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

普希金
  • 姓名:普希金
  • 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 性别: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俄罗斯
  • 出生日期:1799年6月6日
  • 逝世日期:1837年2月10日
  • 民族族群: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影响,伯父是一位诗人。著名作家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等和他们家常有交往。童年时由法国家庭教师负责对他的教育。同时从保姆那里学到了丰富的俄罗斯人民的语言和民歌。


1811年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并开始其文学生涯。在学生时代就从事写作,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情诗《赠娜塔利娅》(1813)。1814年写的《致诗友》一诗在《欧罗巴导报》上发表。1815年学校举行公开考试,他朗诵了《皇村回忆》一诗,得到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在皇村学校期间他就写过120多首诗,另有两部未完成的长诗。这些早期的作品以爱情、大自然、游乐为内容,有仿效浪漫主义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和17、18世纪法国诗人的风格的倾向。1816年加入代表文学新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被分派到外交部任职。


1819年参加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20年发表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这时期因与十二月党人过从甚密,加上在《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919)等作品中讴歌了自由、抨击了农奴制,实际上成了十二月党人思想的表达者和代言人,所以被当局流放到南俄。在流放期间的种种感受成了诗人叙事诗的素材。“南方组诗”(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920—1921)、《强盗兄弟》(1921—19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921—1923)等巩固了诗人的声誉。1823年着手创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1、第2两章。这是俄国第一部以现代社会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直到1831年才完成。后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期间写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茨冈》(1824)、《奥涅金》的第3、第6章。1829至1836年间是他创作的高潮时期。1830年完成了《奥涅金》最后两章,写完了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别尔金小说集》以及《石客》等4部小悲剧和许多抒情诗。1833年完成了《普加乔夫起义史》、中篇小说《黑桃皇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杜布罗夫斯》。1836年完成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创办了《现代人》杂志。翌年2月决斗身亡。普希金在自己作品中提出了以下带根本性的问题:人民是历史推动力(《鲍里斯·戈都诺夫》)、人与社会的关系(《奥涅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青铜绮士》)、小人物的命运(《别尔金小说集》)、金钱对人的心灵的支配作用(《黑桃皇后》)等问题。在《莫扎特和萨列里》、《石客》以及30年代的哲理诗中提出了人生的几个主要问题:爱情、创造、死亡。他的诗是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和谐优美艺术的典范。他把人道主义、公民责任感、人民性、现实主义、历史主义视为俄国文学的主要传统。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创造者。他用多种体裁写作,并且都获得成功。他虽然在世上只活了37年多一点,却给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留下了极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在各种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童谣诗、诗剧、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为后人创立了优秀的典范,被称为“文学泰斗”、 “诗歌的太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对全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嘉祐集[四库本]

嘉祐集[四库本]

诗文别集。北宋苏洵(1009—1066)撰。十五卷。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应试不第,归而焚所为文,闭户读书,遂通晓六经、百家之说。嘉祐时与二子轼、辙至京师,为欧阳修所称重,荐之于朝廷,授校书郎,与修《太常因草礼》。洵晚学而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并称“三苏”。是集卷一为《几策》,卷二、三为《权书》,卷四、五为《衡论》,卷七为《太玄论》、《太玄论总列》,卷八为论,卷九至十二为书,卷十三为谱,卷十四为记、铭、赞、说、墓志、祭文、状,卷十五为杂诗。其文简劲质朴,善修辞,长于简论,有《心术》、《远虑》各一篇,《权书》、《衡论》各十篇,皆传世名作。另《六国论》、《送石昌言使北引》均论证严谨,简洁有致,颇受称道。有《四部备要》、《四部丛刊》本。另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作十六卷,又附录二卷。又《三苏全集》本作二十卷。

日涉编

日涉编

十二卷。陈堦撰。陈堦,字升也,应城(今属湖北省)人。该书采录与时令相关的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月一卷,先叙月令、节候,再以三十日依次叙列,故实居前,诗歌继后。书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刻序,指其书不载闰月是为疏漏。《四库存目》为内府藏本。

论用笔十法

论用笔十法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中国通史(第十卷)

中国通史(第十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下)》上册论述了清朝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建国起,迄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本书分为甲、乙、丙三编,甲编叙述了清史的有关史料、档案情况;乙编则是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民族发展情况及民族关系的综合论述;丙编典志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这一时期生产关系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作了多视角的研究分析,对这一时期商人、商业、商镇的发展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下册主要是清皇朝建立初期至1840年这一时期重要人物的传记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发展情况的专题论述。本书论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学术文化方面较为重要的人物,如清皇朝的创建者努尔哈赤及其事业的继承者皇太极等,在政坛上煊赫一时的权臣多尔衮、鳌拜等,在政治军事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郑成功、李定国、吴三桂等,在学术文化方面卓有建树的一代宗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钱大昕等,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曹雪芹等。

挥麈录

挥麈录

《挥麈录》,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字仲言,汝阴人,与其父王铚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此书共分4编,其中前录4卷,成书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后录》11卷,成书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录》3卷,成书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余话》2卷,约成书于庆元二、三年间。王明清是一位十分留心当时史事的学者,这部笔记主要就是录存本朝史事旧闻,时间上起宋太祖,下迄宋孝宗,尤详于南、北宋之间大动乱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书中所记南渡初年史事,李心传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时多加采录,可见此书的史料价值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如《后录》第2卷记宋徽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之功修建“艮岳”,《后录》第7卷详细记载高俅的发迹经过等等,都是后来修史者依傍的内容。《挥麈余话》第2卷全文收录了王俊诬告岳飞的状子,后来李心传也据此录入《系年要录》中,同卷又记秦桧在靖康之变时要求金人保留赵氏宗室的状子实际上是监察御史马伸起草的,只不过强迫秦桧签了个名而已,这条记载所披露的事实真相也都为后来修史者所接受。此书也有遭人非议的地方,作者系曾布第10子曾纡的外孙,因此书中对曾布多有溢美之词,对王安石也曲意回护,而对米芾却大加丑诋,不免为其小疵。但这并不影响此书的价值,在南宋一朝的笔记中,保存史料之丰富,记载史事之详确可靠,很少有别的书能够比得上《挥麈录》。全书历经30多年才最后完成,前三录成书后各自单独刊行,《余话》写成后,才有全书四录的合刻本。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点校本,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

铁围山丛谈

铁围山丛谈

笔记。宋蔡絛撰。六卷。絛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别号无为子,兴化仙游(在今福建)人。官至徽猷阁待制。有《西清诗话》已著录。其父蔡京,于徽宗朝几度执政,封鲁国公,叔父蔡卞,兄蔡攸、蔡儵、蔡翛等皆居显官。蔡京父子专权,政治腐败,导至北宋灭亡。宋钦宗放逐蔡京于岭南,京死于潭州。其子孙皆被远窜,蔡絛流放白州(今广西博白)。白州境内有铁围山,撰笔记时以此名书。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五卷。今本皆六卷,有明嘉靖庚戌雁里草堂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学海类编》本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冯惠民、沈锡麟点校本。本书记载北宋初年至南宋初年一百几十年间的朝廷掌故和琐闻轶事,有关徽宗朝的记载尤为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