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

- 姓名:柏辽兹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科特圣安德列
- 出生日期:1803年12月11日
- 逝世日期:1869年3月8日
- 民族族群: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著作家。生于法国南部的科特圣安德列。父亲是医生。受家庭影响,早年学习医学,后入巴黎音乐学院,跟列哈和约翰·弗兰斯瓦·列苏爱尔(Jean Frangois Lesueur,1760—1837)学习。1825年发表处女作《弥撒曲》,1826年完成《希腊革命康塔塔》,同情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解放运动。1830年创作出世界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标题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它表现了作曲家创作风格上的典型特征。同年发表清唱剧《莎丹那帕尔》而获得罗马大奖。1841年以前,他完成的主要作品还有:序曲《海贼》、《李尔王》(1831);歌剧《贝文努托·切里尼》(1834);清唱剧《五个五月》(1835);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1839);歌剧《流血的修女》(1841)等。1842年起,他去比利时,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俄国巡回演出。在莱比锡,他结识了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1843年《罗马狂欢节·序曲》问世,翌年的2月3日首次公演,受到好评。1844年,出版了以他实际体验写成的《现代乐器法及配器研究》一书,和游记《意大利的音乐旅行》。在维也纳,他拒绝接受宫廷指挥的职务,1846年完成了他的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次年6月10日在柏林上演。这年11月他前往伦敦,就任杜丽兰(Drury Lane)歌剧院的指挥。他早期的有些作品,热情奔放,富有感人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但是他对1848年的革命却抱着仇视态度。晚年,他写下的清唱剧三部曲《基督的童年》(1854)、《天主颂歌》(1855)和根据魏琪尔作品而写的歌剧两部曲《特罗伊人在迦太基》(1855—1858),都倾心于学院主义和抽象的道德问题。1851年,他曾应邀前往伦敦,担任新兴爱乐乐团指挥,同作曲家李斯特有较多接触。1860年开始,他着手喜歌剧《比亚特丽斯与本奈狄克特》的创作,1863年4月完成,在德国威玛上演。从1865年开始,他的健康情况不佳,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柏辽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波谢洪尼耶遗风
《波谢洪尼耶遗风》是作者最后一部作品。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前地主生活的广阔画面。迫于80年代的反动局势,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情节描述和人物刻画不再采取夸张、怪诞、尖刻讽刺的形式,而是运用一般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思想上仍然忠于革命民主主义。
雪国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自1935年~1948年前后用了12年陆续写成。小说描写主人公岛村去雪国旅行,途中遇见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叶子细心护送着一个男病人回雪国去,岛村被她纯真的美所深深吸引。到雪国后,岛村在旅馆结识了一个艺妓,恰巧她就是途中遇到的病人行男的未婚妻,名叫驹子。她对行男并无爱情,只是出于同情,甘愿用当艺妓赚来的钱为行男治病。她在和岛村相识,特别是在行男病故之后,对岛村的爱如痴如狂。而岛村却倾心爱恋着叶子,叶子则矢志不渝地爱着病弱卧床的恋人行男,她同情驹子,并要岛村照顾好驹子。故事最后,叶子在一场大火中死去。作家通过作品中4个人物的爱情纠葛,意在表明:爱是虚无的,对美的追求是徒劳的。叶子爱行男是单纯的徒劳,驹子爱岛村是美的徒劳,岛村爱叶子是虚无的徒劳。大火夺去叶子的生命,使岛村的爱成为一场虚幻的梦。作品因消极的倾向,虚无的情调,被称为“颓废和死亡的文学”。但其艺术成就很高,开创了将日本的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完美结合的道路。因《雪国》、《千只鹤》、《古都》“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川端康成获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第2个获这个荣誉的东方作家。他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共有100余篇,《伊豆的舞女》、《母亲的初恋》等作品曾被介绍到中国。《雪国》有1981年侍桁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
雍正深泽县志
《雍正深泽县志》是清朝雍正年间编纂的一部地方志,由赵宪修、王植纂修,清雍正十三年刻本,各家所藏间有乾隆间增刻本,全书共十二卷,分舆地、建置、赋役、职官、人物、艺文等门类,系统记载了深泽县的地理沿革、城池建设、赋税徭役、职官名录、乡贤事迹及诗文著述等内容。
香畹楼忆语
笔记。清陈裴之撰。一卷。裴之字小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书仿《影梅庵忆语》而作。约成于道光间,二万余字。为作者思念亡妻之作,以其妻生前所居楼名名之。记秦淮才女紫湘倾慕钱塘陈氏一门风雅,陈小云正妻汪端以体弱力主其夫纳之,紫湘乃归陈家。以其端秀静穆,善解人意,深得翁姑、汪端怜爱。后因思念父母,省亲一病不起,临殁竟未能见小云一面。小云痛不欲生,作忆语以悼之。情词凄丽。
人物志
三国魏刘劭著。为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认为人的才性决定于所秉赋的“元一阴阳之性”,因其“体五行而著形”,故“荀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九征》)。主张从人的外部表现与内在心理的统一中识鉴人物,“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同上)。并由此提出人的道德性情决定于人的生理条件,“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八观》)。还讲:“人之质量,中和最贵”本书共3卷12篇,是一部人才学著作,其中涉及到了道德与才能的关系,包含有大量的伦理思想。在选拔人才时,本书主张除考虑人的外貌言行外,还要明察其内在的德才、性情和气度。还专辟《八观篇》,提出了“观其所由,以辩依似”、“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等8条
诗解颐
明人朱善撰。全书四卷,其体例:“不载经文,但以诗之篇题标目,大抵推衍朱子《集传》为说;亦有锲而不说者,则并其篇目略之”,其论诗先分章而论,后乃以“总论”阐明诗旨、发挥题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说云:“其说不甚训诂字句,惟意主借诗以立训,故反复发明,务在阐兴观群怨之旨,温柔敦厚之意,而于兴衰治乱尤推求源本,剀切著明”,其论大致不差。作者选取能阐发题旨、又有微言大意的诗篇,详为设论,强为比附,务求“较诸儒之争竟异同者为有裨于人事”,虽多含勉强,率而疏解,且多含理学家气,然毕竟以其独特“别体”而独树一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