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

赵熙
  • 姓名:赵熙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荣县人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48
  • 民族族群:

赵熙(1867—1948),原名熹,字尧阶;改名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出身于耕读之家。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主持重庆府府考。次年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二十一年,再次主持重庆府考后,主讲于荣县凤鸣书院。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主讲于东川书院,曾请其门生日本人成田安辉讲授日语,开书院之新风。二十五年,朝考得记名御史,仍供职于国史馆。二十七年,主讲于川南经纬学堂,除设经史课目外,尚设有日语、地理、算学,并聘日籍教师授课。二十九年返京,任国史馆协修、纂修。三十二年丁父丧回籍。宣统元年(1909),实授御史。次年,转江西道监察御史。以敢于弹劾庆亲王奕劻,四川总督赵尔巽,为“戊戌六君子”昭雪,称名朝野。宣统三年,四川掀起保路风潮,任京官川南保路代表。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民自居,以卖文讲学为生。北洋政府及各路军阀屡聘出仕,均辞不就。1948年病逝。赵熙多才多艺,在文、史、艺术诸领域皆有所成就,诗、词、书、画皆名于时,亦为近代川剧重要剧作家之一。其学诗主张由近体而古体。才思敏捷,与陈三立、易顺鼎齐名。诗作较多,惜随手抛弃,多不存稿。陈衍曰:“尧生诗才敏捷,下笔百十韵或数十首立就,造诣在唐宋之间,所作不下二三千首,每首必有精卓不犹人语,余尝以为能兼其乡人文与可、唐子西、韩子苍所长。”(《近代诗抄》)“观其诗疑若锤凿甚力,而为之则乐而易。”(《赵尧生诗稿·序》)诗作生前不曾成集。1954年出版过《香宋诗前集》(周孝怀、江翊云等编印),1986年出版了《香宋诗抄》(赵元凯、赵念君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其晚年闲居成都,与近代川剧改良团体三庆会会长、有川剧“戏圣”之称的康芷林过往甚密,并为三庆会编写“改良川剧”剧本,以《焚香记》(又名《活捉王魁》)最为著名。其中《情探》一折,常做为折子戏演出,尤享盛誉,有川剧“绝剧”之誉,至今上演不衰。生平事迹散见于《香宋诗抄》。

赵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宋景文集

宋景文集

又名《景文集》。诗文别集。北宋宋祁(998—1063)撰。 六十二卷, 补遗二卷。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与兄庠同科进士,曾官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龙图阁学士。与兄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谥景文。与修《新唐书》,传多出其手。原有集,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中所载,辑抄厘为六十二卷,有赋四卷四十五篇;古体诗三卷,风雅体诗三首,五言百一十一首,七言十一首;律诗十一卷,五言四百一十首,七言三百八十二首;长律三卷,五言百一十六首,七言二首;绝句三卷,五七言、春帖、词共三百○五首;奏疏五卷四十七篇;奏状一卷三十二篇;外制文一卷四十一篇;内制文二卷六十八篇;颂二卷十篇;表六卷九十七篇;议、论三卷十四篇;序一卷十四篇;记、赞、说等三卷八十五篇;书三卷百十五篇;启五卷百七十九篇,碑文、墓志铭、行状六卷三十七篇。凡诗、词二十卷一千二百三十八首,文四十二卷七百八十四篇。与兄少同作《落花》诗而得名。诗多典丽,有唐人格律,《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诗,工丽妙绝,历代传诵文简古,善议论,常用古字或生僻词,人病其晦涩。《录田父语》以对话方式揭示秋硕收乃农家辛劳所来,非天赐,极精炼有序。《补遗》二卷为自《永乐大典》外诸书辑得之诗、文。有《四库全书》本,附录一卷为轶事余闻。《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据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遗诗、文二十四条。另有《武英殿聚珍版》(福建、广雅书局本)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各《景文集》,又附清孙星衍《拾遗》二十二卷。日本林衡辑《佚存丛书》中有《宋景文公集残》三十二卷,为宋传原本,《丛书集成初编》亦收载。

松阳钞存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 (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学、处事、教学、辨学术、观圣贤六门。篇幅虽小,而多论学之语。如论道体谓“周子 《太极图》全是知天命之学”,论为学谓 “张子《西铭》从《孟子·尽心》一章来”,辨学术谓“罗念庵在阳明之后,深知阳明末流之弊,而欲以主静功夫救之”,“至若李见罗亦深言阳明末流之弊,而取止至善为宗旨,只是将阳明之良知,改头换面耳,非有二也,其学又在念庵、景逸之下也”,等等。多论及明代及清初学术。该书原本七十八条,张伯行曾为刊行,删其与《问学录》相重复者,仅存二十八条,殊失陆氏本义。后为杨开基重编,分为六门,仍以原条次序注于本条之下,以存其旧,而别以己见附识于后。并于书前作序,称《问学录》为陆氏中年之书,此本为晚年手定之书,极论张伯行刊本为非。又有陇其之孙申宪所作之跋,亦谓伯行所刻陇其遗书四种之中唯《读礼志疑》、《读朱随笔》 为足本,此书及 《问学录》均删节失真。该书有《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丛书》本、《西京清麓丛书》 续编本等。

黄帝阴符经注解(邹䜣注)

黄帝阴符经注解(邹䜣注)

黄帝阴符经注解,题「崆峒道士邹䜣注」。邹䜣即南宋理学家朱熹化名。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又《四库全书》收入此书一卷,标名《阴符经考异》。是书经文取四百余字本,分上中下三篇而不题章名。注文着重以理学心性理气之说释经,并多处附加按语,考订校对各家经文异同。其断定「人以愚虞圣」以下一百十四字为经文,可备一说。书中又有黄瑞节附录,颇引朱子及须溪刘氏(刘辰翁)之说释经。据《四库提要》引《吉安府志》,黄瑞节乃元代人,而是书问世已至元末。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长飞纲司命大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言飞步南斗六星法术,配以符图。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以符箓飞升之法。绘南斗六真、南斗玉女像及南斗符。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在江苏南京市兴中门内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相传当年郑和出使西洋,屡历险境而转危为安,认为这是海神天妃保佑之故,因建天妃宫酬谢,立此碑。后来宫毁,仅存此碑。其高3.38米,宽15米,碑额篆书“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记述郑和航海史实和建天妃宫之缘起,落款日期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该碑系南京现存的两块明代巨碑之一。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