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

赵秉文
  • 姓名:赵秉文
  • 别名:字周臣,号闲闲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59
  • 逝世日期:公元1232年6月2日
  • 民族族群:

赵秉文(公元1159~公元1232年6月2日),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幼颖悟,读书若夙习。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为应奉翰林文字,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又言狱讼征伐,国之大政,自古未有君以为可大臣以为不可而不行者。坐讥讪免官。未几起为同知岢岚军州事,转北京路转运司度支判官。承安五年(1200),章宗谓宰相日:“赵秉文曩以言事降授,闻其人有才藻,工书翰,又且敢言,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兴,姑试之耳。”泰和二年(1202),改户部主事,翰林修撰。出为宁边州刺史;在任二年,改平定州,治化清净,所去人思之。贞祐初,中原累年被兵,秉文建言三事: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四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明年转侍读。兴定中,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人言秉文主盟文坛三十年,未尝以大名自居。仕五朝,官六卿,自奉养如寒士,不知富贵为何物。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不观。元好问云:“若夫不溺于时俗,不汨于利禄,慨然以道德、仁义、性命、祸福之学自任,沉潜乎六经,从容乎百家,幼而壮,壮而老,怡然涣然,之死而后已者,惟我闲闲公一人。”“大概公之文出于义理之学,故长于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以它文较之,或不近也。字画则有魏晋以来风调,而草书尤惊绝,殆天机所到,非学能至。”(《闲闲公墓铭》,《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七)刘祁云:“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其诗大抵皆浮艳语”。“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以赵闲闲、李屏山倡之”。“赵闲闲晚年,诗多法唐人李、杜诸公,然未尝语于人。已而麻知几、李长源、元裕之辈鼎出,故后进作诗者争以唐人为法也。”(《归潜志》卷八)《金史》传赞则称其为“金士巨擘,其文墨议论以及政事皆有足传。”《金诗选》选其诗十三首,云:“金诗未脱宋习,以槎枒生硬为工,爱使议论,锋芒太露,涵蓄浑厚者少。此数首意调欲跻太白古风、子昂感遇之间。”又言:“闲闲绝句,清新有别致。”评其《庐州城下》:“起得警拔,在唐人中亦是高调。结处兜裹,有法有力。”(卷一)有《滏水集》三十卷,分内、外集,外集不传,内集二十卷,今有《四库全书》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丛刊》本等,又有《闲闲老人诗集》十卷,有《陶庐丛刻》本。民国孙德谦辑有《滏水集补遗》一卷,载《金源七家文集补遗》。《删集孟子解》十卷,《删存论语解》十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六卷,《中庸说》二卷,《易丛说》十卷,《象数杂说》,《资暇录》十五卷,《道德真经集解》四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解》(一作《列子补注》)一卷,《申鉴》,又有与杨云翼等同编《龟镜万年录》,《君臣政要》。今存《道德真经集解》四卷,有《道藏》本、《道藏举要》本、《小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其他均不传。《中州集》卷三录其诗六十三首,《全金诗》据《滏水集》补诗五卷(卷一〇至一四),《金文最》收其文一百六十一篇,《中州乐府》录其词六首,《全金元词》据《滏水集》、《遗山乐府》、《永乐大典》辑得四首。生平事迹见《金史》卷一一〇、《大金国志》卷二九、元好问《闲闲公墓铭》(《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七)、《中州集》卷三、《归潜志》卷一。

赵秉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全名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是列宁主要的哲学著作,写于1908年2月至10月,1909年5月出版。后编入《列宁全集》第14卷。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配合阶级敌人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进攻的俄国马赫主义,全面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是一部论战性极强的著作。 本著作首先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阐述了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揭露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原理。在揭露不可知论的本质时给哲学上所说的物质下了一个精辟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著作中还论述了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由此得出三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中间没有任何原则差别;应该辩证地思考、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正确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列宁还批判了物理学唯心主义,并阐明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蒙求集注

蒙求集注

晋李瀚撰。宋徐子光注。2卷。李瀚《蒙求》是一本供初学者认字的书,它取古人事迹写成四字韵语,以便记诵,皆以对偶成文。徐子光注,以每二句为一节,各为之注,把《蒙求》所言事迹皆详为注解,虽稍嫌冗蔓,而援引赅博,亦颇精核。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史著作。吴玉章著。1961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吴玉章,名永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四川荣县人。本书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1部分“论辛亥革命”,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全面论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并对同盟会政治纲领反满口号的革命性与局限性、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形式、四川革命党人在保路风潮中最先发动武装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问题,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接受,亦被各种版本的教材所采用。第2部分“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回忆”。回顾了作者本人思想革命化的过程和亲身经历的主要革命活动。除诗序和跋外,根据时间顺序列有23个小标题,从“甲午战败,震动人心”;到“二次革命,继续追求真理。”在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作者高度赞颂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徐锡麟、秋瑾、邹容、陈天华、龙鸣剑、王天杰和林觉民等人的革命业绩,如实地记述了汪精卫、陈璧君、胡毅生和陈炯明等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本书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而作,是中国较早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辛亥革命史的专著。鲜明的无产阶级感情,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和不少科学的论断,构成了本书的特色,从而成为研究辛亥革命的指导性用书。

杜甫传

杜甫传

杜甫传记。今人冯至著。最初在杂志上连载,于195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多次重印,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广泛流传。本书的特色之一,是它的朴实和严谨。作者力求每句话都有根据,不违背历史。不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特色之二,是作者站在审视中国诗歌发展历史的高度,以热情而深刻的笔触来叙述杜甫的一生以及杜诗的成就和影响。作者还用较多的篇幅介绍杜甫的“三吏”、“三别”,认为它是杜甫诗艺术的一个伟大成就,是一座高峰。特色之三,是它也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杜甫的思想局限,周采泉《杜集书录》指出:“用阶级观点对诗人作适当之分析批判,当以此为权威著作。”此书1980年再版,对原书只作了些文字修改,在书前附加重版说明,书后增加两个附录。附录一,是作者1962年所写三篇论杜文字。即:《人间要好诗》、《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1962年4月17日在杜甫诞生12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论杜诗和它的遭遇》,其中一、三两篇专论杜诗,弥补了《杜甫传》由于受体裁限制对杜诗难于展开讨论的不足;附录二,是作者1962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以杜甫晚年与苏涣的交往为题材的小说《白发生黑丝》。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

阿弥陀经义疏

阿弥陀经义疏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