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金

托尔金
  • 姓名:托尔金
  • 全名: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南非
  • 出生日期:1892年1月3日
  • 逝世日期:1973年9月2日
  • 民族族群: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年1月3日-1973年9月2日),英国杰出作家。出生在南非的布隆方丹。英国两个内地家族(托尔金一家有个德国姓,但是他生前有许多代早已定居在英国) 的后裔,父亲是当地的银行经理。三岁那年,母亲为了他和弟弟的健康把他们带回英国。他们离开布隆方丹后,留在那里的父亲因患风湿病而离开了人世。父亲去世后,母亲穷困不堪,但是她设法在萨雷霍尔米尔为孩子们安置了一个众人羡慕的家,那时的萨雷霍尔米尔是伯明翰南部边缘的一个小乡村。托尔金在那里一直生活到8岁,儿童时代的生活使他以后仍然非常热爱英国乡村,这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托尔金的早期教育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母亲给他介绍了安德鲁·兰的童话书 (那时兰的童话书每年出版一本)。他被《红色童话集》(1890)中的童话迷住了。他也喜欢乔治·麦克唐纳的“柯迪”故事。但是他也明显不喜欢某些作品,其中有《金银岛》、《汉斯·安徒生的故事》以及《穿杂色衣服的吹笛手》。


为了让孩子上学,1900年托尔金的母亲带着全家人离开了萨雷霍尔米尔迁住伯明翰。这一年她成了一个罗马天主教徒,四年后她不幸死于糖尿病,临死前她把孩子托付给伯明翰祷告所的一位天主教神父监护。这位监护人弗兰西斯·摩根出于自己的职责拆散了托尔金和伊迪丝·布拉特,托尔金在少年时代就爱上了这个姑娘,结果托尔金一到21岁,两人便订了婚,但是托尔金还是非常感激摩根神父以天主教的信条对他的教养和挚爱。事实上,宗教成了托尔金想象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力量之一。在伯明翰的爱德华国王学校就读的青少年时代,他明显偏重于男人之间的友爱,这一现象导致了一个秘密团体的形成,这个团体由他和他的三个同学组成,他们都有程度不同的文学或艺术抱负。


在爱德华国王学校以及作为一名大学生在牛津的埃克塞特学院就读期间,他开始阅读古典作品,但后来又转向英国语言文学。在成功道路上,托尔金更多地把自己看作一名诗人,他写了很多诗 (大多数仍未发表),这些诗受爱德华七世时代“童话”风气的影响,这种风气在彼得·潘和亚瑟·拉克姆的绘画中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在托尔金的想象中,一个比较明显而且几乎是非传统的特色就是补充语言的愿望,这一愿望在他的儿童时代就产生了。他在学生时代学习像古英语、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和哥特语这样一些历史语言,通过这些语言的学习,托尔金更加下决心要实现这一愿望。191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到这个时候,他不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语文学家,而且还掌握了两门属于他自己的完整的语言,据推测他们就是神话中的小精灵所讲的两门语言。与此同时,他的童话诗起初以诗体形式,后来又以散文体的形式逐渐变成了神话史诗的文学作品,这一神话史诗叙述了 “中古地球”,这就是为他发明的语言提供了他所称的“历史和住处”。


这一过程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在战争期间托尔金担任火枪手的通信主任,但是,促使他创作幻想作品的不是使他把注意力转向“现实生活”的东西,而是在佛兰德壕沟的经历,很显然正是秘密团体的两个学校朋友在索姆河会战中的阵亡,直接激起了他开始认真写作The Silmarillion。感觉到一部史诗在召唤他。


