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高尔基
  • 姓名:高尔基
  • 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 性别:
  • 国籍:俄罗斯
  • 出生地: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
  • 出生日期:1868年3月28日
  • 逝世日期:1936年6月18日
  • 民族族群: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苏联俄罗斯作家。苏联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诞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细木工,母亲是一个小业主的女儿。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878年因外祖父破产,只读过两年书年仅10岁的高尔基便开始自谋生活。他当过学徒、装卸工、面包工人、剧院跑龙套的。社会底层的经历,使他熟悉了普通人的生活、性格。在伏尔加河的轮船上,他做个小伙计,养成了读书的爱好。1884年来到喀山,想上大学,但却进了社会大学,先后做过面包工人、码头搬运工。在这里第一次接触了革命活动,参加了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秘密学习小组。1888至1889年和1891年,他两次漫游,到过俄国许多地方,使他看到俄罗斯的落后、保守、野蛮,也看到人民的力量。1892年开始写作。1898至1899年间,三卷本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问世,使高尔基一举成名,并迅速蜚声国外。高尔基的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又有现实主义。在他的早期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等赞美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坚强个性,《鹰之歌》(1895—1899)和《海燕之歌》(1901)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大都是描写人民生活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流浪汉的小说,如《切尔卡斯》、《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等,作品表达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记述了人民的苦难和高贵品质。90年代末期,开始创作中、长篇小说。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通过两代资产阶级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个阶级在俄国的历史命运,刻画了资产阶级的各类人物。福玛对本阶级的背叛,象征这个阶级的自我瓦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准备时期,高尔基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社会民主工党的联系日益密切。他支持筹建《火星报》,从经济上支援革命斗争,并刻苦创作,为革命呐喊助威。这时期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三人》 (1900—1901)、剧本《小市民》(1901)、《在底层》(1902),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小说《三人》揭示了对旧制度个别人和无组织的反抗是徒劳无益的。《小市民》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冲突,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的矛盾,通过工人尼尔的形象,反映了无产阶级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决心和乐观精神。《底层》(1902)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述了被抛入社会底层的人们,尖锐地提出了他们的出路问题,批判了消极人道主义的危害,通过剧中人宣布:“人,是伟大的!”“要尊重人!”


1905至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入革命斗争,1905年夏他加入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它们表现了革命工人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向旧制度进行的不调和斗争,塑造了互不雷同的典型的工农代表人物的形象。《母亲》塑造了巴维尔及其母亲两个在无产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革命年代发生的深刻变化,小说浸透了对历史进步的坚强信念。小说曾受到列宁的赞扬。


两次革命之间的斯托雷平时期,高尔基侨居意大利的卡普里岛,受波格丹诺夫等人影响,卷入派系斗争,在小说《忏悔》中宣传造神主义。列宁热情诚挚严肃的批评,使高尔基逐渐认识了错误,脱离了“前进派”集团。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如《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夏天》、《奥克洛夫镇》及自传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在人间》等。1913年,接受列宁建议回到俄国。


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在政治思想上同列宁发生了暂短的分歧。1918年在列宁的帮助下,克服了迷误。因积极工作,积劳成疾,1921年在列宁敦促下出国就医。直到1928年回国。在国外期间,写出了《文学写照》、《我的大学》、《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并开始长篇史诗《克里·萨木金的一生》的写作。但这部小说并未完成。回国后在国内旅行,为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所鼓舞,写了《苏联游记》、《英雄的故事》等反映祖国巨变的作品。20年代末至30年代,高尔基的大量特写和政论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一切保守势力的憎恨。1934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他出任第一任主席。


高尔基为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剧本》、《苏联文学》等作品中,在大量的讲演和书信中,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


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的作品就被介绍到中国。瞿秋白翻译了《海燕之歌》、《母亲》。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革命文艺的成长发生过巨大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家山图书

