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元

李伯元
  • 姓名:李伯元
  • 别名:名宝嘉,又名宝凯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武进人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06
  • 民族族群:

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又名宝凯,以字行,别署南亭亭长、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江苏武进人。父翼辰(申之),二十七岁卒。李伯元时年六岁,由堂伯父李翼清(念仔)抚养。翼清历官山东肥城和胶州等县知县、兖州同知、东昌知府、山东候补道,伯元及其母、姊随侍任所。光绪十八年(1892)翼清辞官归里,伯元一家亦随返故乡。不久,伯元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年翼清去世,伯元一家失去接济。伯元为养家计,于光绪二十二年前往上海,先后创办《指南报》(1896年)、《游戏报》(1897年)、《海上繁华报》(1901年),是近代小报的奠基者之一。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开经济特科,李伯元被侍郎曾慕涛举荐,婉辞不应,时论有“征君”之誉。光绪二十九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杂志,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之一。以劳累过度,又有烟癖,以致壮年而卒,年仅四十岁。


李伯元工诗、文、书、画、篆刻,而以小说成就最大,与吴趼人、刘鹗、曾朴并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作家。各类著作有十余种。以《官场现形记》六十回为其代表作。该书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清政府“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在艺术上则创造了“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的蝉联结构。因而“骤享大名;而袭用‘现形’名目,描写他事,如商界学界女界者亦接踵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此外,尚著有长篇小说《文明小史》六十回、《活地狱》三十九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弹词《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醒世缘弹词》十四回;剧本《前本经国美谈新戏》十八出;杂著《南亭笔记》十六卷、《南亭四话》八卷(包括《庄谐诗话》四卷、《庄谐联话》三卷、《庄谐词话》和《庄谐丛话》合一卷)。诗歌和谐文则散见于当时报刊。生平事迹见吴沃尧《李伯元传》(《月月小说》第一卷第三期)、顾颉刚《〈官场现形记〉之作者》(《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六期)、孙玉声《退醒庐笔记·李伯元》、李锡奇《李伯元生平事迹大略》(《雨花》1957年4月号)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不祥的蛋

不祥的蛋

小说讲述了一个疯狂的天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光线,不是“死亡之光”,而是“生命之光”,结果阴差阳错,这道光没有赋予目标生物以活力,反而繁殖出了一大批巨大的爬行怪物。故事的最后,就在莫斯科城因怪物来袭危在旦夕之际,一阵寒流突然降临,那些热带生物禁不住酷寒纷纷死去,莫斯科城的危机才得以解除。在科幻小说的框架下,《不祥的蛋》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有着窄小额头的动物学家佩尔西科夫教授筹划的一次实验,到了愚昧无知和急功近利的人手上便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全人类的灾难。

校勘学释例

校勘学释例

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著作,陈垣著。原名《元典章校补释例》,1932年发表于《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1934年收入《励耘书屋丛刻》。1959年出版时改今名。陈氏用元本和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发现一万二千余错误,在此基础上,总结校勘的经验和方法,撰成此书。它所总结的校勘经验和方法不仅对《元典章》适用,而且对元代诸书和其他诸史都有参考价值,具有方法上的一般性和普遍适用性。全书分行款误例、通常字句误例、元代用字误例、元代用语误例、元代名物误例、校例六卷。作者分析史书中产生讹误的类型和产生讹误的原因,认为校勘时应注意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如误连、脱字、衍字等,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来作校勘工作,用大量笔墨分析因不谙元代用字、简笔字、译音用字、语法、用语、年号、帝号、庙号、部族、地名、人名、物名、专名、制度等而产生的讹误。特别重要的是作者从理论上总结了校勘的四种方法,一是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是法只校异同,不校是非,是校勘的首选方法;二是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摘其异同,知其谬误;三为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四是理校法,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用此法,但用此法须具通识,它最高妙,但又极危险。此外,作者一再强调,校勘时应谨慎仔细,不要轻易改动原文,以免产生新的错误。

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兼证析义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 往往脉证参差之际, 或顾此失彼, 或治此而妨彼, 为害颇深。张倬于此一一剖析, 使治病者, 不拘于一隅, 不惑于多岐, 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另书末所附十二经、奇经八脉、五运 六气、方宜诸源之论, 于伤寒学说研究亦具参考价值。本书不足之处在于 “其所用方药, 亦多偏僻, 恐难取正也” (汪琥语)。此书有清·金阊书业堂 刻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大成五种》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张 氏医通》诸种本。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丁 未(1667) 金阊书业堂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藏有 清·康熙间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版本。

花草蒙拾

花草蒙拾

清代词话著作。1卷。王士禛撰。此书专门品评《花间集》与《草堂诗余》两部词集所收录的作品。王士禛论诗提倡“神韵”,论词也持同样的主张,认为《花间集》与《草堂诗余》的妙处在于蹙金结绣而无痕迹。词须雕组而不失天然,要能够“写照象外”,极妍尽态,以此达到追魂摄魄的目的。本此出发,他高度评价李煜、苏轼、李清照的作品,说李煜入汴以后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同是千古情种”。对鲖阳居士屈解苏轼〔卜算子〕咏鸿词的行径深为不满,斥为“村夫子强作解事”。称苏词“直是轶伦绝群”,其“枝上柳绵”一首,恐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又引苏轼与黄庭坚的话概括苏词的特点,如醉后作草书,酒气拂拂,从十指间流出,又如其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凡此评论,都十分中肯。谈及诗、词、曲的分界,他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话虽然简略,但可令后人解悟三体的不同的抒情风格。本书有《昭代丛书》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

全一卷。宋代慈贤译。又作如意轮莲华心观门仪。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世尊于须弥山顶对诸有情等宣说如意轮观音之修法,及其念诵之次第。本经所述之念诵次第即为如意轮法次第之原始型态。全经皆由五言之颂所写成。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唐不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