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

- 姓名:八思巴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239年
- 逝世日期:1280年
- 民族族群: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1239年-1280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位祖师,元代著名的宗教领袖、政治家和学者。后藏昂仁鲁孔地方人。幼年从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学习读写及佛学,以聪明颖悟著称。3岁能念咒语,8岁能背诵《佛本生经》,9岁在法会上说《喜金刚续第二品》,被众人称为“八思巴”(vphags-pa,意为圣者)。10岁时随萨迦班智达赴凉州,途经拉萨时以萨迦班智达和苏浦巴为师受沙弥戒出家,起法名为洛追坚赞。12岁到凉州后继续从萨迦班智达学佛,萨迦班智达临终时授予法螺及衣钵,将教法及弟子托付给他,使他成为萨迦派第五位祖师。蒙古宪宗二年(1252)夏,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攻四川,为穿越藏区攻云南大理,包抄江南,遣使召请八思巴至军中相见,洽商藏族宗教首领与蒙古皇室关系,被奉为上师。次年新年为忽必烈一家传授灌顶。忽必烈率军南下后,八思巴返凉州为萨迦班智达建塔超度,动身回藏受比丘戒,行至康区,得到蒙哥汗将西藏分封给诸弟,萨迦派的为首地位不保的消息,即中途折回,会见从云南军中返回的忽必烈,并随忽必烈至汉地。四年(1254)五月忽必烈赐给褒护后藏佛寺的诏书,宣布奉八思巴为上师,自任其施主。六年(1256)春忽必烈营建开平府(后称上都),他随幕府至开平。次年五至七月,在忽必烈支持下朝礼山西五台山,开创元、明、清三朝藏族高僧与五台山的联系。八年(1258)作为佛教代表之一参加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在开平主持的释道辩论,对佛教获胜起了重要作用。次年初蒙哥汗病故军中,忽必烈从湖北军中北返,十一月抵达中都(今北京),八思巴亦于此时到达中都与忽必烈相会。蒙古中统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十二月在初步战胜争夺大汗位的阿里不哥后返回中都,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令其统领天下释教。经他参与筹划,忽必烈改变蒙哥汗将西藏分封给诸王的办法,派人到藏区清查户籍,设立从河州至萨迦的驿站。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设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行政,命其以国师领总制院事,并赐珍珠诏书,明确宣布八思巴以国师身份管领西藏各派僧众,要僧众遵照其法旨行事,形成了元代“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的格局。同年,八思巴与其弟白兰王恰那多吉一起离京返藏,次年初抵萨迦。经与僧俗首领商议,划分管辖地界,设置万户、千户、百户,明确世俗领主占有的农奴(“米德”)、寺院和宗教领袖占有的农奴(“拉德”)的领属关系,规定米德对元朝驿站承担赋税差役,僧人免除兵差劳役,拉德供奉僧众,由国师提名报请元朝任命各级官员,并设萨迦本钦管理乌思藏行政和司法,仿照蒙古怯薛制度建立宗教领袖的13种侍从官职,由此形成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政教合一统治。四年(1267)动身前往大都,行至拉萨时同意萨迦本钦释迦桑布的请求,决定兴建萨迦大殿。当年冬,西藏各派僧俗首领齐集藏北当雄为他送行。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抵大都时,皇太子真金率百官出城迎接。朝见后,他向忽必烈呈献奉命创制的八思巴字,忽必烈即下诏颁行。次年八思巴再次给忽必烈传授灌顶,被晋封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奉命造太庙木质金表牌位并荐佛事于太庙七昼夜,又倡建每年二月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白伞盖佛周游京城内外的活动,并撰写《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译成汉文后刻版印行,颁发各路僧人遵行。又命弟子阿尼哥塑麻曷葛剌(大黑天)神像,指向南方;命弟子胆巴于像前修法,并亲自为神像开光,宣称以此护佑元军渡江灭南宋。还为汉地、蒙古、西夏、高丽、大理、畏兀儿4000余人剃度授戒,弘传佛法。九年(1272)夏离大都到临洮居住,建临洮大寺,又遣弟子建卓尼寺,在甘、青、藏区传布萨迦教法。十一年(1274)在皇太子真金护送下离临洮回萨迦,次年八月在康区听到元军渡江节节胜利的消息,写表祝贺忽必烈统一海内。十三年(1276)底到萨迦,次年正月在曲弥仁莫(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曲弥区)召集有乌思藏7万多僧人参加的大法会,皇太子真金给每个僧人布施黄金1钱。还收集各种藏文佛教经论和古籍,组织抄写,有不少是泥金书写,以求长期保存。