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沈周
  • 姓名:沈周
  • 别名:字启南,号石田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相城(今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1427年11月21日
  • 逝世日期:1509年8月2日
  • 民族族群: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长洲相城(今江苏吴县)人。生于世代儒生地主之家,不应科举,优游林下,以诗书画自娱。博学多才,诗文书画均负盛名。家富收藏,性情敦厚,交友甚广,声望颇高,文征明、唐寅均从学门下,为吴门派创始人。擅画山水,尤以水墨浅绛画法著称,兼工花卉、鸟兽,也偶作人物,以笔墨变化出入于宋元名家而享盛誉,与文征明、仇英、唐寅合称“明四家”。其画得家法于父恒吉、伯父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王绂。早年主要学王蒙,笔法缜密,多作盈尺小景,风格细秀且具浑厚气势,人称“细沈”。中年师法黄公望及宋代诸家,四十岁以后始拓大幅,风格趋于劲健,笔法圆润中含方刚,墨气浓厚中具明快,追求骨力并以淡墨渲染,形成沉着酣畅的风貌。晚年醉心吴镇,笔健皴简,山石轮廓多用较苍劲的水分饱满的线条一次完成,少用复笔,其皴法中锋与侧锋结合、整笔与散笔兼用,将斧劈、雨点、披麻等皴法相互结合,有异于元人尖笔斜拖或中绛积叠之法,遂形成苍劲雄阔、浑厚明快的新风格。所作山水主要描绘江南风光和田园景色,抒写文人恬淡幽闲情怀,着意追求平淡天真之趣。在艺术表现方面丰富发展了文人画的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苍劲雄逸的画面,配上清新质朴的诗句和挺拔遒劲的书法,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其花鸟画宗法南宋牧溪水墨粗简一路,并吸取文人墨戏画法,所作水墨写意花鸟形象写实,用笔简括,墨色厚润,格调质朴,在写意之中不失形似,泼辣之中兼有恬静。上承宋元传统,下启大写意花鸟画端倪,在其影响下稍后的陈淳、徐渭等人终把写意花鸟画推向新阶段。画迹诸多,传世作品中《庐山高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早年“细沈”代表作。《仿董巨山水》(现藏故宫博物院)、《东庄册》(现藏南京博物院)则显现了中年时期的典型面貌。晚年以《沧州趣图》为代表。著作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传世。

沈周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筼窗集

筼窗集

筼[yún]窗集,诗文别集。宋陈耆卿著。十卷。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载《筼窗初集》三十卷,《续集》三十八卷。清倪灿、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亦只载《筼窗文集》,但不著其卷数。原本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得文一百三十一篇,诗三十八首,词四首,厘为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卷首有自序,叶適、吴子良序。中如《荆溪林下偶谈》卷二所称之《代谢希孟上钱相启》、卷四所载《为游仲鸿谥义》之类,均已亡缺,所存仅十之一二。四首词中,亦只两首《鹧鸪天》为陈耆卿作。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从今存《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馆臣漏辑者十三条。今所传本除上述外,另有《筼窗集》十卷,《补遗》一卷,见《台州丛书己集》。

陈白沙集

陈白沙集

诗文别集。明陈献章(号白沙) 著。九卷。其集传本较多,卷次不一。原本称 “全集”,共二十卷,诗文各十卷,为罗侨所刻, 后又增为二十一卷,另有文集十二卷、“诗教 解”十五卷合刊本。后由高简于嘉靖年间删并 为九卷本,其他各版遂不甚通行。本集卷首有 嘉靖十二年(1533)高简序,嘉靖三十年湛若水 序等五篇序文。卷一至卷四为文,卷五至卷九 为诗。有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入。

高淑濂胎产方案

高淑濂胎产方案

清·山东汶阳高莲溪著。于1934年由大陆出版社出版后,倍受医学界重视。《高淑濂胎产方案》4卷,卷首是冯玉祥先生之题词及范明枢、秦伯未等近代各界名干10余人的序号和题咏。卷1、卷2分别论述胎前、临产诸病证治,卷3、卷4论述了产后诸病证治。本文文笔浅近生动,颇有独到见解;方药轻灵,组方配伍严谨,对中医妇科从理论到方药多所发挥。对充实中医妇科学的内容,保障妇女的健康颇具价值。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唐李筌撰。筌在开元(713—741)时官至节度副史、御史中丞,后入山学道,号达观子。《集仙传》云:筌于嵩山石室中得《阴符经》,“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后于骊山逢老母,乃授微旨,为之作注。”《注》云:“《阴符经》者,黄帝之书。……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合于事机,故曰阴符”。提出“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净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道藏》收入《阴符经》注解之书共二十种,以此本为最古。但在张果注本中谓“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斥其为“不悟”、“昧之至”、“诬道之甚”、“失《阴符》之旨”等。刘师培《读道藏札记》云,李筌注《阴符经》有二种:一称自注,即七家注本;一托之骊山老母所传,即《黄帝阴符经疏》。

论孟精义

论孟精义

三十四卷。南宋朱熹著。该书为朱熹所辑录的《论语》、《孟子》十二家解说,共三十四卷,其中《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又各有纲领一篇,未入卷数。初名《论孟要义》,又名《论孟集义》。朱熹撰成《四书章句集注》及《四书或问》后,又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分条附论孟之后,名之为《论孟精义》。该书旨在发明二程学说,认为二程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学说,“言虽近而索之无穷,指虽远而操之有要,使夫读者非徒可以得其言,而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并其所以进于此者而得之。其所以兴起斯文,开悟后学可谓至矣。”(见朱子自序)又引程子的话发明《论语》、《孟子》在义理之学中的地位,认为论孟为六经之本,论孟治则六经不治而可以明。该书虽不及《四书集注》和《四书或问》精要,但朱熹自视甚重,谓“读《论语》须将《精义》看”。又说书中所载诸先生语,时时玩味,久之自然会意。传世版本有:浙江馆藏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诰堂重刊白鹿洞本,南京馆藏明抄本等。

枯树经

枯树经

佛说枯树经,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