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遂球

- 姓名:黎遂球
- 别名:字美周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番禺(今广东广州)人
- 出生日期:1602年8月21日
- 逝世日期:1646年11月10日
- 民族族群:
黎遂球(1602年8月21日—1646年11月10日)字美周。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博学能文,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举人,再试不第便杜门著述,肆力于诗古文辞。扬州进士郑元勋集四方才人于影园赋《黄牡丹诗》,诗坛盟主钱谦益为之品题,遂球即席立成十首,冠于群贤,被众呼为“牡丹状元”。甲申(1644)事变,明朝覆亡,遂球拥唐王抗清,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45岁的黎遂球以兵部主事提督水师与清军激战,困守赣州凡数月,十月四日,与胞弟遂琪,仆从卢从赞、梁义、陈广金等30余人同日死于国难。卒后3年,永历朝诏恤殉难诸臣,赠遂球兵部尚书,谥忠愍。
遂球为明末卓有成就岭南诗人之一,其传世作品以描写吴中、扬州一带与作者家乡美丽风光和赏心乐事者为多,特别是描写家乡粤东的诗章既多且佳。诗风风流绮旎、风致嫣然,如徐世溥在《莲鬚阁诗集序》中所言:“始得黎子诗读之,如春风骀荡、夏云崔嵬,如坐百花,杂陈箫韶,美人剑客,翾动左右……”其代表作品《南国篇》、《春望篇》、《同陈秋涛、黄逢永诸公社集南园作》,皆能体现这种风格。遂球也有一些痛快淋漓之作。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美周诗,五古最佳,有《古侠士磨剑歌》云:‘十年磨一剑,绣血看成字。字似仇人名,难堪醉时视。’《结客少年场》云:‘生儿未齐户,结客少年场。借问结交时,不属秦舞阳。泣者高渐离,深沉者田光。醉者名灌夫,美者张子房。感恩思报仇,相送大道旁。’其困守虔州,临危时,击剑扣弦,高吟绝命。有云:‘壮士血如漆,气热吞九边。大地吹黄沙,白骨为尘烟。鬼伯舐复厌,心苦肉不甜。’一时将士闻之,皆为之袒裼争先,淋漓饮血,壮气腾涌,视死如归。”(转引自《明诗纪事》)这些作品更能反映其烈士之心态。著有《莲鬚阁集》。其生平资料见《莲鬚阁集》所附之传志、祠记像赞等及《广东新语》。
黎遂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判概念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夏侯常侍集
诗文集。西晋夏侯湛(243—291)撰。一卷。湛字孝若, 谯国 (今安徽亳县)人。文学家,才高貌美,与潘岳相友善,时称“连璧”。泰始中,举为贤良, 历太子舍人、 尚书郎等职,惠帝司马衷即位,至散骑常侍。善为小赋,多写草花鸟兽、四时景色。原有集已佚,今本系明人张溥辑成。收有《观飞鸟赋》、《芙蓉赋》、《雷赋》等二十多篇,诗七首。其中以《周诗》著称。另有《昆弟诰》一篇,摹仿《尚书·周诰》文体。被视为古文与骈文斗争之先导。《东方朔画赞》中“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之名句,苏轼引以描述李白性格,广为传诵。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贿选案
《贿选案》,侦探小说,民国徐卓呆著。1924.2.19,《侦探世界》第十八期
负情侬传
文言传奇小说。明宋懋澄撰。收入《九籥集》卷五。本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万历间,浙东李生,系某藩臬之子,携资财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妓女杜十娘情好甚殷。往来经年后,李生资财用尽,鸨母对李渐以为厌,而杜十娘钟情不移,誓以身归。鸨母猜度李囊无一钱,乃云愿以三百金将杜许配。李生多方筹措,皆无办法,月余后空手来归。杜遂出私所畜碎银,及首饰衣物等,筹齐款项,以“秃髻布衣”,从李出门。临行之际,院中诸妓合赠一箱。杜李二人乘舟南下,沿途所费,皆杜所出。泊舟瓜洲之夜,杜宛转微吟,为邻舟贩盐的轻薄少年所闻。次日,少年呼李生至酒肆饮酒,议论之间,李生以难与杜共归故乡为忧,少年遂提出以千金换取杜十娘,李生告以欲归而与杜商议。杜佯作许诺,并嘱李以千金为重。次日清晨,杜至少年船上后,取出所携之箱,其中珍宝无数,世所无有,杜一一投诸江中,怒骂李生与贩盐少年后,自己也投江而死。据宋懋澄在传末所云,这则故事为庚子岁(一六○○)闻诸友人后,据以写成,可能为当时确有之事。本传文词工丽,对杜十娘性格的塑造,用力甚多,对李生的忘恩负义和贩盐少年的拆白之举,颇致不满。是明人传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本篇传世后不久,冯梦龙即据以改写成白话小说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问佛·观心
《问佛·观心》精选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佛学作品和诗词作品,思想性和艺术价值非常高。李叔同的佛学观以及人生观,有很多值得当下的人去学习的地方,感受一下他的思想,品读一下他的诗词,于纷繁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安宁与淡定。让我们追随弘一法师的脚步,在红尘俗世问佛观心,品味人生从容之境。
七佛经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