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

- 姓名:王尔德
- 全名:奥斯卡·王尔德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爱尔兰
- 出生日期:1854年10月16日
- 逝世日期:1900年11月30日
- 民族族群: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英国作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医生家庭。1874年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就以奇特古怪的衣饰和反常的文学主张而引人注目。1882年出版的诗集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的敌视。在讲演《英国艺术的复兴》中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这是针对为金钱而艺术提出来的,强调艺术的纯粹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编辑妇女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喜剧,名噪一时。王尔德在私人生活上和在作品中一样,实行超道德的唯美主义原则。1895年被控以有伤风化罪,判监禁劳改两年。出狱后卜居巴黎,穷愁潦倒,完成了诗集《里丁监狱之歌》(1898)和散文忏悔录《从深处》(1905),表明人生是人们互相不断给予痛苦的过程,抒写个人苦痛的情怀。在逝世的前几天加入了罗马天主教。
王尔德是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独特地位的唯美主义代表人物。认定真正的艺术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抵触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心灵》(1890)中认定社会主义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不公正现象,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不过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不到这种思想。重要作品《格雷的画像》(1891)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原则和审美原则。小说描写美貌少年格雷幻想青春永驻,美貌长存。美的创造者画家霍尔沃德给他绘出一幅奇妙的画像。格雷的放荡行为的后果留在画像上,他本人则保持青春纯洁的面容。格雷的秽行使画像一天天变得丑陋衰老起来。他看了忧郁起来,夜不能寐,唯恐别人看见,便用匕首去刺画像。当仆人们闻声赶来时,只见墙上的画像青春光华依旧,地上却躺着一个丑陋衰老的人,一把刀插在他的心脏上。它表明艺术比现实本身更能忠实地反映出特性和现象的本质。他的著名喜剧还有《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1893)、《理想的丈夫》(1895)等,反映出以闲散消遣和风流调情度日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人公们巧妙地卖弄机智, 语言俏皮。《莎乐美》(1893)则是反映人物变态心理的,王尔德是出色的文体家,文字生动如画,奇妙的图片美不胜收,反议论尤为精彩。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快乐王子集》(第1、 2集,1888~1891)等。
猜你喜欢的书
雅典的泰门
悲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605年。古罗马雅典的贵族豪富泰门,平生仁慈慷慨,乐善好施,他虽显贵,却不贪图钱财,而把友谊和真诚视为最神圣的东西。这样,尽管他家财富足,不久也被花得精精光光。他去求助往日的朋友,不料均遭拒绝。就连泰门用金子从监狱里搭救出来的文提狄斯也不肯借钱。谁能想到,几天之后,泰门居然又大摆起宴席来了。那些朋友心想泰门原来是装穷,就又厚着脸皮前来赴宴。席间泰门将他们讽刺挖苦一番之后,就把碗内清水泼向他们,还用碗碟把他们打跑。泰门羞辱惩罚了这帮无耻之徒后,独自来到海滨洞穴过着隐居的生活。这天他正在挖野菜树根准备充饥,无意中挖到了金子。这时被元老们放逐的艾西巴第斯将军正率领大军攻打雅典,路遇泰门。泰门要他把金子分送给兵士,还要他把“已经变成一个众兽群居的”雅典夷为平地。原先那帮朋友听说泰门有了金子,又纷纷前来找他。泰门向他们发泄了满腔的仇恨,最后死于洞穴之中。全剧情节线索简明,但思想意义深刻。