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亦邹

- 姓名:郑亦邹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郑亦邹(生卒年不详),清初福建漳州海澄人,字居中。1693年中福建举人,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淡于仕进,乞假归,结庐白云山麓,为南屏文社,交结学者,从事著述。著有《郑成功传》、《明季遂志录》、《明季辨误》、《江闽事略》、《明余行国录》、《明遗民录》等,是清初《晚明史》历史学家。
郑亦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的一日
现代报告文学集。茅盾主编。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9月出版。这是仿照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而发起的《中国的一日》征文运动的来稿编辑而成的。征文选定当年5月21日这一天为写作内容,要求参加者写下当天“所发生的事”,或“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前后不到3个半月的时间,来稿数百万言,3000篇以上。“除了僧道妓女以及‘跑江湖’等特殊‘人生’而外,没有一个社会阶层和职业‘人生’不在庞大的来稿中占一个位置。”编者从来稿中选出490篇,计80万言,编成这部报告文学集。 书前收有蔡元培的《〈中国的一日〉序》的墨迹、茅盾《关于编辑的经过》和长幅木刻《全国大事记》。正文分18编:第1编“全国鸟瞰”。是当天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与体育等要闻,概括地反映全国重大事件。征文稿分别收入第2编到第17编。其中第2编到第15编又以地域划分,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重要省市单独成编,其他省市按地域相近合并成编;第16编《海·陆·空》,反映军队的生活。第17编“侨迹”,报道海外华侨的动态。第18编“一日间的娱乐”,报道各大城市当天的电影、戏剧、广播等娱乐节目。书中插入照片、木刻、漫画等69幅。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短篇小说,有报告文学、有小品文、有日记、信札、游记、速写、印象记,也有短剧”,但绝大部分是生活速写与报告文学。茅盾说:“从中国的每一角落,发出了悲壮的呐喊,沉痛的声诉、辛辣的诅咒,含泪的微笑,抑制着的然而沸腾的热情,醉生梦死者的呓语,宗教徒的欺骗,全无心肝者的狞笑!这是现在中国一日的然而也不仅限于此一日的奇瑰的交响乐!”(《关于编辑的经过》)
外科传薪集
外科著作。清马培之撰。一卷。培之有《纪恩录》已著录。是书载方二百一十余首。皆述其主治、药物组成、剂量、药物炮制和用法。所载方剂,除马氏自拟方外,兼采成方及民间秘方、验方。末附“许恒君传用法”。培之医学造诣颇深,内外俱精。所载方剂,疗效颇佳,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陶真人内丹赋
陶真人内丹赋,原不题撰人。据考应为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撰。《通志‧艺文略》着录「金丹赋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有赋有注。赋词意义隐晦,大略言物外之人法效两仪,取象八卦,混阴阳之变化,顺日月之度,交媾水火,降伏龙虎,九还七返,遂生黄金白雪,服之可延龄不死。注解较为详明,主要引用《参同契》、《金碧经》及李淳风、吴筠、还阳子等人之言,说明金丹药物火候之义,并解释赋文之「幽词」秘义。其说为外丹,而书名题作「内丹赋」,名不符实,应为「金丹赋」。
风雨桐江
当代长篇小说。司马文森著。作家出版社1964年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桐江一带侨乡人民对敌斗争的事迹。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刺州地区的革命组织,由于叛徒的出卖,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破坏,特支书记陈鸿被杀,地下党员宋日升等20多人被捕,斗争形势极为艰难。上级党委派老黄同志接替陈鸿的工作。老黄和德昌互相合作,一面坚持城市的合法斗争,一面坚持把斗争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发动广大群众,在青霞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他们办起了《农民报》,成立打狗队,利用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部队的矛盾,巧妙地促使敌人内斗,逐步消灭地主武装,处置了叛徒,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一代新人蔡玉华、许三多等人迅速成长,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基干,知识分子黄洛夫也经久考验,成为出色的人物。反面人物许大姑、吴启超、周维国的形象也勾勒得逼真、生动,富有个性。
孔子诗论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观的见解”。如多次出现“吾信之”、“吾悦之”、“吾美之”等。与《论语》中孔子论诗相比较,《论语》中只涉及《诗》与修身的关系,而竹简中出现关于《诗》与“情”的关系的讨论。《诗论》首简即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乐亡离情”说,点明了“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各篇诗的排序,与今本《毛诗》也不相同。就内容而言,仅涉及《周诗》。《诗论》作者,今有子夏、子羔以及孔子再传弟子几说。
禅修入门
本书介绍了禅学基本知识和禅修基本方法、入门技巧,是一本禅学学习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