到了1925年,其中的大部分已写在初稿上。这一年他返回了牛津大学并担任了古英语的教授 (时年33岁,当时他是牛津大学曾经任命过的这一专业教授职位中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但是他并没有试图把它出版,相反,他把大部分注意力转向为自己的孩子讲述和创作孩子上床时所讲的故事,到了1929年,托尔金已有四个孩子。许多儿童故事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其中有喜剧故事《布利斯先生》,这本书描写了一位古怪的小车司机的故事,最后于1982年出版。他在每个圣诞节都要给孩子写封插图信,这些信都为假定的圣诞老人所写,这些 “圣诞老人所写的信”在作者死后于1976年发表。但是托尔金这一时期杰出的作品是《霍比特人》(The Hob-bit,《洞中人》)他在1930年前后就开始写这本书,但直到1937年才完成并于同一年出版。


该书的英国出版家艾伦和昂温敦促他写一部续集,于是他很不情愿地开始了续集的创作,这部续集就是后来的 《指环王》。创作过程漫长而又艰苦,而且是由于C.S.刘易斯的鼓励才得以继续下去。刘易斯是托尔金在牛津大学英语系的同事和好友。托尔金把新书的章节读给刘易斯及其朋友组成的每周聚会的成员听。托尔金甚至有了这样的支持也还不断放弃这本书的写作而转向写像短篇寓言故事《leafBy Niggle》和儿童滑稽剧《哈姆的法默·贾尔斯》这样一些故事,其中的这个短篇寓言故事描写了因未能完成这一更加艰巨的任务而产生的失望情绪 (最早发表在1945年的 《都柏林周报》上),而儿童滑稽剧则像《霍比特人》一样主要表明传统英雄主义的荒谬。《哈姆的法默·贾尔斯》于1949年出版,波林·贝恩斯给这个滑稽剧插了很好的图,但是它从来没有得到作为一部喜剧作品应该得到的人们的注意。(鉴于托尔金后来的名望,那是非常奇怪的)托尔金1962年出版了诗集——《汤姆·邦巴蒂尔历险记》。


《指环王》最后于1949年完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书直到1954—1955年(所发行的三大卷传播了一年多) 才出版,到了这个时候托尔金已过了六十大寿。四年后他从大学退休,打算全力以赴完成他现在希望出版的The Silmarillion,他再次断断续续地写这本书。他还再次转向写一个描述他自己苦境的寓言故事——《伍顿梅杰的史密斯》(1967),这本书试图为美国的一位出版家对乔治·麦克唐纳的《金钥匙》作一些介绍(这一任务最后由W. H. 奥登接替),但它很快就凭本身的质量而成为一个儿童故事,这个故事充分叙述了人到老年向幻想国土告别的必然性。1973年托尔金离开人世后,完成TheSilmarillion的任务就由他的第三个儿子克里斯托弗接替,最后这本书于1977年出版。


托尔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指环王》,该书出版后一直都是英国、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最畅销的书之一,它的巨大声望略胜于托尔金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成就,特别是《霍比特人》的成就。然而所有儿童文学历史学家一致认为这本书是20世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成就之一。托尔金本人也认为没有作家能“为”儿童写作——《霍比特人》第一版包含了大量针对儿童读者而保留的“旁白”,但后来又删掉了其中的许多,这是因为作者改变了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在1939年的一次《关于童话故事》的演讲中论证说童话故事对各种年龄的读者的想象力有真正而无可争辩的感染力——如果他们准备沉醉于儿童故事并且心甘情愿地进入它所创造的“第二世界”。数百万成人读者都非常喜欢读《指环王》,这有力地证明了托尔金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汉弗莱·卡彭特在一本传记中记录了托尔金的生平 (1977),而T. A. 希比的 《通往中古地球之路》(1982)描述了他的学术工作和幻想作品之间的关系,他的描述可以说是权威性的。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又出版了许多卷“中古地球”的“历史”,这些书都是他根据父亲的文章编辑而成的。

猜你喜欢的书

灵台经

灵台经

灵台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所算类、《通志‧艺文略》历数类,均着录「灵台编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众术类。经文原本为十二章,《正统道藏》本缺前八章,仅存后四章。即〈定三方主〉第九、〈飞配诸宫〉第十、〈称星历分〉第十一、〈行年灾福〉第十二。其书言算命术,属紫微斗数类。大略依人之生辰定其三方主,又以二十八宿加临十二月,配身官、命官、德宫、财帛宫、寿命宫等二十余宫,以推算人生之贫富寿天及流年吉凶。

