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

邓析
  • 姓名:邓析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前545年
  • 逝世日期:前501年
  • 民族族群: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春秋后期郑国人。先秦名家学派的创立者。或言曾任郑大夫。子产执政,制刑律,铸《刑书》公诸于世(前536)。邓析私著《竹刑》,对子产《刑书》多有辩难改进。因其精于刑名之辩,民众有法令讼狱之事,多找邓析求教,以衣物为酬金。据《吕氏春秋·离谓》:“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郑国人惯于“乡校”议政,有用“悬书”(悬挂张贴)方式评论时政;子产下令禁“悬书”,邓析便用“致书”(投递)方式议政;子产又禁“致书”,邓析再用“倚书”(夹在它物中)方式议政。子产的“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由于邓析一直以在野的角度评议朝政,颇为当朝者所忌。后驷歂为郑国执政,“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此事颇为舆论所谴责,“君子(或即孔子)谓子然(驷歂字子然):‘于是不忠!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故用其道,不弃其人。’”(《左传》定公九年)邓析作为先秦名辩思潮的开拓者,不崇拜先王圣贤之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坚持独立的思辨研究。刘向称他“好刑名”,即善于研究法律条文的词语、概念、名实关系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刑名之辩”就由此而产生。他长于论辩,有过人的深思辨察能力,“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所操的“两可之说”,所提出并予以分析的“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卵有毛”等命题,开启了一代辩难之风。邓析死后,其言论思想流衍于世,影响深远,至一百多年以后,“名辩”这一重要的学术流派在其思想基础上形成。其著述在汉代时已仅存两篇,后散佚。今本《邓析子》为后人伪托。

邓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是布鲁诺·舒尔茨两本传世的小说集之一,出版于1937年,由十三个短篇组成:一本无法描述、不曾写出之书,凭借集邮册阅读的春天,疗养院的人面狗,局外人多多,重读小学的老头,死后复生成螃蟹、被家人分食的父亲……取材于作者的童年与家庭,其中加入大量奇诡的想象、瑰丽的意象以及晦涩的隐喻,使现实与梦境难分难辨。文字精致而诗意,充满画面感与音乐感。有人评价他“是卡夫卡的孪生兄弟,是普鲁斯特沉默的一面,是寓言的编写者,在做着神话的逆向书写”。舒尔茨在八岁时已能感受到歌德那些民谣作品的场景以及它们超验的微妙,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里的“虚构”是真实的,它们呈报了他生命里的作为以及独特的命运,“那命运从日常生活的事务里撤退,为一种强烈的孤独所支配”。

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是萧公权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结晶,专门研究19世纪时期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特色在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探讨清王朝对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专门探讨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和基层组织划分,即研究村庄、市集、城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 第二部分专门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设置乡村的统治体系,分别探讨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税收性的里甲制度、饥荒控制性的粮仓体系和思想统治体系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探讨了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运作效果,分析了家族与这个统治体系的关系,以及乡村对它的行为反映。 本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帝国对地方控制的经典著作。

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

7卷。元代世祖时,为了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命司农司编纂而成,颁发各地。成书于至元十年(1274),初刻于至元二十三年。卷一《典训》、《耕垦》,卷二《播种》,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末有《岁用杂事》。内容以耕植栽培为主,兼及禽畜、蜂、鱼饲养,亦倡棉花、苧麻的栽培。蚕桑虽各只一卷,但篇幅约占全书三分之一,足见其地位的突出。司农司,设于至元七年。专掌农、桑、水利、分布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农事成否,达于户部,以殿最牧民长官。《元史》谓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崇本抑末。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永乐大典》载是书,有至元十年王磐序,及至顺三年印行万部官牒。

大六壬括囊赋

大六壬括囊赋

一气初判,二仪肇彰。设四时以成象,布六壬以配方。吉凶本末之端,生于好恶;祸福推移之始,造用柔刚。
此论阴阳之理,言六壬本于太极两仪、阴阳统一之理而设,可象万物之情,信而有征,神验有准也。

天山牧歌

天山牧歌

诗集。作者闻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收入《博斯腾湖滨》等6个组诗、《货郎送来春天》等九首散歌及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都是以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兄弟民族的生活作为素材写成。诗人用激动的颤音、精巧的构思和带牧歌风味的格调,表现了“各民族生活的变迁”。其中有边疆地区的风貌,有幸福生活的图景,有纯洁美满的爱情,有人民崇高的理想,有对党和领袖的爱戴。占极大比重的爱情诗,如《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追求》等,体现出符合我们时代道德标准的审美观点,是新时代的光辉在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中发出的闪光。《天山牧歌》内容新颖,风格清新,抒情意味浓烈,格调轻柔、明快,色彩和声音都有着诗人鲜明的个性。

中国历史讲话

中国历史讲话

本书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第一编“种族推原”试图证明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五族同源;第二编“修中国通史议”分别对中国上古、中古、近古、近现代史进行通论,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第三编“中国历史纲要”系统简明地论述了从唐虞至明清的历史要点。1938年春,熊十力“避寇入川”,因感于“国家艰危,民族忧患,莫甚于今日”,而“发扬民族精神,莫切于史”,遂“为谈计二星期。理其记录,差可一卷”,命名为《中国历史讲话》,同年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出版。本书探讨种族、通史等问题,意在促进各民族团结抗战,“一心一力,共守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