萨迦大殿现存的大量华贵经典,多数为当时写造,为保存和发展藏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支持雄译师多吉坚赞等学习梵文,翻译印度经论和文学作品,为藏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本人著述亦多,有《喜金刚续第二品注疏》、《喜金刚要义》、《道果法经义论》、《上师瑜伽论》、《大手印七支法》及各种修习法、念诵法等。他为皇太子真金所说佛法也被汇集为《彰所知论》,由沙罗巴汉译,收入汉文大藏经中。十七年(1280)十一月二十二日八思巴在萨迦圆寂,由其侄达玛巴拉主持,萨迦派举行了盛大追荐法事。消息传到朝廷,忽必烈“不胜震悼,追怀旧德,建大窣屠波于京师,宝藏真身舍利,轮奂金碧无俦”,并赐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延祐七年(1320),元仁宗因沙罗巴建言,认为八思巴之功可比孔子,应庙享祭,下诏令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岁时致祭,“其制视孔子有加”。泰定元年(1324),元泰定帝令“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各行省”,让各地塑像祭祀。
八思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思维的本质
《思维的本质》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维为目的。杜威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思维的本质》共三大篇,第一篇是关于思维训练的问题,主要说明什么是思维、反省思维的必要性、固有的知能与思维训练、学校的情境与思维训练。 第二篇加入逻辑的考量,进行完整反省思维行为的分析、系统性的推论与试证以及阐释了判断在思维中的地位等。 第三篇则是关于思维的训练,包括活动与思维训练、语言文字与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与知识、教课与思维训练等。
范文忠集
明代诗文别集。范景文著。范景文所著诗文有《味元堂疏稿》、《忠仁堂存稿》、《玉静阁存稿》、《且园存稿》、《澜园存稿》、《餐冰斋诗稿》。其子范毓秀与其甥王孙锡等合编为《范文忠公初集》,凡12卷,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刊刻行世。《四库全书》收录本以此刻本为底本。另存有《范文忠公文稿》的稿本,不分卷,上有清张之洞的题签,左宗棠、张之洞、李鸿藻、陈宝琛、张佩纶等人的题诗,颇有文献价值,值得珍视。其诗文皆有一定成就。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论说:“梦章秀羸文弱,身不胜衣,啜茶品香,论诗顾曲,每以江左风流自命,一旦持大义,抗大节,屹然与高阳、定兴并峙,崆峒戴斗,为之生色。”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其诗说,其“博综旧章,领袖群雅。其诗发扬而不厉,新警而不佻,独自成家,不饮狂泉之水。”《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奏议说:“今观集中摄铨、副铃诸稿所载奏议,大抵剀切详明,切中时弊。而抚豫、出镇等稿所戴诸疏,于兴利除害之方,规画不遗余力。虽遭时艰棘,弗获尽用,而经世之才,实可具觇其崖略,是又不独以义烈见重矣。”
矛盾圈
的确,这一件案子是别开生面的。这可是件凶案吗?是的;但也许不是。我并不是故意发这种模棱两可的论调,实因这案子的性质和发展的步骤。在我的老友霍桑以往的数百件疑案之中,竟可说绝无仅有。这案中处处现着矛盾的事实。
七国春秋平话
全名为《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一般都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之底本。讲史话本小说,叙述乐毅伐齐事。书题“后集”,必应有“前集”。此《后集》开头入话略述前事云:“夫《后七国春秋》者,说着魏国遣庞涓为帅,将兵伐韩、赵二国,韩、赵二国不能当敌,即遣使求救于齐。齐遣孙子、田忌为帅,领兵救韩、赵二国,遂合韩、赵兵战魏,败其将庞涓于马陵山下。”此书演乐毅伐齐事。乐毅伐齐,复齐者实为田单而非孙膑,但此书所记仍以孙膑为主,田单仅于火牛破燕时连类及之,且谓遵孙膑之命,全与史实不符。所叙乐毅、孙膑的斗法,双方师傅下山助战,还有鬼谷先生大破迷魂阵等情节,诡诞不可究诘,神怪色彩尤为浓厚。此种原始性的人鬼斗法,大抵产生于战国以来的阴阳方术之士,其根源相当悠久。
孟子传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二十九卷。
否泰录
定之有《易经图释》,已著录。初,英宗北狩,也先乞遣报使,景帝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天顺改元,定之由右庶子调通政使,历官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盖以是疏蒙遇也。此书所记,即英宗北狩之事。自言参用杨善《奉使录》暨钱博所述《袁彬传》。其曰出征之月为否卦用事之月,回銮之年当景泰纪元之年。先以否,继以泰,虽世运而关天数焉。盖所记讫於英宗初归之时,未叙及后来丁丑复辟之事,故其立言如此。其曰身备史官者,正其迁右庶子时。他书引此,或作阁老刘定之撰者,据其所终之官言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