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

海子
  • 姓名:海子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安徽怀安人
  • 出生日期:1964年3月24日
  • 逝世日期:1989年3月26日
  • 民族族群: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中国当代诗人。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安人。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任教师。朦胧诗运动后期重要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山脉》(1983)、《亚洲铜》(1984),出版有《土地》《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海子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诗歌。1985年,发表在《草原》第4期上的成名作《亚洲铜》第一次以“海子”为笔名,这首诗发表后引起诗歌界的关注。海子在他短短的诗歌写作时间中,以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天才般的辉煌成就,他有200余首优秀的抒情诗和7部长诗,以及近百余万字的小说和剧本,大都创作于1984~1989年。对于海子的成就,许多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骆一禾认为“海子是得永生的人”,陈东东认为他的诗“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海子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德国诗人F.荷尔德林和哲学家M.海德格尔的影响,对于不可言说的神秘之物怀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感,因此他的诗歌往往追求一种神言与人言相融合的精神体验,注重诗歌修辞学,语言优美典雅,崇尚超脱世俗的意境。臧棣评价说:“海子最感人的地方,是他对诗歌语言的近乎残酷的雕琢,这种雕琢既谦逊又诚实,其结果又如此令人叹服。毋庸置疑,他在沉着地尝试着以一种崭新的语言来写诗,是‘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和‘黎明是一条亮丽之虻/吃下了无数灯/她变得更加明亮’这样优美、清新的诗句的主人。他悠然遁入一种明净而又单纯的童话和神话错落重叠的境界之中,以绮丽的感觉方式,展露着一个丰富的美妙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爱情是一颗不落的太阳。”


海子的精神世界中坚守诗歌理想,坚持对精神世界和艺术本质的探求与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海子所持守的诗歌创作方向不是历时性的进化论立场,而是在共时性的、生命存在的本源中寻找突入诗歌的本质,因而一切原初的历史经验在海子那里就不是作为历史持续的发展阶段,而是作为生命本体所获得的内在经验呈现在他面前,这样,海子的精神主体及其诗歌作品便超越了他的民族和时代。这种超越,使海子的诗歌呈现出清晰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他总是处于一种现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精神和主体意识。在海子的短篇抒情诗《亚洲铜》《麦地》等诗歌中,他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凝结成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原型意象,表达出强烈的悲悯情怀和救赎意识。这种以原始生命对现代社会抗辩的悲剧性,凸显出海子独特的孤独意识和英雄气质。


1989年3月26日海子于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他的短暂生命中,一直保持着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社会所理解,但他仍然是中国20世纪新文学历史中一位全力冲击诗歌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勿药元诠

勿药元诠

清·汪昂撰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1卷。该书主要论述导引、气功、摄养等防病健身方法,及某些常见病的预防、饮食起居诸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内设“色欲伤”1篇,专论房室太过所致的损伤。指出:“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女人二七而天癸至,交合太早,斫丧天元,乃夭之由,男子八八而天癸绝,女人七七而天癸绝,精血不生。入房不禁,是自促其寿算。人身之血,百骸贯通,及欲事作,撮一身之血,至于命门,化精以泄。夫精者,神倚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覆渊,不知节啬,则百脉枯槁。交接无度,必损肾元,外虽不涉,精已离宫,定有真精数点随阳之痿而溢出,如火之有烟焰,岂能复返于薪哉!”指出了早婚有害;房事不节、损肾折寿;离宫之精,去而不返,还精补脑,当为妄说。此观点与万全观点基本一致。有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颐身集》铅印本。

周易辑闻

周易辑闻

南宋赵汝楳撰。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系汝楳承其父善湘之学而作。其《辑闻》六卷,阐说六十四卦经传义旨;所附《易雅》一卷,略仿《尔雅》释《诗》之例,类释《易》学名义;《筮宗》一卷,则考述《易》筮。于《辑闻》中,谓《说卦》、《序卦》、《杂卦》皆为汉儒窜入,《系辞传》亦非孔子所作,遂皆置不解;唯注上下经文。又以《系辞》多称子曰,定其为孔子门人所著。并以《彖传》散附彖辞,《小象》散于爻辞;移《大象》于卦画之后,彖辞之前;

金丹四百字黄自如批注

金丹四百字黄自如批注

一卷,题张平叔撰,黄自如注。张伯端为北宋人,黄自如为南宋人。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诗与批评

诗与批评

诗与批评,闻一多文艺评论集,收文(含书信)17篇。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说出什么是诗呢?我们谁能大胆地决定什么是诗呢?不能!有多少人是曾经对于诗发表过意见,但那意见不一定是合理的,不一定是真理;那是一种个人的偏见,因为是偏见,所以不一定是对的……

中国史纲要

中国史纲要

中国通史教材。翦伯赞主编。写于1961年,1964年7月出齐。全书约72万字,分为4册。第1册包括1—4章,叙述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的内容。第2册的5—6章和第3册的7—8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4册包括9—11章,叙述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对于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农民战争以及主要思想文化成就,叙述尤为详尽;对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及与汉族的交往也都作了必要的介绍。该书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资料丰富,吸收了考古发现的最新资料成果,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教材,适合大学历史系和本科学生之用。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

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别译零本现存30种。《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增支部经典》大体相应,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此经原为四分八诵,但现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标有“第四分别诵”外,蓁各分均不标诵。全经共有52品,472部经。其中《序品》一经,以颂文概叙本经意旨,以及嘱付流布等事。蓁各品次第系一未能至十一法。此经记述佛陀和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因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故一般认为是大众部的传本。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原始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