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正

岳正
  • 姓名:岳正
  • 别名:字秀方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漷县(今北京通县东南)人
  • 出生日期:1418
  • 逝世日期:1472
  • 民族族群:

岳正(1418—1472),字秀方,漷县(今北京通县东南)人。他是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仕途的。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地方一级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头名称解元;会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头名称会元;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及格者进行的复试。殿试中不淘汰,只是将考生排出名次。皇帝亲自决定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的名次,二、三甲的名次由读卷官确定。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正统十三年(1448),岳正参加会试,考中第一名(会元)。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由于成绩优异被列为一甲进士,赐以“进士及第”。明代规定,殿试一甲三人授翰林院修撰、编修等官。岳正被授以编修之官。不久,岳正晋为左赞善之官。左赞善是明代辅导太子的机构左春坊中的一个官职,从六品。


天顺元年(1457),岳正改任修撰。修撰也是翰林院中掌修国史的官职,从六品。岳正在修国史的同时,还教授小内侍读书。当时,英宗复位后,内阁阁臣有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天顺元年六月初七,徐有贞、李贤因石亨、曹吉祥的诬陷而下狱。英宗命令通政使司右参议兼翰林院侍讲吕原入文渊阁,参预机务。六月初十,阁臣薛瑄以年老有病请求致仕(退休),英宗批准。英宗急需人选充实内阁。吏部尚书王翱向英宗推荐岳正,英宗就在文华殿召见岳正。岳正身材修长又有很漂亮的胡须,英宗远远看见他,就非常高兴,心中十分满意。等到岳正靠近英宗,向英宗行跪拜礼后,英宗更加称赞欣赏他。英宗问岳正年纪多大了,家乡在哪里,哪一年中的进士。岳正都详细地回答了。英宗更加高兴地说:“你年纪轻轻就进入仕途,真是年轻有为,朕和你同是北方人,你又是朕亲自录取的一甲进士,朕重用你,让你进入内阁参预大政,你一定要尽全力辅佐朕。”岳正伏地叩头致谢,接受了任命。岳正从文华殿出来,在左顺门与石亨、张相遇。石亨、张都是拥英宗复位有功的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宫殿,在文华殿外面见到岳正,觉得非常惊奇,就说:“岳正怎么会到这儿来?”等到石亨、张进入文华殿,英宗对他们说:“朕今日亲自选了一位内阁大臣。”石亨、张就问英宗选的是谁,英宗说:“岳正。”石、张二人不满意这个任命,但表面上却大加赞赏皇帝有眼光。英宗又说:“只是岳正的官职太小了,应当给他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的官职。”石亨、张认为岳正不是自己的同党,便极力压抑他,对英宗说:“陛下已经亲选岳正进入内阁,可以让他在内阁任职一段时间,等他足以称职了再加封他也不晚。”英宗没有再说什么,就命令岳正以原官职进入内阁。


