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涤生

唐涤生
  • 姓名:唐涤生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17年6月18日
  • 逝世日期:1959年9月15日
  • 民族族群:

唐涤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少年时,唐涤生在上海白鹤美术专门学校攻读,同时在沪江大学进修,课余时 间参加湖光剧团,在该团演出田汉名著《归来》时,担任了舞台灯光与提场工作。


1937年,唐涤生在战乱回乡的途中,写出了第一个剧作:以珠江口渔民杀敌 斗争为题材的话剧《渔火》。1938年秋,唐涤生经堂姐唐雪卿介绍,进入姐夫薛 觉先的“觉先声”剧团担任剧本抄写。


此间,薛觉先提出了诸多粤剧改革,其中一条即“是顺着电影化、话剧化的 潮流而走的”。唐涤生在他的鼓励下,于1938年写出了第一个粤剧剧本《江城解 语花》( 男主角是白雪仙的父亲白驹荣),1939年又写成首部电影剧本《大地晨钟》 ( 翌年以艺名唐丹客串同名电影一角)。


唐涤生的授业老师是粤剧四大家之一的冯志芬,他“重文轻俚”的艺术观点 深深地影响了唐涤生,冯教导其向国内外名著、电影、演义小说、名剧等中汲取 创作源泉。在香港沦陷的三年八个月里,他创作了126部已演出的粤剧作品,仅 1944年便写了58出剧本。


1945年,唐涤生为任剑辉、白雪仙在澳门的“新声”剧团开过一出《白杨红 泪》,年仅19岁的白雪仙当时已觉得唐涤生不同凡响。1953年8月,唐涤生力劝 白雪仙担当正印花旦,连同任剑辉、陈锦棠、梁醒波、靓次伯、凤凰女等组成鸿 运剧团。1956年年底,白雪仙组建仙凤鸣剧团,唐涤生出任该剧团的剧务。


1956年,第一届仙凤鸣剧码《红楼梦》于利舞台首演。1956年11月,仙凤鸣剧 团第二届剧码《牡丹亭惊梦》问世,唐涤生大量化用汤显祖的原词,进行粤剧文本高 雅化、书面化的实验。演出后,观众普遍反映曲词宾白典雅清新,别具一格。第四届 剧码《帝女花》则获得了空前成功,时至今日,几乎成为“粤剧”的代名词。


不久,粤剧电影的兴起又为唐涤生开拓了新的领域。在当时,一张电影票才 几角钱,而一张好一点的戏票则要七八元,电影花费的时间少,内容更富现代气 息,于是怪现象产生了,粤剧电影抢了粤剧行的生意,伶人们从戏院走上银幕。 这种投机性的一拥而上,导致了“七日鲜”与“云吞面导演”现象比比皆是,但 唐涤生不肯如此。据李铁导演回忆,唐涤生粤剧剧本改编的《紫钗记》(1959)和 《蝶影红梨记》(1959),每套成本都超过12万港元。


1938年至1959年,唐涤生共作曲词446种。在电影领域,他导演了10部影 片,配乐8部,编剧31部,演出2部。累累的著作,既成就了他的不朽,也猎取 了他的生命。1959年,《再世红梅记》的首场演出,唐涤生因脑出血晕倒在观众 席,送至医院不治而亡。


唐涤生的人生故事曾被杜国威的《南海十三郎》(1997)收纳,台词中有关于 “文章有价”的一番肺腑之言,既道出了唐涤生一生所不懈的追求,亦是杜国威这 一代港片编剧的表白和言志。


