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沈

蔡沈
  • 姓名:蔡沈
  • 别名:蔡沉,字仲默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67
  • 逝世日期:1230
  • 民族族群:

蔡沈(1167~1230),南宋经学学者。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子,朱熹门人。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三年。史称年仅三十,即屏去举子业(《宋元学案》卷六七《九峰学案》),隐居九峰山,学者因称九峰先生。庆元党禁,元定以布衣编管道州,徒步数千里以从父。明英宗正统初,追諡文正。遵乃师之嘱,潜心研究《尚书》数十年,撰成《书集传》,“考序文之误,订诸儒之说,以发明二帝三王群圣贤用心之要”(《九峰学案》)。是书在朱熹原有书说基础上完成,不偏重汉唐以来的烦琐考据之法,而以浅近简明之文字诠释《尚书》,并纠正了不少前人之误解,尤其是阐扬了理学家的“圣贤传心说”,对封建纲常伦理说教及修齐治平之道,多所论阐。书中自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诚,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用也”(《书经集传序》)。宣称:“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同上)。元仁宗皇庆年间,是书与朱熹 《周易本义》、《诗集传》、胡安国《春秋传》等并列为官书,为科举所依据,遂成为元、明、清三代士人举子之必读课本。又承继象数学思想传统,受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中先天易学数学思想之影响与啓发,并承其父学,撰成《洪范皇极》一书,阐扬了一整套以数明象、明理、兼明人事之吉凶休咎的象数学思想、学说。指出:“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 纪天地之撰者,《范》之数”(《洪范皇极序》),从数的角度讲论《尚书·洪范》,依照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之成例,将《洪范》“九畴”之九畴数,扩衍为九九八十一畴数,以此八十一畴,作为构成《洪范皇极》的基本内容,如同六十四卦之为《周易》古经的本文一样。断言数乃构成宇宙的根本:“天地之所以肇者,数也;人物之所以生者,数也;万事之所以失得者,亦数也。数之体著于形,数之用妙乎理”(同上)。《周易》明象,《洪范》明数,其论数与象的关係有云:“数之与象,若异用也,而本则一;若殊途也,而归则同。不明乎数,不足与语象;不明乎象,不足与语数。二者可以相有,不可以相无也。”(同上)又其论数与理的关係有云:“物有其则,数者,尽天下之物则也;事有其理,数者,尽天下之事理也。得乎数,则物之则、事之理无不在焉” ( 《洪范皇极内篇》),“故静则察乎数之常,而天下之故无不通;动则达乎数之变,而天下之几无不获”(同上)。并且指出:“圣人因理以著数,天下因数以明理”(同上)。又提出数是由人主观自生的:“数由人兴,数由人成,万物皆备于我,咸自取之也”。(同上)其宇宙观亦同于程朱,如认为“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而生生之理无穷焉”(同上);“理其至妙矣乎!气之未行,物之未生,理无不具焉;气之既形,物之既生,理无不在焉。浑然一体而不见其有馀,物各赋命而不见其不足。无形影可度也,无声臭可闻也,主万化,妙万物,人知其神,而不知其所以神”(同上)。其思想体系中,也有一些辩证法因素,认为事物的 “两” (对立)与其“一”(统一)是不可相离的,“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两者可知而一者难知也;两者可见而一者难见也”(同上)。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採取“变”(渐变) 与“化” (突变)两种形式,而事物的这种阴阳矛盾之对立与统一,正是事物变化发展之根本原因:“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化者,阴阳之消长屈伸也。非二则不能久,非一则不能神”(同上)。此说显然受到张载思想之影响。全祖望称:“蔡氏父子(谓元定父子)、兄弟、祖孙,皆爲朱学干城”(《九峰学案》)。沉《书集传》之作,承其师说,不愧“干城”之称。而其《洪范皇极》,得自家传,完成乃父未竟之愿 (按元定尝究心于《洪范》之数而未及论著),则又体现出元定之学术特色。著作另有 《蔡九峰筮法》。

蔡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江西舆地图说

地理图说。明赵秉忠撰。一卷。秉忠字季卿。万历状元,官翰林、礼部尚书。此为《纪录汇编》卷二百八之单编图说并存。分载五道、十三郡、七十七邑、十四卫所,略述其地理沿革、位置、经济状况、设防情况,标明其繁荣、险要程度。文字简练,层次分明,但嫌过略。有《纪录汇编》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图绘宝鉴