岳正开朗、直爽,有勇气敢直言。他被英宗提拔重用后,对皇上更加感恩不尽,一心想着报效皇上。他经常向英宗陈述自己的意见,希望皇帝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执掌钦天监的长官汤序,是石亨的党羽,他按照石亨排除异己的意图,向英宗奏报天象有变,请求英宗尽除奸臣以消灾。钦天监是掌管编制历书、观察天文气象的机构。英宗得到汤序的奏报后,便征求岳正的意见,岳正说:“汤序所说的奸臣没有具体指明是谁。如果立即派人调查奸臣,会使众大臣人人感到危险。况且汤序这个人没有什么知识,心术又不太正,他说的话怎么值得相信呢?”英宗认为岳正的话有道理,便制止了这件事。有一批僧人制造谣言蛊惑人心,锦衣卫的几个当差侦察到这件事,把僧人逮捕,判以谋反罪。太监牛玉请求皇上给这几个锦衣卫当差封官,岳正说:“这件事即使是事实,也不过是妖言惑众的罪过,对于捉到僧人的当差,可以赐给优厚的赏金不应当封官。”岳正的话使僧党数十人都得以免除死罪。有人写匿名信陈述曹吉祥的罪状,曹吉祥大怒,请求皇上出榜文悬赏捉拿这个人。英宗让岳正起草榜文,岳正认为这样做不对,便与吕原入宫进见皇上,说:“国家政事的处理要有规定和分工,有了盗贼就应该命令兵部负责征讨,有了犯罪案件就应该命令司法机关负责处理,哪有皇帝贴出榜文悬赏的?况且,处理事情不能操之过急,任何事情放一放、缓一缓,就会自动暴露,越追究得紧迫就会越隐蔽,这是人之常情。”英宗听从了岳正的话,不再过问这件事。石亨的侄子石彪镇守大同,一次派使者呈上报告战功的捷报,英宗命令内阁阁臣询问使者情况,以查真伪。石彪的使者说逮捕和杀死的贼人不计其数,不能全部带来,都被割下首级放在树林中了。岳正一听使者的报告就知道是谎报战功,便展开地图指点着质问使者:“某地到某地全是沙漠,根本没有树林,你们割下的首级放在哪里了?”使者被岳正问得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石亨、曹吉祥因拥戴英宗复位有功,而得到封赏。石亨由武清侯晋封为忠国公,曹吉祥则提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京师劲旅)。石、曹一握外朝,一掌内廷,权倾天下,朝野侧目。石亨甚至对英宗也缺乏人臣应有的恭谨,每日进宫,肆意干预朝政,英宗对他所请之事偶然加以拒绝,他立即怫然不悦。英宗对石、曹的专横越来越感到不安,便有了抵制石、曹势力的想法,岳正给英宗出主意说:“石、曹二人威权太重,臣下请求用计策离间他们,使他二人疏远,以致于对立。”英宗同意岳正的办法并准许他去做。岳正去拜见曹吉祥,说:“忠国公石亨经常派手下杜清到你这儿干什么?”曹吉祥说:“诚蒙石公错爱,他派杜清来我这儿,是向我表示诚意和友好罢了。”岳正说:“恐怕不是这样吧,忠国公派杜清来你这儿,是窥探大人你的行动呀。”于是,岳正劝说曹吉祥放弃兵权。岳正又去拜见石亨,以皇帝的命令让他收敛一下,不要过分专横。曹吉祥、石亨揣摸出岳正的意图是离间他们,非常生气。曹吉祥入内跪见皇帝,并摘下官帽,哭泣着请求皇上赐他死。英宗看到曹吉祥哭哭泣泣的样子,不觉想起他拥戴的功劳,心中顿觉惭愧,便好言劝慰曹吉祥一番,并召见岳正,责怪他透露了谈话的内容。英宗既同意岳正离间石、曹的办法,又责怪他漏言,可见英宗对打击石、曹之辈,极不果断。


当时,承天门发生灾变,岳正认为是这上天示警,便在英宗面前极力陈说石亨将要有不正当的举动(谋反),建议把石亨的党羽陈汝言除掉。他说:“陈汝言,是个小人,他依附曹、石谋夺门由户部侍郎晋为兵部尚书。现在既然已经当了尚书,可以任用卢彬作侍郎。这两个人都阴险、狡诈、凶悍,如果共同处事一定会互相攻击暗算,可以乘这个机会寻找他们的过错,把他们一块除去。”英宗没有采纳岳正的建议。前面提到,天顺元年六月初七,徐有贞、李贤同时下狱,不久,英宗降调徐有贞为广东右参政,李贤为福建右参政。徐有贞调任广东右参政后,石亨、曹吉祥仍不罢休,还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们编造指责皇帝的匿名文书,揭发是徐有贞所为。天顺元年七月初四,英宗再次逮徐有贞下狱。徐有贞第二次入狱后,岳正对英宗说:“皇上如果重用徐有贞,天象的异变就会消除。”英宗还是没有采纳岳正的建议。


