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瑞

张朝瑞
  • 姓名:张朝瑞
  • 别名:字子祯,号凤梧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沭阳县桑墟镇
  • 出生日期:1536
  • 逝世日期:1608年
  • 民族族群:

张朝瑞(1536—1608年),字子祯,号凤梧,明嘉靖十五年出生于海州(今属沭阳县桑墟镇)一名门之家,隆庆二年中进士。知鹿邑、安邱二县,升至济宁宪副。在济宁兴水利、治漕河,政绩显著。后迁任金华知府、湖广参政,进应天府丞,入朝为大鸿胪寺卿。


张朝瑞赋性质朴,禔躬端谨,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孔门传道录》《禹贡本末》《明贡举考》《南国贤书》《宋登科录》《忠节录》《表忠汇录》《鹿邑县括地志》《两邑节爱录》《金华荒政志》《崇正书院志》《邹鲁水利记》《常平仓纪》等书,以及疏稿、文集、族谱等。


张朝瑞不仅勤政爱民、政绩突出,而且是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的典型,朝廷考核全国官员时被列为“天下清官第一人”。


张朝瑞的清廉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张朝瑞的祖父名张通,曾经借贷数百金给别人,后来却把借条给烧了。张朝瑞的父亲名张昶,字文显,“一如父志,坦夷豁达,轻财好施。”兄弟七人,张昶居第二,负责管理家务,却毫无私心,没有为自己积存一点家私。在执行父命为众弟兄分家时,张昶将家产全部分与弟兄。嘉靖二十三年,海州发生大饥荒,张昶把家中存储之粮拿出来赈济邻近居民,救活很多人。张朝瑞当官以后,张昶对他是谆谆教诲,勉励他一定要做个好官、做个清官,千万不能给海州人民丢脸。张朝瑞谨遵父训,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治下百姓爱戴。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倭寇常从海上侵扰海州,张朝瑞捐助“坊银四十金”修筑海州城,以御倭寇。明万历初,张朝瑞中进士后,任鹿邑(今河南开封)县令。张朝瑞为人刚直不阿,不依附权贵,他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邑地多影射,缺额三千余顷”,于是“履亩清丈”,着手清理被豪强侵占的土地。当地一位地主豪强携重金欲贿赂张朝瑞,张朝瑞不仅将行贿者拒之门外,而且大声呵责对方。行贿者吃了“闭门羹”,只好悻悻而归。无奈之下,地主豪强们纷纷清退自己先前侵占的土地。任鹿邑县令期间,张朝瑞共清理出土地7000余顷,肃政安民,置田养士,可谓政绩卓著。


春节刚过,金华各地已经是桃花盛开、春意融融,而此时的知府府衙也是鞭炮阵阵、喜庆融融。又一位金华知府即将走马上任。当地大小官员都带着厚礼,为迎接新来的知府而忙碌着。上任之初,新任知府从多方渠道了解到,金华恰逢荒年,旱涝频发,灾民众多。上任当天,新任知府没有沉浸于灯红酒绿,而是直接来到百姓家中访贫问苦,他把金华各地大小官员恭送的贺礼连同自己平时积攒的俸禄,都赈济给了贫困百姓和苦难的灾民。这位知府还修建了书院,买下2000余亩地,作为书院的田产,收入供教师开支、校产维护、学生补助。一时间,百姓奔走相告,都说金华来了一位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清官”。百姓口中赞誉的“清官”便是张朝瑞。


明万历年间,潘季驯去职后,分黄导淮之议兴起。张朝瑞没有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他经过充分论证,认为分黄导淮是错误的。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张朝瑞上书朝廷,指出分黄导淮是失策。后黄河夺淮淹没了大片农田,分黄导淮宣告失败。朝野上下都十分钦佩张朝瑞有先见之明。张朝瑞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敢于上书直言、直陈时弊,因而得罪权贵被贬降为南京行人司的副职。张朝瑞虽然因不依附权贵而屡遭沉浮,但是在当时的明朝政坛,他却是一位德高望重、社会公认、百姓爱戴的清官。万历皇帝朱翊钧曾颁赐圣旨《授张朝瑞南京鸿胪寺卿制》,对张朝瑞的清廉大加褒奖,称赞他“学擅博综,才称经济,端凝表度,修洁坚操。”


