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

沃尔特
  • 姓名:沃尔特
  • 全名:沃尔特·艾利森·菲利普斯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英国刘易舍姆
  • 出生日期:1864年10月21日
  • 逝世日期:1950年10月28日
  • 民族族群:

沃尔特·艾利森·菲利普斯 (1864年10月21日-1950年10月28日),历史学家,爱尔兰科克大学第一位莱基教授,1864年10月21日出生于英国刘易舍姆,是商人约翰·菲利普斯和简·菲利普斯 (阿特金斯) 的小儿子。 他在马盖特的一所私立学校 (1875-7) 和泰勒商学院就读,后进入牛津大学默顿学院,1885年以历史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886年,他成为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一名学者,同年担任牛津联盟主席。 他放弃了在教堂工作的计划,回到德国学习绘画和音乐。 1901年,他出版了一本学校教科书《现代欧洲,1815-99》,并为《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撰写了许多历史文章 (1903),他也是该书的首席助理编辑。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为《泰晤士报》撰写了领导人,并为《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写了文章,并于 1914 年移居爱尔兰,当时他被任命为爱尔兰科克大学现代史莱基讲座的首任负责人 (1914-39)。 同年晚些时候,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欧洲联盟》,获得了适度的赞誉。


虽然他很难适应爱尔兰的生活,但他不满1916年的起义和随后的革命事件,这对他没有帮助,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讲座中总是有趣和有趣。例如,本科生总是喜欢他讲述的关于普法战争的故事,他小时候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 1923年,他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爱尔兰的革命,1906-23》,这是专业历史学家对动荡时期的首次描述。 菲利普斯自认是一名坚定的工会主义者,他认为1916年的起义是叛国行为,支持处决,并对围绕这一事件创造的国家神话感到遗憾。 由于他对政府的同情,他可以完全接触到官方记录,其中许多记录在1922年被销毁,他充分利用了皇家爱尔兰警察局官员的机密报告。 尽管存在明显的偏见,但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菲利普斯在四十多年里一直是唯一一位全面评估起义的学者。在此之后,他成为《爱尔兰教会史》的编辑,该书共三卷(1933-4)。 1950年10月28日,他在伦敦去世。 他于1905年与凯瑟琳·比阿特丽斯·森内特结婚,他们没有孩子。

沃尔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

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

高上玉皇本行经集注,简称《皇经集注》。明朝全真道士周玄贞撰。十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玉皇本行经》之集注本,汇集宋金元明诸家注解,其中有神仙之注。第一卷辑录诸家序文及经义考证约三十篇,并载诵经礼拜科仪。卷二至卷十为经文注释。全书分《玉皇经》五品为一百零八章,分章作注。其注采集儒释道诸家之言,大略以「三教一理,性道无二」为宗旨,推崇《玉皇经》为三教根本经典。宣称「元始为三教之首,玉帝为万法之宗」;「三教语莫胜于《皇经》」。书中反复阐述持诵《皇经》之功德灵验,鼓吹玉帝为「诸天之师,众圣之王」;凡人奉诵其经必得福报,可以保命度灾,致国太平。是为道士神道设教之书。

道法心传

道法心传

元王惟一述。道教经书。一卷。内容主要为以易理阴阳八卦解释道教心法,认为夬卦五阳生,乾卦六阳数足,神气必合,必待震动以施号令,故阳极则阴生。剥卦五阴生,坤卦六阴数足,皈根复命,保气养神,阴极则阳生。周而复始,生生化化之道,未尝间断。收有万法归心图、先天元精图、先天元气图、先天元神图、归根复命图、雷霆得中图、阴阳变化图等。为研究元代道教思想史的参考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历代建元考

历代建元考

清钟渊映撰。收录了自汉武帝到明代的各政权年号,十卷。张之洞在《书目答问》史部中有记载,说记载年号的书,李兆洛的《纪元编》最简便,叶维庚的《纪元通考》最详细,而《历代建元考》是早于两书的著作。初期有守山阁本,金壶本。民国30年又由中华书局出版。

儒佛异同论

儒佛异同论

《儒佛异同论》是梁漱溟所著作品,出自于《梁漱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 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 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 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 二者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 儒、佛对生命意义关怀的一致性, 使其同为人类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 梁漱溟把大乘佛学的佛性说与儒家的仁心相沟通, 在一定意义上, 使佛家的“无我为本” 与儒家的“ 有本不穷” 会通了起来, 这为其后的现代新儒家探讨心性开辟了重要的理路。 由于梁漱溟思想上亦儒亦佛的二重性, 儒家在相当程度上被佛化了。 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尽管如此, 构成梁漱溟思想理论主体的仍是儒学 。

四书因问

四书因问

明吕柟(字仲木)撰。该书是记其门人质问《四书》之语。共六卷。其中《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然其中称柟为先生,又原本先生字或跳行,间或还附有学生之间的论辩,如《大学因问》中,就附有章诏、聂蕲二论,似乎非柟自作。卷首有魏廷萱等校刊字,当即为廷萱等人所记。其书《大学》从古本次序,《中庸》亦从古本分章。所说多因《四书》之言,推而证诸躬行,见诸实事,故曰“因问”。如有问“格物”之“格”,是格式之格,还是穷究之格?因答曰:“格物之义,自伏羲以来,未之有改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近取即是穷格之义。格式之格恐不是孔子立言之意。”又有问“格物”之“物”何如?因答曰:“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便是物,皆是要格的。”再如吕柟讲“八佾舞于庭”时,有学生曰,“此亦无可说”。柟曰,“若道无说便更有说”。时诸生中有盛服者。柟曰,“如此便是僭”。其中有的回答虽未能摆脱传统的礼俗之见,然因问设答,切身譬事,“平正笃实乃如此”(《四库全书提要》)。有《四库全书》本。

阿弥陀经略注

阿弥陀经略注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清续法录注并序,严光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