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芬

梁鼎芬
  • 姓名:梁鼎芬
  • 别名:字星海,又字心海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番禺人
  • 出生日期:1859
  • 逝世日期:1919
  • 民族族群: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又字心海、伯烈,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二年(1876)以国子监生应顺天乡试中举。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年,弹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言其可杀之罪有八。几遭大祸,赖军机大臣阎敬铭而幸免。次年,复交部严议,降五级调用。返里,结交新会陈树镛,主讲丰湖书院与端溪书院。张之洞督粤,聘主广雅书院;后张之洞调署两江总督,聘主钟山书院;又调湖广总督,聘其为幕僚。二十六年,初以端方荐,起用直隶州知州。张之洞再荐,诏赴西安行在,赏还翰林院编修衔,授汉阳府知府,调武昌府知府,擢安襄郧荆道道员,累迁湖北按察使、布政使。三十二年,入朝弹劾庆亲王奕劻通财纳贿,请月给银三万两以养其廉;又弹劾袁世凯得庆亲王之助,权倾朝野,引用私党。受诃责,引疾乞退。武昌起义后,以三品京堂候补。旋加广东宣慰使衔命赴广东,不果行。1917年,抱病参与张勋复辟。1919年病逝于北京。清废帝赏加太子少保衔,谥文忠。


梁鼎芬诗宗北宋王安石,苏轼、欧阳修而上溯杜甫、韩愈,多思亲怀人之作。陈衍曰:“节庵少入词林,言事镌级归里,又避地读书焦山海西庵,肆力为诗。时窥中晚唐及南北宋诸名家堂奥,佳处多在悲慨、超逸两种”(《近代诗抄》;《石遗室诗话》卷一略同)。徐世昌曰:“壬癸(按指光绪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以后,征侍讲幄,琼楼重到,金粟回瞻,悱恻芬芳,溢于篇什。尝自言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遂焚其诗。今兹传刻,盖其烬余也。”(《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二)著有《节庵先生遗诗》六卷、《欸红楼词》一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七二、汪兆镛《梁文忠公别传》(《碑传集三编》卷一○)、陈三立《祭梁文忠公文》(同上)。

梁鼎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

原名《奥立弗·退斯特》,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小说,1838年出版。主人公奥立弗是个孤儿,在教会办的收容所里过着非人的生活。由于带头要求增加食物,被赶出收容所,来到一个棺材铺当学徒,但他不堪忍受老板的辱骂、殴打,逃往伦敦。幼稚的奥立弗又被一个小骗子带进了贼窝,被贼头逼迫行窃。一次行窃时被绅士布龙洛抓住,布龙洛出于同情决定收留他,但奥立弗在替布龙洛上街买书时又被小偷发现,再一次沦陷于贼窝。这时,收容所的一位老护士临终前告诉了女管事一个秘密:奥立弗的母亲给他留了一只金盒子,嘱咐她好好保存,将来交给儿子,但女管事见财起意,私留了金盒子。奥立弗同父异母的兄弟蒙克斯为了达到独占遗产的目的,找到女管事,拿到了金盒子。此后他又找到贼头,让他们折磨奥立弗,把奥立弗训练成贼,将来好坐牢、杀头,这样,他就可以侵吞奥立弗将要继承的遗产。此事被布龙洛得知,决定设法证实奥立弗的出身,挫败蒙克斯的阴谋。后来贼头被抓获并被判处死刑,蒙克斯也被迫远走他乡。奥立弗终于得到了父亲的遗产,并被布龙洛收为义子。小说通过奥立弗的遭遇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哀苦无告的生活画面。尽管作者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设计了一个让奥立弗被有德行的资本家解救出来的结局,但表明了狄更斯对贫苦人民的关注和同情,是其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本书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化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

绿霉火腿

绿霉火腿

本书发表于1921年。《绿霉火腿》写邬伯强到日本东京留学,因为带来的火腿长了绿霉而生出一系列事端,先是房东发难说他不应该把火腿挂在墙上,后是番头责难他没有把火腿挂到厕所里,直到朋友子琛来探望,火腿被番头等一干人吃掉,伯强才得到番头的尊重,但他还是觉得受不了民族歧视和人格侮辱而搬走了,反映了贫苦学生在经济压迫下的困顿苦闷,求学无门的艰辛无助。

迩言

迩言

理学著作。南宋刘炎撰。十二卷。此书共十二章,分别为 《成性》、《存心》、《立志》、《践行》、《天道》、《人道》、《君臣》、《治道》、《今昔》、《经籍》、《习俗》、《志见》。全书立言醇正笃实,且合于人情,近于事理,无迂阔难行之说,亦没有刻核过高之论。如认为,“井田”、“封建”,形成非一日之功,破坏亦非朝夕之故,不必拘泥其制,能存其意,亦可以为治。

大乘稻秆经

大乘稻秆经

梵名S/a^listamba 。全一卷。译者不详。又作稻芊经、稻秆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弥勒应舍利弗之请,宣说因缘生法有内因缘与外因缘二种,并以稻芊之由种生芽、由芽生叶,乃至由华生实,比喻十二因缘之次第生起。三国吴之支谦所译之了本生死经、唐代不空所译之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北宋施护所译之大乘舍黎娑担摩经,皆为本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