承天门的灾变一直没有消除,英宗决定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命令岳正起草诏书。岳正起草的诏书道:“承天门之灾,对朕震动很大,不知该怎么办。朕考虑,是敬拜上天侍奉神灵没有尽心吗?是祖宗制定的法度有不遵守的吗?是辨不清善恶是非,任用罢免官员有不对的吗?是没有分清对错,造成冤案了吗?是多方征调部队使士兵疲劳了吗?是奖赏花费没有节制,使国库空虚了吗?是轻易答应官员的要求,滥封官爵了吗?是行贿受贿成风,国家政事被废弃了吗?是官吏结党营私,欺骗迷惑国君了吗?是官吏依仗权势,不遵法度作威作福吗?是征收的赋税徭役太重使百姓得不到安宁吗?是进谗言谄媚钻营的小人得以晋升,而进忠言正直的君子不被重用吗?是官吏横征暴敛,贪得无厌,使士兵百姓无法生活吗?这些都是导致灾变的原因,而朕对此却不太了解。现在朕下诏书向群臣反省自己的罪过,并决心改过,以免将来酿成大错。你们各位大臣都与朕休戚相关,一定要诚心帮助朕改正错误,使朕不要再犯以前的过错,朕有过错,你们就要直言劝谏不要有所隐瞒。”


岳正起草的诏书经英宗许可而颁布,满朝文武大臣互相传阅。岳正曾言石亨将谋不轨,被石、曹辈所忌恨,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岳正。石、曹看到岳正起草的历陈时政过失的诏书后,便在英宗面前说,岳正起草的诏书通篇都是诽谤皇帝的。英宗大怒,遂于天顺元年七月初九将岳正调离内阁,命令他仍教授小内侍读书。石、曹又诬告岳正依附徐有贞,第二天英宗又降调岳正为广西钦州同知。岳正去钦州的道路经过他的家乡漷县,因为母亲年纪大,留漷县家里住了十天,兵部尚书陈汝言令巡校告发,并且诬指岳正曾想夺公主的田地。因此,岳正被逮回下狱,后受到打一百棍的刑罚,被遣戍到甘肃肃州的镇夷千户所。岳正被押往肃州时,走到涿州,晚上住在公家的旅馆里,岳正因枷锁锁得太紧,一口气没上来将要死去。有个叫杨四的涿州人用酒灌醉了押解岳正的吏卒,为岳正放松枷锁,又厚厚地贿赂了吏卒,岳正才得以到达充军的地方。岳正在文渊阁前后任职只有28天,受曹、石的陷害竟如此严重。石亨、曹吉祥皆因谋反罪被英宗诛灭,英宗回忆起岳正曾预言石亨将要谋反,认为岳正很有预见性,想再起用岳正,便征求内阁首辅李贤的意见,李贤说:“岳正有年老的母亲,如果能让他回归故乡,就太好了。”于是英宗释放岳正回故乡当了老百姓。


宪宗继位后,御史吕洪等人请求恢复岳正和杨瑄的官职。杨瑄是河南的监察御史,曾奏告石、曹二人侵占民田,受到二人的诬陷被贬到边远地区。天顺八年(1464)三月,宪宗起复了岳正仍为翰林院修撰,杨瑄仍为监察御史。宪宗还命令岳正充任经筵官,和其他翰林官轮流给皇帝讲读经史,并参加纂修《英宗实录》。当初,岳正获罪,都督签事季锋向皇上乞求得到了岳正的宅院,岳正被起用后,宪宗下令把宅院还给岳正。岳正重返朝廷,自认为会被重用,但是李贤想让他担任南京国子监(国学)的长官祭酒,岳正不高兴。有嫉妒岳正的人假冒岳正的名字上书弹劾李贤,李贤怨恨岳正。


成化元年(1465)四月,宪宗命令兵部侍郎清查大臣的财产情况,岳正和给事中张宁的名字都列在前面。宪宗认为岳正有贪财枉法的行为,让他出京到福建任兴化知府,张宁也被派到外地补缺。岳正到兴化任知府后,带领当地老百姓修筑河堤灌溉田地几千顷,节省缩减不必要的费用,经营治理预备粮仓,想进行一番改革。一些乡大夫不能从岳正的举措中获得好处,便纷纷毁谤他。岳正也厌倦了官场,成化五年(1466)入京朝觐皇上,请求辞官,得到批准。又过了5年,岳正死去,享年55岁。岳正没有儿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是他的女婿。