唐涤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顺治云中郡志

顺治云中郡志

十四卷。清胡文烨等纂修。胡文烨,字德辉,山西永济县人,出身贡生,顺治七年(1650)从昌平知州升大同知府,九年(1652)又升为平阳巡道。按《云中郡志》云中郡为大同府之古名,来源始于秦,其地处边陲,秦汉以来,屡为胡人侵略。明洪武七年(1374)改元大同路为大同府后,充实武备,严紧边防,遂安然无事。自升府以后,领有四州七县。其志旧有明正德十年张钦修本,又有万历间知府汪承爵续修。顺治初年,胡文烨久购得明守汪承爵所纂《大同府志》,首尾三册,与郡之学博子衿辈,斤斤参稽,通牒报可,遂辑其事而纂修,志成于顺治九年(1652)。全书十四卷,分为:卷一至卷二方舆志:沿革、疆域、星野、山川、风景、形胜、古迹、风俗、封建、巡幸诸类隶之;卷三建置志:城池、公署、坊表、学校、仓驿、桥梁、祀典、陵墓诸类隶之;卷四食货志:赋税、丁役、物产诸类隶之;卷五秩官志:总督、巡抚、巡按、饷司、监司、守令、幕僚、教职、协将、都司、守备诸类隶之;卷六名宦志:忠烈、功业诸类隶之;卷七武备志:兵籍、饷籍、守御、征讨、边警、抚款、关塞、边堡、烽堠诸类隶之;卷八至卷十一人物志:征辟、甲第、乡举、里选、忠义、孝友、卓行、事功、文学,贞节诸类隶之;卷十二外志:侨寓、仙释、逆变、灾祥诸类隶之;卷十三至卷十四艺文志:碑记、题咏、跋诸类隶之。该志系据汪承爵本补辑而成。全编体例尚简洁,文笔雅驯。

光绪恒春县志

光绪恒春县志

台湾地方志。清陈文纬修,屠继善纂。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文纬事迹不详。继善自号啸云居士,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十八年开设台湾通志局,命各属县修志。本志以档册和采访笔录为主要资料来源。约于光绪二十一年(1885)脱稿,十三万余字。全书分疆域、建置、职官、营汛、招抚、田赋、户口、杂志等二十二类。卷首有城署图。该县周有基、游乐诗、汪乔年于光绪三年勘察全县并有详细调查记录,本志从中摘引资料,并保存了一些中日谈判的史料。有光绪二十一年稿本,《台湾文献丛刊》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元李道纯注。劝人以照心灭妄心。

通鉴胡注表微

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撰。起初发表于 《辅仁学志》,科学出版社1958年发行,中华书局1962年重印。是书精选《通鉴胡注》七百余条,引书二百五十余种,阐发胡三省之生平、抱负及学术成就。全书二十篇。前十篇以本朝、书法、校勘、解释、避讳、考证、辨误、评论、劝戒等内容阐发史学方法;后十篇以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等方面讲述史事。《通鉴胡注表微》是一部将史料考据、史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微言大义之精神结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学著述,被誉为陈垣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陈垣将该书称做其学识的记里碑。宋元之际,当时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曾对《资治通鉴》作过一系列校勘考证,在其中融进了自己因国破民衰而产生的诸多悲情。而日本侵华时期身处沦陷区的陈垣对此感同身受,于是撰写了《通鉴胡注表微》一书,通过对胡三省的通鉴注疏进行辩误和考证,来辨识胡三省当年的观点和思想境界,并借此发微,阐述陈垣先生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

国史四十四讲

国史四十四讲

《国史四十四讲》是一部由多位历史名家撰写的通史。它上起先秦,下迄清末。该书的每一个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比如由王国维来讲解先秦的历史,吕思勉来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该书的每一编都有一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总体概述,同时又有数篇专门的文章对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较为重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它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凡十卷。明代僧智旭(1599~1655)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二册。又作唯识心要。为阐释成唯识论之著作。唐中叶,法相宗已逐渐衰落,智旭乃依据云峰之唯识开蒙问答二卷以研究唯识义之梗概,并援引大疏钞、宗镜录等;更溯及瑜伽、显扬等诸论,且根据明代所撰之集解、证义、音义、合响等注释书而着成本书。全书旨在确立唯识观之道理,故题为观心法要。内容初叙缘起,并举凡例,次述论名、造颂者、造论者、译者,并逐次解释本颂及长行,跋语置于书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