产鉴

产鉴

产科专著。3卷。明王化贞(肖乾)撰。约成书于16世纪中叶。王氏擅长女科,有感“产非疾,而其杀人乃在顷刻之间,皆妇人所独有也”。遂采诸家之长,集产科病症于一编详予论述。卷上为胎产须知及妊娠诸疾;卷中系临产须知及各种难产的病因证治;卷下分述产后杂症及证治方药。王氏重视产科,认为“产非疾,而其杀人乃在顷刻之间”。故广集《内经》、《金匮》、《千金》 等书中有关产科论述,约于万历四十六年 (1618) 撰成是书。约四万字。

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全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 义》,别题《三宝开港西洋记》。长篇神魔小说。全书20 卷100回。作者罗懋登。小说依据明朝永乐年间太监郑 和率领船队远涉重洋、游历各国的史实编著。小说主要写郑和率船队拥数万将士前后7次出使 西洋。其间历时28年,通使30个国家,最远至非洲东 部。出使途中历尽艰险。尤其是各种妖魔鬼怪不断骚扰 船队。在张天师和金碧峰长老神力帮助之下,才得以荡 妖涤怪、化险为夷,终于胜利归返。小说描写了各地风 土人情,轶闻趣事。情节中过多的神魔情节的描写是作 者着意模仿《西游记》所致,这极大地损害了小说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艺术上,构思奇巧,情节曲折。但其语 言冗赘,人物刻画也不甚鲜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主要版本有明万历本,咸丰文德 堂明刻写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该书。

孔子传

孔子传

钱穆撰。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初版,列入《沧海丛刊》。书稿完成于1974年,因审议者认为“不得认易传非孔子作”,搁置逾十三年。作者认为司马迁《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人之孔子新传或失之贪多无厌,或失之审核不精,故综合各家考订所得,对孔子世系、生年、父母、志学、初仕、设教、适齐、适卫、过匡、过宋、仕鲁、至陈、至蔡及晚年居鲁等事加以考证论述,关于孔子著述与政治活动考证尤精。取材以《论语》为主,对后代传说不予轻信,如说孔子著述可征者唯作《春秋》一书,订礼乐、删诗书等说均无实据。书中措辞简洁平易,以免艰深繁博之弊。书后附《孔子年表》与《旧作孔子传略》。

田子

田子

一卷。原题周田骈(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田骈,亦称陈骈,号田口子,战国时齐人,彭蒙的学生,齐国稷下学者之一。据《庄子·天下》记载,田骈和慎到同为道家一派。主张 “贵齐”,认为“万物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要求人们放弃是非观念,不坚持己见,“与物宛转”。儒者常斥其非。《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田子》二十五篇,隋唐志都不著录,说明其书久佚。清马国翰从《吕氏春秋》中辑得三篇,并引《淮南子》之文参订校补,又附考一篇合为一卷。后世学者称《田子》发明道德之术而运用于世,是研究先秦道家思想可资参考的古籍。现存《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山公九原

山公九原

清冯景所作。该书集中论述了生死、神怪与命运诸问题,提出了许多带有鲜明无神论 倾向的观点。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死生者,人 之昼夜也”,人不应恋生畏死,而应循其自然。指出 人的祸福吉凶、贫贱富贵皆与“命”或“天命”无关, 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能”与“不能”,“能者养之以 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夫祸福在能与不能,视其所养 与取以分焉,而奚其云云命?”对于人所以迷信 “命”的决定作用,书中解释说: “不可知,则归之 命”,揭示了命运迷信的认识论根源。书中还对神仙 怪妖迷信作了批判,明确指出:“凡妖之作,由人兴 也。”反对祀神禳物,主张“不禳于物,不媚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