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

沈葆桢
  • 姓名:沈葆桢
  • 别名:字幼丹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福建侯官人
  • 出生日期:1820年
  • 逝世日期:1879年
  • 民族族群: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字幼丹,福建侯官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授编修,后任御史,多次上疏议论用兵之事,受到咸丰帝赞赏。咸丰五年(1855年),出任江西九江知府。当时太平军已攻克九江,沈葆桢便跟随曾国藩管理营务。咸丰六年(1856年),他代理广信知府,太平军进攻广信时,他因守城有功,升任广饶九南道。其后,曾国藩屡次向清廷推荐沈葆桢的才干,咸丰十一年(1861年),升任江西巡抚。当时,太平军将领杨辅清、李世贤正在江西作战,沈葆桢命令士民筑堡抗拒,并实行坚壁清野政策,曾使太平军蒙受一定损失。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清军攻陷,太平军部分将士向江西转移。沈葆桢命下属跟踪堵击,太平军将领洪仁玕、洪仁政、黄文英及幼天王洪福瑱都被俘遇难。为此,沈葆桢获得清廷嘉奖。同治六年(1867年),经左宗棠推荐,清廷命他任总理船政大臣,赴福州督造轮船。他到任后,在福州马尾山麓临江处修筑船坞,并兴建铁厂、机器厂。聘请外籍技师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每月由海关拔经费五万两。还附设学堂两所,分别培养驾驶和制造之人才。同治八年(1869年),第一艘轮船造成,命名为“万年清”。沈葆桢亲自出洋试航,并派员将轮船驶往天津,请清廷勘查,结果完全合格。嗣后,又造成“湄云”、“福星”、“伏波”等船,这是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开端。在经管造船工作中,他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当时造船所需钢材、煤炭都由国外进口,经手人极易舞弊。他对此行为决不徇私。廷臣中有人认为造船耗费资金过多,上疏建议停办,沈葆桢及左宗棠等上疏力争,使船厂未停。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人借口台湾土著杀害日籍船民而向台湾派兵,企图占领台湾,沈葆桢据理力争,并加强战备力量,迫使日本撤回军队。事后,沈葆桢被提升为两江总督。安徽的中国教士迫害百姓,沈葆桢亲自审讯,将教士处死。他还在淮河以南地区疏浚河道,捕蝗积粮,禁止种烟,收效也很显著。他死后,清廷赠他太子太保衔,谥号文肃。

沈葆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张畹香医案

张畹香医案

医案。清张畹香撰。二卷。畹香,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洗马池。生活于嘉庆至同治间。著有《温暑医旨》等书,多未刊行。其医案亦系抄本流传,后经曹炳章整理,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刊行。不分门类,载冬温、伏邪、暑湿、诸痛、伤风、咳嗽、疟疾、产后等数十种证治,凡百九十余则。多为时病证治,间有内科杂病、妇产科治验。每案简述证候、病因、脉诊、辨治、方药,简明扼要。临证擅用滋补托邪的调治法,精于脉诊与辨治,选方用药亦精慎。有一九三六有年刊《中国医学大成》铅印本。

易变体义

易变体义

十二卷,宋都絜著。都絜父亲都郁曾为惠州教官,平生留心《易》学,此书为都絜闻其父说所著。《宋史·艺文志》作十六卷;《玉海》引《续书目》:“自乾之姤至未济之解,以意演之,爻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冯椅《易学附录》:“都氏易,先以理而次以象义,每卦终又有统论。”《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系都氏承其父之学而为之,大旨谓卦爻辞义,前代《易》家论之已详,故专明卦变之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左传》载《周易》诸占”,多为“未尝卜筮而咸称变体,知古来《周易》原有此一义矣。但古书散佚,其说不传。而絜以义理揣摩,求其崖略。其中巧相符合者”,“皆不事傅会而自然贯通,立义亦皆正大。亦有涉于牵强者”,“则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

细说秦汉

细说秦汉

本书以讲史形式讲述了从“秦立国-变法-灭六国”到“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涉及的主要政治人物有战国四君子、秦始皇、刘邦、项羽、汉武帝以及大家熟知的孙刘曹三家等。 本书叙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垓下之战、吴楚七国之乱、王莽新政等。“细说体”可谓是黎东方独创的讲史形式,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研读《三国志》的效果,现已出五种“细说”且广受读者好评。如今已一次将从秦汉至民国的中国历史全部补齐,九册整套推出,可以预见,社会反响会更大。 该书语言风格鲜明,以近乎百姓的视角审视这段近千年的历史,这实实在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侃侃而论,使人舒畅愉悦。

印人传

印人传

篆刻家传记。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祥符人。此书系其自毁书后以随书印人传记自娱,原系记于所辑各家印蜕之前的小传,尚未完成,1673年由其子在浚编辑缮录成书,请钱陆灿(1612—1698)撰序,儿辈合作题记,定名“赖古堂印人传”。首载文天祥、海瑞、顾宪成东林书院三印,次及其父、其弟、其友许宰,次则文彭以及李颖等六十二人,附传七人、不知名一人;有名无传别录者六十一人,似为有待撰写之目录。此书较为扼要地记载了明代中后期至清初的篆刻家事略,间亦阐述了作者的印学见解,是一本研究明代篆刻的重要史料书。《印人传》的内容较广泛,有对明至清初篆刻艺术派别的继承、发展变化、时代风格、周亮工本人的治印见解、名刻家事略,还有有关印章的轶闻遗事、刻家诗、文摘记以及某些史料的介绍。如文天祥铁印可镇邪治病的民间传说、明末东林党受迫害的原因结果片段事件、何延年所作海瑞遗印的长诗、文彭与何震之交谊等等。而记述女篆刻家事略则以此书为最早,“书钿阁女子图章前”一节介绍的韩约素不愿刻劣石大印,称之为“凿山骨”,往往被后世论印诗文作为典故征引等。凡传本渔洋《感旧集》及梅先生抄本均作虞山宗伯与牧斋《吾灸集》,已改亮工原来笔墨。原刊本外,曾辑入《翠琅玕馆丛书》、《篆学琐著》。

春秋传说例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榖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 《左传》 以事说经,亦有所谓 “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 “弗者,诡辞也; 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陀罗尼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陀罗尼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陀罗尼,一卷,出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日本净严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