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

- 姓名:邓析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前545年
- 逝世日期:前501年
- 民族族群: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春秋后期郑国人。先秦名家学派的创立者。或言曾任郑大夫。子产执政,制刑律,铸《刑书》公诸于世(前536)。邓析私著《竹刑》,对子产《刑书》多有辩难改进。因其精于刑名之辩,民众有法令讼狱之事,多找邓析求教,以衣物为酬金。据《吕氏春秋·离谓》:“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郑国人惯于“乡校”议政,有用“悬书”(悬挂张贴)方式评论时政;子产下令禁“悬书”,邓析便用“致书”(投递)方式议政;子产又禁“致书”,邓析再用“倚书”(夹在它物中)方式议政。子产的“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由于邓析一直以在野的角度评议朝政,颇为当朝者所忌。后驷歂为郑国执政,“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此事颇为舆论所谴责,“君子(或即孔子)谓子然(驷歂字子然):‘于是不忠!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故用其道,不弃其人。’”(《左传》定公九年)邓析作为先秦名辩思潮的开拓者,不崇拜先王圣贤之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坚持独立的思辨研究。刘向称他“好刑名”,即善于研究法律条文的词语、概念、名实关系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刑名之辩”就由此而产生。他长于论辩,有过人的深思辨察能力,“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所操的“两可之说”,所提出并予以分析的“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卵有毛”等命题,开启了一代辩难之风。邓析死后,其言论思想流衍于世,影响深远,至一百多年以后,“名辩”这一重要的学术流派在其思想基础上形成。其著述在汉代时已仅存两篇,后散佚。今本《邓析子》为后人伪托。
邓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宗教社会学
宗教展现了人性的一个基本的和永久的面向,而宗教社会学则试图解释人们身边这一现实存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尤其在比较宗教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水准,其奠基地位举世公认!“如果要简洁地以一名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儒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浪迹世界的托钵僧;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韦伯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也是他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多年的心血结晶。相对于韦伯其他针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具体研究,本书偏重理论的构架,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换言之,本书可谓韦伯整体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凝缩本。
猫打球商店
《猫打球商店》原题为《光荣与不幸》,一八二九年十月完稿,以一个老呢绒商的家庭为背景,描写了一宗门户不当的婚姻,意在说明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养对人们的气质有多么大的影响,因而青年男女如果只凭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结合,往往会酿成终生的不幸,而凭着理智在本阶层中选择配偶,结局则会好得多。巴尔扎克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外祖父家是一户殷实的呢绒商,因此他从小对这类老派商人十分熟悉。小说以一种温和的嘲讽态度,精确而且生动地描绘了这个阶层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写出了那种买卖人的精明、狡猾、吝啬、小器和由于缺乏教育而产生的种种狭隘可笑的观念,但作者将这一切与贵族社会的虚伪、腐朽和冷酷相对照时,显然对这些见识浅短、趣味庸俗,然而善良敦厚的老派商人表示了更多的温情。
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十卷。明崇祯十四年(1641)释通瑞刻本。此书卷一至卷七解六十四卦,卷八、卷九解《系辞》以下诸传,卷十附《图说》八篇。《自序》称:其书“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故通释《周易》经传,皆援禅理以为说,并名书曰《禅解》。该书为明人北天目道人藕益智旭著,列在萧天石主编的禅宗丛书之中。
马裤先生
短篇小说。初载1935年5月5日《青年界》第3卷第3期。初收1934年9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赶集》。又收入1947年4月晨光出版公司《微神集》和1956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老舍短篇小说选》。现收入《老舍文集》第8卷、《老舍小说全集》第10卷。本篇以人物速写方式,写“我”在火车上见到的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他一上车就一迭连声地喊茶房、要手巾、讨开水,要这要那,支使得茶房团团转,也闹得别人不得安生。这是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处处对下人摆架子、耍威风但骨子里充满奴性,而又不懂礼貌、不讲文明的人。小说以一系列典型细节的夸张表现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描写生动,语言幽默,在笑声中鞭挞了自私庸俗和无耻,是老舍幽默讽刺小说中的名篇。老舍后来把它改编为独幕剧《火车上的威风》。
中山狼
明代杂剧,全名《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康海作。康海之师马中锡曾写过传奇小说《中山狼传》(一说为宋代谢良所作),康海之同学王九思写有《中山狼院本》(一折),情节均大致相近。但以康海之杂剧写得最好,影响也比较大。剧情略谓:战国晋赵简子猎干中山,一狼带箭而逃。墨者东郭先生见狼哀求,出于兼爱之心,将狼藏入书袋中以瞒过赵简子。但事后,狼却要拿东郭先生充饥。东郭先生无奈,求问“三老”。老杏、老㹀都说狼应该吃他。最后问到藜杖老人,老人设计骗中山狼重新钻入书袋,并命东郭先生用剑将狼刺死。剧本成功地塑造了以忘恩负义著称的中山狼形象。当它面临危机、身陷绝境之时,摇尾乞怜,低声下气,说尽了好话。一旦危险过去,就露出残忍面目,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并反诬恩人“欺心”,要“谋害”它,“把恩情反成仇敌”。从而曲折地对封建社会作了鞭笞,对尔虞我诈、忘恩负义、反目成仇、恩将仇报的不道德行径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这种道德上的背信弃义最能激起人们的义愤。此后,“中山狼”就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三卷,清佚名,内题消灾延寿药师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