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
  • 姓名:帕斯捷尔纳克
  • 别名: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 性别:
  • 国籍:俄罗斯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890年2月10日
  • 逝世日期:1960年5月30日
  • 民族族群: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ЛеонидовичПастернек,1890年2月10日-1960年5月30日),俄罗斯诗人、作家。生于莫斯科有教养的画家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及德国的马尔堡大学学哲学,还曾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6年之久,最后选定了文学为终身事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与一些未来派艺术家有来往,并在其影响下创作了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1914)和《在街垒上》(1917)。1922至1932年间先后发表诗集《生活,我的姐妹》(1922)、《再生》(1932)、长诗《1905年》(1925—1926)、《施密特中尉》(1926—1927),从而确立了他的文学地位。此外还有自传体小说《旅行护照》(1931)及其它一些散文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独特的生活观和艺术观,他的诗被看作集古典主义的传统,象征派的乐感、未来派的口语倾向和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之大成,生前死后对苏联几代诗人都产生过强烈影响。从3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作品再未获准出版,直至卫国战争期间才得以发表诗集《在早班列车上》(1943)和《冬天的原野》(1945)。这期间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方面显示了高超的语言才能,先后翻译过莎士比亚的悲剧、歌德的《浮士德》、魏尔伦的诗作,特别是由于出色地翻译了格鲁吉亚诗人的作品,才得以避开可能发生的政治迫害。1957年国外发表了他的长篇巨作《日瓦戈医生》,招致当局的猛烈批判,这使作家不得不公开表示拒绝接受1958年授予他的诺贝尔文学奖金。此后诗人精神和物质上承受巨大压力,两年后在抑郁中病逝。帕斯捷尔纳克毕生创作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日瓦戈医生》描写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时期坎坷的经历,精神上的磨炼和思想的艰辛探索,对暴力革命进行了多方面多重取向的哲理剖析。日瓦戈医生与拉拉的爱情经历、日瓦戈医生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以及女主人公富有诗意的形象,都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能。这部作品在80年代末得到苏联文艺界的公正评价,被称为苏联文学史上一部罕见的杰作。

帕斯捷尔纳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首塔

三首塔

日本最重要的推理小说代表作家横沟正史金田一探案集的第13案,堪称本格推理小说典范,被称之为《犬神家族》与《女王蜂》的完美结合;年轻的音祢原本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忽然得知一位远在美国的亲戚想把巨额遗产留给她,而继承遗产的条件,竟是音祢必须和未曾谋面的高头俊作结婚。 就在音祢陷入混乱之际,周围的人开始陆续遭遇不测,其中竟然就包括音祢需要与之结婚的高头。在巨额遗产面前,所有可能分得一杯羹的人都争得头破血流。而音祢则被迫与一个强硬又神秘的男人一起,在寻找三首塔的过程中踏上了逃亡之路……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

唐张万福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为斋醮仪法,用于醮祀上清仙箓、灵宝真文、八景五法、六甲秘符、正一盟威箓等道教符箓书中出现的神真仙灵、将官吏兵、玉童玉女等大小神灵,旨在「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外消灾厄,内镇五脏,使人早成神仙。其醮仪程序有设坛、斋洁、入户祝、发炉、出灵官、请官启事、送神真、小户祝、醮后诸忌等十三节。从本篇醮仪中可见隋唐道教所尊奉之主要神灵和符箓:第一设立坛位, 第二洁坛解秽, 第三入户祝, 第四发炉, 第五出灵官, 第六请官启事, 第七送神真, 第八敕小吏神, 第九内官, 第十覆炉, 第十一送神颂, 第十二出户祝, 第十三醮后诸忌。从设坛位开始,中经请神送神直到醮后诸禁忌都有明确规定,从中可见唐代道教醮仪的一般情况。 此书为作者编录整理的道教坛醮著作,对研究唐道教斋醮仪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太玄真一本际妙经

太玄真一本际妙经

简称《本际经》。据唐释玄嶷《甄正论》云:「《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此经第二卷〈咐嘱品〉,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际经》抄本一百零二件。经整理校勘,基本可恢复原书十卷旧貌。此经是隋唐道教重要论著。经文乃元始天尊与法解、妙行、天真皇人、正一真人等仙真相互问答,宣讲道教义理及教法。每说一段后,附录偈文一首。其内容颇广泛,涉及因果宿缘、功德行业、科仪戒律、修行阶次、炼养方法等各方面,而归本于开演本际真义,指示重玄体道之法。经文宣称《本际经》为道教真一不二法门。谓大道超乎有无,自然空寂,无根无本,无祖无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儿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无分别。」道体既然空寂,则所谓万物众生归根返本,实无根可归,无本可返。众生不了此义,而于无法中生出法想,不空中生出空想,「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真」。作者有感于此,故提出修仙体道应先破心想幻相,既不滞有,亦不执无,有无兼忘,乃至于忘亦忘,是即兼忘重玄之道。故经文曰:「一切凡夫从烟蕴际而起愚痴,染著诸有,虽积功勤,不能无滞,故使修空,除其有滞。有滞虽净,犹滞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观,空于此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观之相。」又称:「正观之人前空诸有,于有无著;次遣于空,空心亦净,乃曰兼忘……如是行者,于空于有,无所滞著,名之曰玄;又遣此玄,都无所得,故名重玄,众妙之门。」此兼忘重玄之道即为修道之最高境界。本书对隋唐道教重玄哲学思想有重要影响。

净土证心集

净土证心集

净土证心集,三卷,清卍莲述并序,吴郑衡序。

释鉴稽古略续集

释鉴稽古略续集

凡三卷。明代僧幻轮着。略称稽古略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书续稽古略,始自元代至元元年(1264),止于明天启七年(1627),共三六四年,以四百三十余僧之事迹为中心记载佛教历史,对于历朝佛教之兴替、宗教政策、佛道关系等,亦有记载。

华严策林

华严策林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简述《华严经》的宗旨,分为九个部分:一征普眼、二明理事、三辩正因、四融大小、五结成坏、六通二界、七明隐显、八明因果、九达色空。书中谓《华严经》的宗旨最终可归纳为“因果二门”,“因”指“普贤行愿”,“果”指“舍那业用”。认为“因果二位,同一缘起,义不孤行”;“普贤行愿,方号圆因;舍那十身,遂称满果”,从而肯定菩萨修行与成佛的同一性。又强调“法无前后”,反对“从因获果”之说和“即因是果”之说,即既反对把众生与佛完全割裂开来,又反对把佛与众生完全等同。由此主张“因满即果”,“果满即因成”,圆满的普贤菩萨修行即是成佛的体现,成佛的标志又是菩萨修行的完成。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