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

- 姓名:赵熙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荣县人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48
- 民族族群:
赵熙(1867—1948),原名熹,字尧阶;改名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出身于耕读之家。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主持重庆府府考。次年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二十一年,再次主持重庆府考后,主讲于荣县凤鸣书院。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主讲于东川书院,曾请其门生日本人成田安辉讲授日语,开书院之新风。二十五年,朝考得记名御史,仍供职于国史馆。二十七年,主讲于川南经纬学堂,除设经史课目外,尚设有日语、地理、算学,并聘日籍教师授课。二十九年返京,任国史馆协修、纂修。三十二年丁父丧回籍。宣统元年(1909),实授御史。次年,转江西道监察御史。以敢于弹劾庆亲王奕劻,四川总督赵尔巽,为“戊戌六君子”昭雪,称名朝野。宣统三年,四川掀起保路风潮,任京官川南保路代表。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民自居,以卖文讲学为生。北洋政府及各路军阀屡聘出仕,均辞不就。1948年病逝。赵熙多才多艺,在文、史、艺术诸领域皆有所成就,诗、词、书、画皆名于时,亦为近代川剧重要剧作家之一。其学诗主张由近体而古体。才思敏捷,与陈三立、易顺鼎齐名。诗作较多,惜随手抛弃,多不存稿。陈衍曰:“尧生诗才敏捷,下笔百十韵或数十首立就,造诣在唐宋之间,所作不下二三千首,每首必有精卓不犹人语,余尝以为能兼其乡人文与可、唐子西、韩子苍所长。”(《近代诗抄》)“观其诗疑若锤凿甚力,而为之则乐而易。”(《赵尧生诗稿·序》)诗作生前不曾成集。1954年出版过《香宋诗前集》(周孝怀、江翊云等编印),1986年出版了《香宋诗抄》(赵元凯、赵念君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晚年闲居成都,与近代川剧改良团体三庆会会长、有川剧“戏圣”之称的康芷林过往甚密,并为三庆会编写“改良川剧”剧本,以《焚香记》(又名《活捉王魁》)最为著名。其中《情探》一折,常做为折子戏演出,尤享盛誉,有川剧“绝剧”之誉,至今上演不衰。生平事迹散见于《香宋诗抄》。
猜你喜欢的书
迪功集
诗文集。明徐祯卿撰。六卷,其集版别较多,但本集系作者自定,所以精华尽在,流传较广。卷首有李梦阳序、顾璘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卷六为文。卷末一般附刊《谈艺录》一卷。祯卿字昌毂,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国子监博士。少与唐寅、文征明、祝枝山号“吴中四才子”,登第后与李梦阳、何景明游,并称“前七子。”收诗歌和散文等。该集收赋10篇:《反反骚赋》、《放言赋》、《丑女赋》、《述征赋》、《怀归赋》等。其赋多为抒怀言志之作。顾璘评介他的赋是“词旨沉郁,遂闯晋宋之藩。”是贴切之喻。是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明正德庚辰刊本、明嘉靖戊子刊本。
经验麻科
嘉庆道光年间,安徽太平县沈望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了《经验麻科》一书,当时仅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由于该书经验确切,药效显著,得书者往往视同珍宝,秘不示人。
梨园原
戏曲表演专著。清黄旛绰等著。清乾嘉年间,一位名为黄旛绰的老艺人,汇集他平生表演所学所得,著成一书名为《明心鉴》,后经其友人胥园居士庄肇奎增补了一些考证,改名为《梨园原》,1819年玉成其序。仅有抄本,原稿因保存不善,颇有伤损。道光年间,黄旛绰的弟子俞维琛、龚瑞丰得此残稿,托友人秋泉居士叶元清代为修订,并增补了他们二人的表演心得,于1829年序其原委,并以抄本流行于世。1917年梦菊居士汇辑了上述两个抄本,再次加以修订,并首次以铅印出版。后上海出版的两种石印本(附于《梨园大全》内)和北京中华印字馆出版的铅印本,(附于《老狼讨封》内)都是根据梦菊居士本重印的。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收录了此书。《梨园原》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部论述表演艺术的专著,是研究明末清初到乾隆嘉庆年间昆山腔表演艺术的重要资料。本书首先追溯了戏统源流、行当始末、角色分类和鼓板乐式,然后陈述了“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提出了“凡男女角色,既妆何等人,即当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皆须出于己衷,则能使看者触目动情,始为现身说法”,以及“面状中生”、 “按情行腔”、 “势贵如真”等创作原则,并主张演员应严格要求自己,“镜中影”, “无虚日”,持之以恒地每天坚持练习。这些论述都是十分宝贵的舞台经验。
子思子
南宋汪晫编著。一卷。成书于庆元(1195—1200)至嘉泰(1201—1204)间。传说子思承孔子门人曾子之学而撰有《中庸》,其言行则散见于其他诸书,未能搜罗荟集而独刊行于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子思子》七卷,即为子思言行汇编。汪晫未见其本,故别搜集而作此书。凡九篇,析为内、外。内篇为《天命》、《鸢鱼》、《诚明》;外篇为《无忧》、《胡母豹》、《丧服》、《鲁缪公》、《任贤》、《过齐》等,合为一卷。此书或采《中庸》,别立名目,如《天命第一》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明第三》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皆与原书文同。其书颇多疏误。如《孔丛子》一书,朱熹已反覆辨其系伪作,而汪晫采之独多。又往往窜乱原文。若《孔丛子》原作:“子上杂所习请于子思”,注曰:“杂者,诸子百家,故下文子思答曰:杂说不存焉。”而此书则改为:“子上请所习于子思”,与子思答义全不相贯。《孔丛子》原作:“仲尼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教究理不以疑。”此书录之,而“圣”字下多一“区”字, “疑”字上多一“物”字。诸如此类颇多。然此书采摭广博,考订亦不乏精当之处,与《大学》、《中庸》互为表里,对研究子思思想及其师承源流亦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曾思二子全书》收录。
净土三部经音义集
凡四卷。日本信瑞编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七册。本书系注释净土三部经中之梵语及难解之字、句、名相等。
般若心经易解
般若心经易解,一卷,附往生呪,清谢承谟注释并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