诚读《春秋》者之总汇也。”程氏既重视《左传》之史实,亦兼采《公羊》、《穀梁》,旁及诸子。其全书大旨,则仍以胡安国之说为宗。此书卷首《述纲领》云:“以圣经为本,而事则按《左氏》;其《左氏》间若近诬,则采《公羊》、《穀梁》及先儒义之精者以证之;文句有小未安者,用啖赵《集传》例,颇为删削;若所论述大纲,本《孟子》,而微词多取程氏、胡氏之论;杜预为《左氏》学祖,其师说今注虽本之,而至其曲说以求通,则不免有所更定,别以新注。”淳璠三年(1243),程公说之弟程公许刻其书于宜春,此本今存。

念佛四十八法节要

念佛四十八法节要

一卷,妙空撰,观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沈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度。老实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古音王传

古音王传

1卷,清广真著并序,古心评并序,黄毓英评,元善评。前有船子曲,灯辉集,慧泽序。全书皆寓言。依驹本增入并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第一义法胜经

第一义法胜经

全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世尊以佛教之观点,为光明炬仙人解说众生自何处生、有关劫烧之火焰、众生前世与今世之关系、众生之意义等四项问题。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同。谓逆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而达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