作者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的邪恶风尚充满义愤,对泰门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德热情颂扬,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我们看到泰门从个人的不平经历逐渐认清了金钱的罪恶,从对邪恶道德的诅咒发展到对整个现存社会的否定,这一悲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作者借了这个古代外国人物的悲剧,对英国现实社会中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就已露端倪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剧中泰门挖到金子时的一段关于金子的著名独白,曾被马克思赞誉为“绝妙地描绘了贷币的本质”。这反映了莎士比亚思想的深邃和敏锐。剧中泰门无力与现实抗争,只得离群索居,最后悲观厌世地死于洞穴,反映了作者心中乐观、进取的人文主义理想之火已开始黯淡,显露出作者创作思想将出现衰退的征兆。
轻世金书
四卷,明末耶稣会士阳玛诺,以尚书谟诰体,译耿稗思修士十五世纪初所著灵修文集De Imitatione Christi,取名《轻世金书》,朱宗元为之校订。这是一本系统俨然的天主教灵修小品集,基督新教阅者亦伙。阳玛诺中译成书的时间大约是一六四○年(崇祯十三年),距清军入关尚有四年。内文依1923年上海土山湾印书馆重刊本。书后序录自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耿稗思一书,中译以此为最早,后来亦有多种中译本,书名有作《遵主圣范》、《师主篇》等。新教之广学会亦曾翻译出版,于不合新教教义处略为删削。
台海思恸录
正文全卷凡五篇,题思痛子撰。另附录“中日兵事本末”一篇,罗惇曧撰;“东方兵事纪略”(“台湾篇”上下)二篇,姚锡光撰。“台湾思恸录”记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进据台湾时军民战守之经过,分台防、台北、台湾(今台中)、台南、澎湖五篇。作者未具真实姓名,未知何许人;据其“自序”,显係台产。“自序”说明此书题名之由有谓:‘盖生于台、长于台,身受台之创钜痛深、亲见台之同遭蹂躏而“痛定思痛一也’。书成于割台之后一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自较可信。附录作者罗、姚两氏事略,待考。“中日兵事本末”篇,溯自同治年间中日商订“通商条约”始,继而日本出兵台湾、併吞琉球,以至由朝鲜问题引起甲午之战讫和成赔款割台,始末略备。“东方兵事纪略”原分衅始、援朝、奉东、金旅、辽东、山东、海军、议款、台湾(上下)等十篇,特取其最后两篇。至其“议款篇”,另收入第四三种“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附录”。又,罗惇曧另有“割台记”篇,收入第五七种“割台三记”。按“台海思恸录”正文未见刊本,今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辑编。
两汉诏令
宋代林虑、楼昉辑录。二十三卷。书前有林虑序,另有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蒋瑎序及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苏天爵序。元刊本。林虑曾任开封府椽,楼昉曾任宗正寺主簿。林虑辑录的《西汉诏令》十二卷,从班固汉书中辑录汉高祖元年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5年)历朝皇帝的诏令。其中有高祖疑狱诏,文帝除诽谤法诏、诏议犯法者收坐、除肉刑诏,景帝诏议受所监临令、减笞诏、谳狱诏,武帝诏议不举孝廉者罪、赦天下诏,宣帝子首匿父母等勿坐诏,元帝诏毋征召证案不急之事,成帝减死刑诏,哀帝限名田诏等。楼昉辑录的《东汉诏令》从各种史书中蒐集了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5—214)间皇帝的诏令,共十一卷。其中有光武帝省刑罚诏、赦殊死以下、田租三十税一诏、杀奴婢不减罪诏,明帝公卿遵时令平罚诏,章帝纠嫁娶非法者诏、诏纠狱吏胁迫无辜、诏除禁锢、胎养令,和帝察荷吏诏,献帝原轻系狱等。该书对研究汉代法制和汉代统治者的法律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敦煌悬泉汉简
敦煌悬泉汉简,1990—1992年出土于甘肃敦煌甜水井东南3千米处的汉代悬泉置遗址。共获有字简牍23000余枚。简文内容可分为七类:一、 邮置、邮置道里、邮书;二、 过所与乘传;三、 诏书与官府文书;四、 律、令、品及司法文书;五、 簿籍;六、 信札;七、 古代典籍。
弘道广显三昧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得普智心品第一,佛游鹫山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萨俱。阿耨达龙王问法。清净道品第二,道无习品第三,请如来品第四,请入龙宫半月。无欲行品第五,信值法品第六,转法轮品第七,决诸疑难品第八,文殊与诸菩萨从下方来,与迦叶议论,次与龙王说观如来义。不起法忍品第九,龙王问,文殊答。众要法品第十,受封拜品第十一,授龙王大菩提记。嘱累法藏品第十二,灵山重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