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

- 姓名:张咏
- 别名:字复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946年
- 逝世日期:1015年
- 民族族群:
张咏(946年—1015年),宋代文学家。字复之。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崇阳县令,秘书丞,麟、相2州通判,荆湖北路转运使,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银台通进封驳司等职。后任益州,勉励蜀州招安使上官正亲率军队前往镇压广武叛卒刘旰等,克敌制胜,一如所料。又敦勉蜀人张及、李畋、张逵应举,都登科及第,使两川文风益振。真宗时,任给事中、户部使,御史中丞,后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民多贩私盐谋生,捕获数百人,张咏都放还。后又任益州,政绩优异,真宗传谕褒美。归朝后,因患头疮,求出任颍州,上命知昇州。3年秩满再任,因病情加重,回京。上奏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虚费帑藏,误国害民,言辞激切。连上3章,遂被排挤。出任陈州,卒赠左仆射,谥忠定。
张咏尝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从事君矣。”(《宋史》本传)自号乖崖,有《乖崖集》12卷,附录1卷。《庭竹》诗说:“小桃遮不得,深雪放教青。”《睢阳书怀》诗说:“每思旧隐归何计,或问前程笑指空。”无尽居士评为“句清词古,与郊、岛相先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宋诗钞》收诗44首,称其诗“雄健古淡,有气骨,称其为人”。《四库全书总目》说:“其文乃疏通平易,不为崭绝之语,其诗亦列名西昆体中。其《声赋》一首,穷极幽渺,梁周翰至叹为一百年不见此作。”《儒林公议》谓《声赋》“豪迈有理致”。可见在当时影响之大。
张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格尼丝·格雷
《阿格尼丝·格雷》是安恩·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全书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语气写成。这是英国维多利亚朝一部很有深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站在那个时代的进步立场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对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该书讲述一个自幼受人宠爱的娇弱英国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担任富人家的家庭教师。她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满腔的热诚踏上社会,然而势利的主人和调皮的学生使她尝尽人间辛酸。格雷小姐并不因此而消极颓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毅力,终于赢得纯正的爱情,开拓了成功的事业。本书系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中小妹妹的代表作,文笔细腻,曲折动人,与《简爱》和《呼啸山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著。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史的重要 著作。作者在第1章以“何谓‘俗文学’?”为俗文学释 义:“‘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 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 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 东西。”继而扼要综述俗文学的6个特质及其与生俱来 的优缺点:“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是口 传的”、“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 放的”、“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又就俗文学的体裁将 其分为5大类:诗歌——包括民歌、民谣、初期的词曲 等;小说——专指“话本”;戏曲——戏文、杂剧、地方戏; 讲唱文学——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游戏文章 ——用散文体或赋体写作。简要叙述了各种体裁俗文 学的产生与发展。尔后作者以13个章节的篇幅,以翔 实的资料对上自“古代的歌谣”下迄“清代的民歌”中国 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的俗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作了系统地叙述,并对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各时代的文 艺发展的关系阐明了个人的见解。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原不题撰人,书中载唐天皇(唐高宗)问道于中岳潘尊师(潘师正),当系唐代上清派道士所作。南宋《秘目》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太平部。此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上卷一至八页)概述道教及道门经法肇起原由,并解释三天、三洞 、三君、十二部经、三乘、三界、四等、六度行、六根、四大、五荫、三业、五苦、三涂等名同术语乏义,第二部分(上卷九页——下卷二页)是唐高宗与潘师正关于道教绎法之问答记录档,解答的问题有存三守一、发际九宫、六合寓、道教阶梯证果、天尊名号阶级、天尊十身、诸天圣真名号居处、诸真位业品级、三十六天名号、日月星宿之神、玄中大法师十号等等。第三部分(下卷二至十七页)为道教法术名词解释,所释名词有二乘、一念、二景、二气……等等,约百余条。第四部分(下卷十七至二十页)摘录《海空智藏经》,解释有关修持心性观慧之名词术语,如「三阶」、「十心」、「十行」、「十回」、「十转」、「十种障」等等。全书所释道教经法名义约一百四十余条,实为一部解释道教义理之小辞书。
佛性问答
本文献为佚名经论,因经中有「信行窃闻」一句,并从经论所述内容来看,多次引经证《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事迹,由此判断,当为三阶教经典。唯存一卷,且首尾均残缺,但从文意看,内容基本完具。今名为整理时所拟。 本文献首尾均残,无法得见全貌。原文有断句。现存通篇大致可分为三大部份:一是解释佛性观,并具体说明十种观行。二是以大量篇幅解释真如佛性,以说明法性无生、无为染净、从缘来去。文章认为体行两性均为真如佛性体现,因而常不轻菩萨恭敬一切众生。三是引佛成证,再次强调众生佛性是三世诸佛道场,无相法身隐在众生之内。佛是众生,众生是佛。
维摩经略疏
凡十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说,唐代湛然(711~782)整理。又称维摩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将智顗之维摩经文疏二十八卷删略成十卷,而二书并行于唐末五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据书末跋语,撰于清顺治四年(1647)。书分两段。先依智“五重玄义”法总述经义,即释名、辨体、明宗、明力用、教相,指出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以实相为正体;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为大乘菩萨藏所摄。第二段是依文释义,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此三分又可名为“初善”、“中善”、“后善”。在正宗分中,以“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释文先举经文原句,然后逐次解释。此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今仅见于《嘉兴藏·续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