明万历三十六年,张朝瑞病死在代理府尹任上,葬于海州东门外凤凰山下。张朝瑞去世后,万历皇帝亲自为他写了一篇祭文,以示哀悼和褒扬,对他公正廉明的一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祭文中说张朝瑞“中道遽殂,空囊若洗。清白独贻,尔无愧己。”明神宗皇帝遣淮安知府谕祭,追谥张朝瑞为“清恪”。这也充分印证了“天下清官第一”的称号。张朝瑞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去世时却“笥无遗金”、“空囊若洗”乃至“贫无以殓”,这是何等清廉!这是何等崇高!我们在感叹唏嘘的同时,对他清廉的家风油然而生敬意,对他高尚的人品敬仰膜拜至极!

张朝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朝野遗记

朝野遗记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佚名氏撰。 《四库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有《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学海类编》本、 《逊敏堂丛书》本、《说库》本,皆一卷。《四库总目》曰: “载南渡后杂事。称宁宗为今上,而又有宁宗字,又称理宗为今东宫,颇为不伦,亦似杂宋小说为之。”书中记人记事,颇见亡国之痛,又恨奸臣当道,志士被戮。然不少篇章枯燥平淡,仅个别故事较生动。如《秦桧妻》:秦桧妻王氏素阴险,出其夫上。方岳飞狱具,一日,桧独居书室,食柑玩皮,以爪划之,若有思者。王氏窥见,笑曰: “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桧掣然当其心,即片纸付入狱。是日岳王薨于棘寺。字句不多,没有肖像、动作的描写,用催促秦桧害岳飞的一句话,把王氏阴险狠毒、与秦桧狼狈为奸的嘴脸勾划了出来。

礼记训义择言

礼记训义择言

八卷。清江永撰。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之注颇有不同,然其持论多为精核。如《檀弓》“殷练而祔,周卒哭而”,江永引《左传》、《大戴记》解诸儒之异同,其说甚为有据。又说《玉藻》曰“袭裘不入合门”,江永认为“裼衣上郡谓正服,不得更有中衣”,又列孔颖达之疏相较,可见江说之甚确,足正孔疏之显误。诸如此类疏解明确,辨误精恰者,不一而足,尤见江氏深究古义之功。是书亦有臆度之不足,然终不损大旨。有乾隆辛亥刊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

金刚经疏

金刚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首残尾全,但无尾题,据内容拟题。所疏乃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现存部分相当于传世罗什本第九分至第三十二分。但此疏原文未作如此分段。疏文在结束一段疏释时,常结一偈诵。如疏第一菩提果之后,诵曰:“或后曾修戒定惠,不知诸法本元由。妄执我真以为真,所作违于无我理。以违利故名颠倒,还被业知之所牵。常生三界牢狱中,纵得生天不脱苦。”又如“亲同宿林鸟,晓即随缘去。恩爱当头栖,相看如陌路。”这些偈颂与经文大抵无直接关系,相当于“劝善诗”之类。为其他经疏所未见。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与讲经文有何关系,值得研究。又疏文中有:“已前上、中两卷了,从此以后入[下]卷”之语,则原著或为三卷。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宗鉴法林

宗鉴法林

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六册。广泛搜录历代诸师之古则、公案、拈颂,计二七二○条。其所列顺序为:世尊、诸经、应化圣贤、西天祖师、东土祖师、旁出诸祖、未详法嗣者、自大鉴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岳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详之尊宿等。因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于塞北之法林寺会集编书,至五十三年夏,镌版完工于京师柏林院之宗鉴堂,故题名宗鉴法林。

目连所问经

目连所问经

全一卷。北宋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内容叙述佛陀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回答目连所问,关于众生迷醉无惭愧,犯戒律应堕地狱之年数;罪分六项:行非法行、不依说法、行波逸提、犯吐罗钵底、犯僧伽婆尸沙法、犯波罗夷法。本经乃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犯罪戒报轻重经之异译本。二者之异,在于犯罪戒报轻重经无偈文,且无六项罪报之问辞。另据出三藏记卷四、法经录卷三等载,本经另有一同本异译本,亦称目连所问经,译者佚名,今已不存。

持世陀罗尼经

持世陀罗尼经

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建磔迦林,妙月长者请问除贫愈病灭罪安危之法,佛为说陀罗尼。与雨宝陀罗尼经及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