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筠

- 姓名:王庭筠
- 别名:字子端
- 性别:男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盖州熊岳(辽宁盖县)人
- 出生日期:1151年
- 逝世日期:1202年10月27日
- 民族族群:
王庭筠(1151—1202年10月27日),金代文学家。字子端;因平生爱黄华山水,居相下10年,故自号“黄华山主”。盖州熊岳(辽宁盖县)人。幼年颖悟,6岁时听父兄诵书就能通大义,7岁学诗,11岁赋全题,每日可记诵5千余言。涿郡王翛一见以国士许之。登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因智断郡民邹四者谋不轨一案,而有能官之誉。再调馆陶主簿。明昌三年(1192)迁翰林修撰。文采风流,映照一时。承安元年(1196)受赵秉文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应当罢免一事的牵连,被解职。第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承安四年复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1201)任翰林修撰,扈从出猎,应制赋诗30余首,为金章宗嘉许。次年,卒于官位。金章宗叹道:“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
王庭筠以文学名世,才行俱备。元好问评他:“盖公门阀、人品、器识、文艺,一时名卿材大夫少有出其右者。”(《王黄华墓铭》)王庭筠为人仪观秀伟,善于谈笑。别人稍有可取之处,他就极口称道,即使他日此人有负于他,也不表示憎恨。他所举荐的赵秉文、冯璧、李纯甫等,均为一时名士,因此世人都认为他有知人之明。他作诗讲究法度,作文能道所欲言,如《重修汉昭烈庙碑文》辞理兼备。后期诗作格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其词“间涉幽峭之笔,绵邈之音”(《蕙风词话》卷3)。书法力学二王,并能以气韵相近,与赵秉文、赵沨俱为金代书法名家。他还擅长于画山水墨竹。赵秉文曾作诗称道他:以“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相喻。王庭筠著有《丛辨》10卷,文集40卷,今均未见传本。《中州集》卷3存有他的诗28首,《全金诗》卷16据《中州集》存诗28首,又另补13首;《全金元词》存其词12首。另有少量的文,收录在《金文最》中。近人金毓黻曾辑录王庭筠佚文,重编成《黄华集》8卷,并刊入《辽海丛书》之中。
王庭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之争
本书收录了C.S.路易斯就古今之争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有条主线,即古今之争或古今之别。路易斯针对现代性中的问题提出,不懂古今之争,反思现代性只能流于以近期新流行的“后现代”思潮反“现代”这一粗俗模式,并对之予以伦理性批判。书中所选文稿,包含无数精彩论断。无论是对生命图景的比喻性描绘,还是对日常生活难题的独到观察,都饶有趣味而发人深省,甚至直击人心;路易斯对“古今之争”的见解,也无疑有利于治疗我们的“时代势利病”。
田家历
明代农书。作者或题高濂、或题程羽文,或称俞宗本辑,真正的作者无从考证。本书大约成于明代中叶以后,为月令体裁,每月分列耕种、蚕桑、园艺、畜牧、农产加工、农家副业等项目,但无具体叙述。另外《隋书·经籍志》在五行类中著录有《田家历》一书,共十三卷,作者不明
悟道录
余于斯道,向慕有年,而是非邪正终难剖彻。庚午岁,遇拜来中老师,蒙恩指皈正道。于辛未年朝谒各属名山,至甘肃省,访得栖云山悟元老人,续注《周易阐真》诸祖师丹经,及自着《悟道破疑》、《修真辨难》诸书,其精义入神,炳若日星,即往谒见。而四方名土参访者甚伙,即执役门下者亦复不少。余因受业,得授诸书。旋装梓里,复见吾师,特出所请悟元老人之书,以质疑义。
补红楼梦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十八回。作者原署“嫏嬛山樵”,于第一回中又自称“著《参同契》者之裔”,故知其姓魏,余不详,此书系曹雪芹《红楼梦》续书之一。自序撰于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当在此时。书从黛玉死日写起,言其阴魂飘飘,进入太虚幻境,与贾府死去的诸多人物相遇。宝玉留发还俗,贾府赦罪,贾兰、贾环中举,平儿生子。后贾府重兴,又一番繁荣景象。原书中人物,特别是死去之人一一登场,各自了却生前遗事。书写阴阳两世,两世人物又时有往还。林林总总,颇具规模。此书极少猥亵描写,文笔简洁。虽不脱大团圆结局的套子,描写人物却不乏生动、逼真。人或评曰:“一缕清思蟠天际地,言欢则笔随春涌,叙悲则声与泪俱,破空而来,破空而去,正使千古情人留有余不尽之想。”(《<增补红楼梦>槐眉子叙》)。评价切构思实际。有嘉庆二十五年序刻本,一九八八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凡点校本。
明光宗宝训
明光宗朱常洛语录汇编。叶向高等编纂。天启三年(1623)成书,崇祯元年(1628)进呈。四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七页。
取因假设论
全一卷。陈那菩萨造,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义净撰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列有陈那撰之因明八论,其中之‘取事施设论’或与本书为同一书。内容论释佛陀接化众生,皆依假说施设之事而宣讲法要。取因假设,有方便假立之意。‘因’指总聚、相续、分位差别等,世间之事皆为基于该三项而立之假说,故不得于此假说上执着一性、异性、非有等。推究本论之‘假说’意义,可略窥陈那对唯识说之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