岳正博学多才,能写一手好文章,对自己期望很高,高傲不肯屈居人下。在文渊阁的28天,遇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敢于触犯皇上,在便殿奏对时以至于唾液溅到了皇帝衣服上。有人劝岳正规劝皇帝时要注意皇帝的态度,皇帝高兴便进谏,皇帝不高兴便停谏,岳正感慨地说:“皇上待我优厚,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皇上,只有直言规劝。”英宗也了解岳正的忠诚,岳正被充军时,英宗曾思念他说:“岳正对朕很忠诚,是个好人,只有他大胆,敢于直言。”岳正听到这话后,自己为自己画了像并写赞词,赞词中先引用了英宗前面说的话,最后又写道:“臣曾听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死而无憾。我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说是死而无憾。”可见岳正这人的自信程度。岳正理想远大,才能广博,想用纵横之术离间石亨、曹吉祥,使他二人反目为仇,结果却受到石、曹辈的陷害,人们都认为他太耿直而为他惋惜。嘉靖年间,皇帝追赠岳正为太常寺卿,赠谥号“文肃”。

岳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仁山集

仁山集

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逢辰等人所刻。此本不见传世。其弟子吴师道家藏有履祥手稿多种;至明,董遵(或作董遵道,误,董遵字道卿)又补充多篇,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刊刻问世,为四卷;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再度刻印,为三卷。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巳(1725),履祥裔孙金弘勋得到依明正德刻本之影写本,又得万历刻本,因合校精刊之,是为六卷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又雍正九年履祥第十八世孙金律亦刻全集,名为《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作四卷,附录一卷。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桐山金祠刻金集,亦作五卷。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胡丹凤辑刻《金华丛书》,亦收金集。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收金集乃据清初写本影印,作三卷。

古今词话

古今词话

清沈雄撰。凡八卷,包括《词话》上下两卷,《词品》上下两卷,《词辨》上下两卷,《词评》上下两卷。《四库全书》著录为六卷,并非完本。书前有曹溶《词话序》云:“岁在乙丑,余来金阊,偶僧沈子出示《词话》。”乙丑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可知此书至迟于是年已完成。序后有“凡例”四则,首云:“词话者旧有《古今词话》一书,撰述名氏久矣失传,又散见一二则于诸刻,兹仍旧名”。按《古今词话》有南宋杨湜撰本。而《历代诗馀》所引《古今词话》内容有关南宋及元、明人事,可见此书当为杨湜《古今词话》后另一种《词话》。钱曾《也是园书目》卷七著录《古今词话》十卷,或即此本。沈雄此书为第三种同名词话,名同而实异,不可混淆。是编搜集资料繁杂,引用书籍不下百种,在清初词坛上亦有开拓视野的作用。然所引前人论著,既不以时代先后为序,又不按著作性质分类,既引用书名,又夹杂人名,体裁杂乱。《四库提要》称“是编所述,上起于唐,下迄于康熙中年。杂引旧文,参以近人之论,亦间附己说。分词评、词辨、词品三门,征引颇为寒俭,又多不著出典。所引近人之说,尤多标榜,不为定论”。至于作者《柳塘词话》一书,今虽不传,然本书仍辑存若干条,自唐宋至清初词人,皆有评述,足备一说,亦为后人所援引。是书由于辑录资料不注明出处,剪裁也欠审慎,因此书中难免舛误。故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第五册按语亦称“其书芜陋不足道”。唐圭璋《词话丛编》所录《古今词话》乃据澄晖堂刊本。

上清帝七书

上清帝七书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

客滇述

客滇述

一卷。明顾山贞撰。《客滇述》记明末清初之际川贵之变,记事用明代年号,起自崇祯元年(1628),农民起义发难,至吴三桂平定川贵时止。书中记叙农民起义军蔓延入蜀,蜀巴骚动,然十七年间,张献忠五出五入,川境未尝大害。迨张陷成都,建立大西,严厉镇压官僚士绅反抗,以至杀人过分,屠戮川民。又记曾英、王祥、杨展诸军负隅顽抗,与农民义军拼杀对峙,清入关后,朱容藩称帝夔州等等

佛遗教经浅释

佛遗教经浅释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