家山图书

一卷。不著作者姓名。《永乐大典》题为朱熹所作。今考书中引用诸说,有朱熹《家礼》,并且有朱子之称,故非为朱子所作。钱曾《读书敏求记》说:“《家山图书》,晦庵私淑弟子之文,盖逸书也。李晦显翁得之于刘世常平父,刘得之于鲁斋许文正公。其书以《易》、《中庸》、《古大学》、《古小学》参列于图,而于修身之旨归纲领,条分极详。”曾家所藏旧本,久已不传,世无刊本。书虽散佚,唯《永乐大典》尚备载其原文。然而首列《古小学本旨图》,中多《曲礼》内则少仪之事。与钱曾所说:“以《易》、《中庸》、《古大学》、《古小学》参列于图”,体例稍异。原因是诸儒相传此书,互有增损,行世者非一本,然其旨归相同。此书是先图而后说,根据《礼经》,依类标题,词义明显。自入学至成人,序次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乐”、“射”、“御”、“书”、“数”诸仪节,至详且备。如“冠礼”,书中有《三加冠图》,绘有初加缁布冠、缁布冠、皮弁、次皮弁、爵弁、次爵弁的式样,文中详说颜色、尺寸。又有《加冠之图》,绘有加冠仪式详图,标明各人所在的位置,文中详说仪式的程序。而《负剑辟咡之图》、《乡饮之图》等,尤足以补聂崇义所未及。朱子《小学》详于义理,此书则详明于名物度数。二书相辅而行,本末互资,内外兼贯,均为旧时训课童蒙书本。书中数十种图和文字解释,为研究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其版本有《四库全书》本。

孙子算经

孙子算经

古代数学名著。作者不详,共3卷。成书年代史书无确切记载,据考证约在三国两晋时期(280—420)。卷上详尽记载了筹算记数和筹算的乘除算法,卷中叙述了筹算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算法,卷下收集了各种应用问题。卷中、下共列出市易、田城、仓窖、兽禽、营建、赋役、测望和军旅等各类算题64个,其内容不如《九章算术》丰富和深奥(个别题除外),但所列问题浅近易晓,趣味性强且解法巧妙。其中“荡杯”和“鸡兔同笼”问题近于家喻户晓,其影响之深广在现代算术教科书中仍可见。卷下26题“物不知数”更为数学界所熟知,它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个“一次同余组”问题。书中不仅给出正确答案而且指明解的结构,事实上已经得出了重要的“剩余定理”,可惜的是该书没有说明解法原理,后南宋秦九韶创立“大衍求一术”,使这一问题(在一般意义下)得到圆满的解决。1852年“物不知数”问题和“大衍求一术”传入欧洲,受到数学界的高度评价,“物不知数”被誉为“中国剩余定理”或“孙子定理”。该书还是流传至今的典籍中记叙筹算制度最早和较为详细的一部著作,是考证古代筹算法的珍贵资料。唐初,被列为“十部算经”之一,且为国子监算学科学生的教科书。公元702年日本始建学校时,也将之作为数学课本。该书流传甚广,现传版本甚多,其中最好的版本为南宋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他还有《武英殿聚珍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常见的版本是清孔继涵刻的《算经十书》本,即《微波榭本》。

最近官场秘密史

最近官场秘密史

天公著,慧珠校,三十二卷。宣统二年 (1910) 上海新新小说社铅印本,标“社会小说”,有《古沪顾德明在新序》,序文中称著者为“天略先生”。据考证,“天公”即陆士谔,“慧珠女士”则为陆士谔夫人李友琴。此编受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启发、影响,暴露清末官场丑事。艺术成就不高,难与李伯元之作相伯仲。有宣统二年(1910)新新小说社刊本。

尚书全解

尚书全解

四十卷。林之奇(1112-1176)撰。之奇字少颖,号拙斋,谥文昭,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宋经学家、文学家。绍兴进士,官至宗正丞。为官期间,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说》,之奇斥其说为邪说异端,不可为训。事见《宋史·儒林传》。之奇平生着述颇丰,除《尚书全解》外,尚有《春秋周礼讲义》、《论语注》、《孟子讲义》、《杨子讲义》、《道山纪闻》、《拙斋集》、《观澜集》等。《尚书全解》又称《三山拙斋林先生尚书全解》。此书系之奇辞官家居期间,博考诸家《书》说编写而成。该书辨析前儒旧说之异同,贯穿史事,持论较为平正,见解亦有独到之处,足成一家之言,夏僎撰《尚书详解》,取于此书者颇多。书前有自序一篇,详述《尚书》始末,然多舛误,阎若璩诸人已有明辨。此书《宋史·艺文志》着录作五十八卷,原书自《洛诰》以下出于伪续,后经之奇孙耕以别本参校证验,厘定为四十卷。版本现存明天一阁抄本、清汲古阁抄本、传是楼抄本、《通志堂经解》本等。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并手印,一卷,唐不空译,日本净严题记。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梵天王说鬼神之名及咒,而护童子。佛亦为说一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