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象先

朱象先
  • 姓名:朱象先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朱象先,元代人,生卒年不详,朱象山早年修道于茅山,出身于茅山道,道号一虚子,五十岁以后自号一虚叟。朱象先生于公元1229年以前,江苏泰州人,早年修道于茅山,出身茅山道。后一度云游访道于蒙古和北京长春宫 (即今白云观),1279年从茅山来到楼观,精研真道,编著楼观道史。其羽化应在1308年清明日以后。据此,象先在楼观至少居住了30年,享年应在80岁以上。撰写了《古楼观系牛柏记》、《终南山重建会灵观记》、 《文仙谷纯阳洞演化庵记》 ,及《终南山古楼观刊关尹子后序》 。 朱象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紫云衍庆集》,该书所收录的时间最晚的作品是《玉华观碑》,碑末年月为 “至大元年清明日,知观王守玄、何守真、钱慧通建” 元武宗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 朱象先的卒年最早不会先于1308年清明日。

猜你喜欢的书

珂雪斋集

珂雪斋集

明袁中道撰。凡25卷。珂雪,洁白义,出自梁元帝《与萧谘议等书》,取为书斋名,志趣可知。其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诗文因此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论文反对蹈袭粉饰,主张师法自然:“山水之清美,且足以发灵慧之性,而助其深湛之思”(《程申之文序》)。他认为作家应当接近社会和自然,以获得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创造出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士生而处丰厚,安居饱食,毫不沾风霜冰雪之气,即有所成,去凡品不远。惟夫计穷虑迫,困衡之极,有志者往往淬励磨练,琢为美器。何也?心机震撼之后,灵机逼极而通,而知慧生焉。即经世出世之学问,皆由此出,而况举业文字乎?”(《陈无异寄生篇序》)这与其兄见解大致相同,钱谦益以为“小修兄弟间师承议论”(《列朝诗集小传》本传)。当竟陵以幽峭之风反对剿袭剽窃之七子,异军突起时,他却强调真情实感对于审美和艺术创作的极端重要性,反对仅仅限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上的翻新争奇,认为应“以意役法”,提倡“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笔之间”(《中郎先生全集序》),排击竟陵之谬。对于中郎“立言亦自有矫枉之过”(袁宏道《与张幼于》),他坚持以历史的、分析的态度进行考察,既肯定其矫枉整刷之功,又提出了性灵与格调的结合,以弥补过正偏激之失。他的散文创作,多写闲情逸致,流露出脱离现实的思想倾向。他的散文美学理论及创作实践的优劣利弊,对当代及清初文坛均较有影响。

五凤吟

五凤吟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题“云间(亦作云阳)嗤嗤道人编著”,“古越苏潭道人评定”。四卷,二十回。书叙明朝嘉靖年间宁波府定海县有祝琪生、郑伟、平君赞三秀才,一同会文作课。致仕乡宦邹泽清深爱琪生才,琪生至邹府作幕宾,与邹女雪娥相爱慕。平君赞冒琪生名去雪娥绣房,被雪娥及二婢女素梅、轻姻捉弄,逼平写出“冒充琪生,欲行奸污”之供状。平派刁奴杀琪生未遂,又买通强盗诬琪生杀人,亦未达目的。平有妹婉如,有才貌,与兄迥异。琪生曾在平家避嫌,与婉如私订终身。婢女绛玉美貌,因与琪生有染,被平卖与恶少。后琪生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放直隶巡按,与雪娥、婉如和素梅、轻烟、绛玉等五女团聚。平君赞因依附严世蕃,领古田县事,被强盗杀死。书中多有污秽描写。有大连图书馆藏本,题《草闲堂新编绣像五凤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题《新刻续六才子书》。另有郑西谛藏稼史斋刊本。日本宝历甲戌《舶载书目》载二十四回本,未见。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亦二十回。

海上见闻录

海上见闻录

编年体史书。作者阮旻锡,字畴生。福建厦门人。曾入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后据亲身经历和世间传闻及杨英《从征实录》、佚名《海记》等整理成该书两卷。记载了自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间郑氏四代领兵抗清、经营台湾的史事。书以年月为序,并用清、南明两种纪年,称郑成功为“赐姓”,称郑经为“世藩”,称明郑政权曰“海上”。虽撰于清初,然无一“伪”、“逆”字样,殊难可贵。生前未刊。1911年商务印书馆据金山抄本整理出版,收入《痛史》第14种。后又出标点本一种。然均脱误较多。1958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24种出版。1980年5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宗洽《海上见闻录定本》, 是本为张宗洽以新发现的福建同安抄本为底本,参校《痛史》本和福建省图书馆藏抄本整理而成。

起信论捷要

起信论捷要

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并序,李腾芳序,真智跋。

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

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

二卷。清达尊说,本开等记录。卷上示众上堂机缘,卷下拈古颂古偈颂赞书问佛事杂着附塔铭等。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等德目加以论述。本书援引之经典颇多,有华严经、宝光明陀罗尼、大善诱经、十法经等八十余种。本书现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国学者宾达(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书亦有英译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译成者,与汉译本比较之,则其内所引述华严等经之引文较为冗长,此外,又多处引用未传之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