中国画史论著作。元代夏文彦撰。五卷。完成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次年刊行。主要版本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刻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苗增刻本、崇祯《津逮秘书》本、康熙三年(1664)刻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画史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中国书店影印本。本书卷一为叙论部分,引录唐宋时期《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等书中的论画内容,题: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粉本、古今优劣、鉴赏、装褫书画定式、叙历代能画人名,汇画学之要纲。卷二至卷四,为三国至南宋时期多达一千三百位画家的小传,资料来源,以《宣和画谱》为主,并参补《图画见闻志》、《画鉴》、《画继》、《画继补遗》、《南渡七朝画史》、陈德辉《续画记》等书。卷五,为元代画家二百余人,其资料大多采自元人诗文集、笔记与铭刻,参以个人见闻,价值最显。《图绘宝鉴》是一部较为完备的中国绘画通史,明清以来影响甚大。虽多为采集前人画史著作,然删节能取其要,参融己意;搜罗广博,多有增补。由于编撰时间处于元代,保留了很多现今已经散佚的资料。不过夏文彦在编撰此书时,单纯以朝代为序,录完一书,再录一书。由于各书的体例不同,显得有些散乱。

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

八岁入塾读小学书宜先读《孝经》所以端小学之本也。《小学》内篇四前三篇述虞、夏、商、周圣贤之言后一篇摭虞、夏、商、周圣贤之行。外篇二又以纪汉以来贤人之嘉言善行所以广其言实其行为观摩则效之验也。其于古今入德之门固已本末赅备而所恃为坊表者即因是为权舆。

双溪集

明诗别集。杭淮(字东卿,号双溪)著。是集为杭洵所编,于嘉靖年间刊刻行世。前有嘉靖十四年(1535)王慎中序及林东海跋,题名《杭双溪先生诗集》,凡8卷。此刻本朱彝尊曾收藏,而且《四库全书》著录的底本正是朱彝尊收藏本,并交代了朱氏用过此本的情况:“卷未有彝尊手题两行,称康熙辛己九月 十九日,竹坨老人读一过,选入诗综十四首。各诗内亦多圈点甲乙之处,盖其辑明诗综时所评骘。今诗综本内所录淮诗篇数,并与自纪相同。中如《打牛坪》诗第 三联,原本作‘碧嶂自云生’,而彝尊改作‘蔓草自春生’。《王思槐过访》诗第三联,原本作‘野竹过墙初挺秀’,而彝尊改作‘挺拔’,亦间有所点定,皆较原本为善。”但随便更改他人之作、实不足为训。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其诗说:“双溪诗极其遒炼,如茧丝抽自梭肠,似涩而有条理。五言尤擅场,可亚少谷。”《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其诗格清体健,在弘治、正德之际,不高谈古调,亦不沿袭陈言,颇谐中道。”陈田《明诗纪事》同样指出:“东卿诗,不事叫嚣,自饶古格。在七子派中,与大复、昌穀为近。”

中国史纲要

中国通史教材。翦伯赞主编。写于1961年,1964年7月出齐。全书约72万字,分为4册。第1册包括1—4章,叙述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的内容。第2册的5—6章和第3册的7—8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4册包括9—11章,叙述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对于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农民战争以及主要思想文化成就,叙述尤为详尽;对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及与汉族的交往也都作了必要的介绍。该书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资料丰富,吸收了考古发现的最新资料成果,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教材,适合大学历史系和本科学生之用。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

吕氏家塾读诗记[四库本]

诗经注本。三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东莱集》等。此书是宋代汉学家的《诗经》代表著作,它坚守序、传、笺、疏,按序说诗。在诗篇正文之前,首列《诗序》。各章之后,分列诸家之说,自毛苌以后,凡引四十四家。书中所称“朱氏曰”者,即所采朱熹早期的见解,其后朱熹疑序,自变前说,吕祖谦则仍坚守毛、郑,成为宋代汉学的最后壁垒。陈振孙称其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按汉学诗经学,在《毛诗正义》颁行以后,似已告一段落,宋代汉学家虽然作些零碎修补,少有重大发明。此书语言浅显,条理清晰,可以看作宋代汉学《诗经》注释的普及读本。书中名物训诂,较为详悉,于此尚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宋代诗经学史的重要资料。《吕氏家塾读诗记》有明嘉靖刻本、清嘉庆中听彝堂刊本、《四库全书》本、《经苑》本、《墨海金壶》本、《金华丛书》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和《百部丛书集成》。丛书本以《墨海金壶》本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