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 姓名:梁斌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河北省蠡县人
- 出生日期:1914年4月18日
- 逝世日期:1996年6月20日
- 民族族群:
梁斌(1914年4月18日—1996年6月20日),现当代作家。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青少年时期即接触新的社会思潮,参加家乡的人民革命斗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冬,参加农民反抗国民党地方当局横征暴敛的斗争——“反割(猪)头税运动”。1930年,考入聚集了雄厚革命力量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梁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到工厂、农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反对“不抵抗主义”。1932年,当局宣布解散学校,师生奋起护校,遭到镇压,伤亡多人,史称“七·六惨案”,梁斌被列入了黑名单。两个月以后,发生“高蠡暴动”,革命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大无畏精神和暴动失败后遭到的血腥镇压,给梁斌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故乡所发生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了他创作的重要题材。1933年春,梁斌失学失业,流浪北平,开始了“文学青年生活”,即白天跑图书馆,夜间写作。1934年,他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月刊上发表了反映冀中农民斗争的第1篇小说《夜之交流》。1936年,梁斌回乡养病,同时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他担任冀中地区新世纪剧社社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宣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939年至1941年间,他先后担任蠡县游击第11大队政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联合会文艺部部长、冀中文化干部学校副校长等职。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相继写出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剧本《爸爸做错了》、《血洒芦沟桥》、《抗日人家》、《五谷丰登》、《千里堤》等。1943年秋,他又将《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扩充为中篇《父亲》,其主人公也就是后来他在《红旗谱》里塑造的革命农民典型朱老忠的雏形。1945年至1947年,他的精力主要用在工作上,相继担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1948年他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担任地委宣传部长、《襄阳日报》社社长,主要从事基层工作。1952年调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些,都为他投入创作《红旗谱》在生活、艺术、思想和组织上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他从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至1956年完成了1—3卷的初稿。1957年12月第1卷出版,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相继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译成外文出版。1963年出版了《红旗谱》的第2卷《播火记》。第3卷还未及动手修改,“文化大革命”爆发,梁斌备受迫害,《红旗谱》被诬陷为“为王明反动路线招魂的反动作品”。小说第3卷被查抄、丢失。1972年,他在失掉创作权利的情况下秘密创作反映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翻身记事》,此书于1978年出版。随着江青集团覆灭,“文化大革命”结束,梁斌在创作上也踏上了新的里程。《红旗谱》第3卷失落多年后被找到,经两年多时间的修改,定名《烽烟图》于1983年出版。此间,他在《新文学史料》上以《童年》、《初生之犊》、《青春似火》、《烈火青春》为题发表了10篇回忆录。198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笔耕余录》,汇集了他几十年来的散文、评论和创作谈。在创作上,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重视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的统一。197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
1996年6月逝世,安葬于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
猜你喜欢的书
全北齐文
北齐是北朝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对其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无疑具有十分有益的价值。清代学者严可均所编纂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收集唐以前文章的总集,其中有《全北齐文》十卷,收录了北齐作家的二百四十四篇文章,为此种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文本基础。
洛阳名园记
宫苑志。北宋李廌撰。一卷。廌字格非,号文叔,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中年绝意进取,著有《济南集》。此篇于元祐后卜居洛阳时成书,四千余字,记事止于元祐中。选择富郑公园、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环溪、刘氏园、丛春园、天王院花园子、松岛、水北胡氏园、大字寺园、吕文穆园等十六处。分记名园历史、规模、亭榭、河湖、地势及园中陈设、花鸟虫鱼、考古文物、书画等。颇多园林建筑、北宋洛阳盛况及有关植被、气候之史料。可供开发洛阳旅游业参考。有《名山胜概记》本,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铅印本。
中麓画品
一卷。明李开先(1502—1568)撰。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太常侍少卿。曾上疏指责朝政,罢官家居近三十年。李开先与当时的王慎中、唐顺之、陈东、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并称“嘉靖八才子”。李开先喜藏书,又长于戏曲创作,著有传奇《宝剑记》和院本《园林午梦》。另有诗文集《闲居集》。建国曾辑印他的著述《李开先集》。此《中麓画品》一书,大致是仿谢赫、姚最之例,品评明代画家之画,共分五品,每品之中优劣兼陈。据王士祯《香祖笔记》说:章丘李中麓太常,藏书画极富,自负鉴赏,尝作《画品》,次第明人。按此书持论往往与众不同,如对当时名家,以戴文进、吴伟、陶成、杜堇为第一等。以倪瓒、庄麟为次等。而沈周、唐寅则居四等。李开先之论,后人多指责其偏颇。据说李开先与王世贞友善,王世贞曾观李开先所藏画,以为无一佳者。可见李开先鉴赏眼光,确不同于时人。此书《四库全书》收入存目,另有《函海》乾隆本、道光本、光绪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美术丛书》(民国二十五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本。
仙都志
上下二卷。元代“玉虚住山少微陈性定此一编集,独峰山长番阳吴明义仲宜校正”。前有序称仙都为东吴胜地,道教中为祈仙洞天,发迹轩辕,由唐建宋锡名。卷上述山川、宫观、神仙,卷下记高士、草木及碑碣题咏。多记唐宋道教事,亦涉及元代,如“玉虚宫”即记载该宫观从唐到元代的简要史实,提及玄教大宗师。按仙都山在今浙江缙云县境内,为古道教胜地,本书为研究唐宋元浙江地方道教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缠子
一卷。旧本题周缠子(生卒年不详),国别不详。《汉书·艺文志》无录,今存佚文,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五。 关于缠子,我们已经完全不清楚他的姓名、国别等等资料,甚至生平都不大清楚。唯一知道,他是六国时人,墨家的学徒,与儒家的学徒董无心(《汉书·艺文志》有《董子》一篇,在诸子儒家类)相见论道。 《缠子》一书,汉、隋、唐志皆不著,书亦佚。马总意林始载《缠子》一卷,引其书二节。大概《董子》一书记述二人之事,故亦称《缠子》。今仅存译文六条。收入本诸子抄,为墨家第五。 班固《汉书》、《隋书·经籍志》均未著录该书,唐宋之间,始见征引。由于其书有董无心论难之语,往往又称《董缠子》,盖附见于《董子》书中,非有专书。清人马国翰辑《董子》于儒家,又辑《缠子》入墨家,两书本为一帙,非有两书,用之者不可不戒。现存的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深沙大将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深沙大将菩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深沙大将,据传,玄奘于远涉流沙遭遇危难时,感见此神之守护,或以此大将为北方多闻天王之化身,本仪轨则以之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若诵其真言,恶业悉能消灭,文中并载修法及所成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