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

- 姓名:海森堡
- 全名:沃纳·卡尔·海森堡
- 性别:男
- 朝代:德国
- 出生地:维尔茨堡
- 出生日期:1901年12月5日
- 逝世日期:1976年2月1日
- 民族族群:
沃纳·卡尔·海森堡(德文原名: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著名的“测不准原理”。他对原子核、铁磁性、宇宙射线、基本粒子等概念作了重大改进。由于这些成就,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海森伯出生于德国的维尔茨堡,青年时代在慕尼黑大学攻读物理学,1923年他作了题为《论液体流的湍流》的博士论文。1924年到哥本哈根大学在N·玻尔指导下研究原子的行星模型。1925年解决了非谐振子的定态能量问题,不久发表《量子论对动力学和力学关系的再解释》一文,提出量子力学基本概念的新解释。他和其他物理学家应用新的量子论来解释许多原子和分子光谱、铁磁现象以及电磁性质。1927年发表“测不准原理”,阐明由量子力学解释的理论局限性,某些成对的物理变量,例如位置和动量,永远是互相影响的。虽然都可以测量,但是不可能同时得出精确值。“测不准原理”适用于一切宏观和微观现象,但它的有效性通常只限于微观物理学。他和玻尔提出哲学上的并协性原理,强调物理学测量过程中,进行测量的物理学家的积极作用,他与被观测客体产生相互作用,使得在测量中被揭示的不是客体自身而是测量的函数。但许多物理学家都不接受并协性哲学。1927—1941年间他任莱比锡大学教授;后四年任柏林威廉物理学研究所所长。曾和核裂变发现者之一哈恩一起,为发展核反应堆一道工作。他对原子核中核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本性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如核子同位旋的观念等。对高能粒子的碰撞过程作了一些理论研究,创立了S矩阵理论。在量子论的哲学观点上,海森伯属于哥本哈根学派。海森伯还曾任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教授等职。1958年以后任慕尼黑大学教授兼普朗克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院院长。1970年后成为该学院的荣誉退休院长。195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其主要著作有:《关于解释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理论》(1925)、《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1930)、《自然科学基础的变化》(1935)、《原子核物理学》(1943)、《关于宇宙辐射的报告》(1943)、《近代物理的性质》、《当代物理学的自然观》( 1955)、《物理学与哲学》(1958)、《基本粒子统一场论导论》(1966)、《自然规律与物质结构》(1967)、《关于极限的步骤》(1971)等。
海森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铁流
《铁流》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创作的描写苏俄内战中库班红军千里转战经过的长篇小说。1931年由曹靖华翻译为中文,鲁迅为译本做序,称赞它是“鲜艳的铁一般的鲜花”。小说描写了真实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一度在全俄境内普遍夺取了地方政权。但随着协约国英法美日列强开始大规模支援白军乃至直接登陆参加苏俄内战,苏维埃俄国在东、西、南、北四境迅速遭到白军与协约国干涉军的打击而大幅度撤退。1918年夏季,南俄塔曼半岛的红军——“达曼军”,主要由新罗西斯克的工人与黑海舰队革命水兵3万人组成,在四面楚歌境况下,带领被库班哥萨克富农和邓尼金与波克罗夫斯基白军残害的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2.5万人,从格连吉克出发,沿黑海海岸线南下至图阿普谢,再沿图阿普谢-阿尔马普尔铁路翻越高加索山脉,沿途突破白军包围,收容途径各地的溃散红军与革命群众,千里转战,最终与北高加索红军主力会师的事迹。反映了苏俄内战期间的阶级斗争风暴中的生死搏斗,表现了一群溃军与大批随军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塑造了坚定勇敢的革命领袖郭如鹤(Кожуха)的形象。
浮士德
德国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剧。这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巨著于1832年发表,它耗尽作者一生的心血,是歌德一生思想的总结,也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300年间进步思想文化的总结,它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声誉。故事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经作者再创造的浮士德成为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浮士德与魔鬼签约:魔鬼满足他的一切欲望,只要他一表示满足,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全剧分5个阶段:书斋生活,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爱情生活,反映了德国当时封建压迫的现实,同时说明个人幸福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政治生活,描写了宫庭的丑恶和黑暗,从而否定了建功立业的封建理想;追求古典美的失败,说明古典美只属于它自己的时代。以上4个阶段,浮士德不断追求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改造大自然的事业中得到了智慧的结论,但浮士德旋即死去。作者没有让他的灵魂下地狱,而让它进了天堂。浮士德不断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资产阶级先进分子探求真理的道路。魔鬼的形象有深刻的意义,它代表虚无主义和恶势力,但无论它怎样引诱浮士德作恶和阻止他向上,最终还是失败了。浮士德与魔鬼的形象相辅相承,体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积极与消积的辩证关系。这部诗剧内容博大精深、构思宏伟。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简称《雷霆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北宋末神霄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上天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传授,主要论述神霄雷法。内称:神霄玉清真王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元始天尊之弟,太上老君之叔。该神统领元象,主握阴阳,滨屋九霄三十六天雷霆之政。雷霆者,乃天地之枢机,能赏善罚恶,司生司杀。「上自皇天,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荣枯,非雷霆无以主其政。」故下界安国抚民,消灾求福等事,皆隶属雷霆之政。经文详述上天九霄府之宫室建制,官僚机构,及其下属诸雷神之姓名和职司等。卷末载「九霄卡清太梵紫微仙都符」九枚,并有咒颂。谓诵经念咒可得超度,不入地狱。
娘子军
列位:现在的世界是日进文明不比从前的**了。无论什么事情,上自国家政体下至社会上的风俗,同家庭间的习惯,凡有偏重的流弊统统都要改良。那改良的入手办法第一层便是兴学,若除去了兴学二字,实在没有别的好法子。为什么呢?因为凡百事不论大小粗细总抛不掉这个学堂,必须从这根本上改起,方才能真的改良呢。你们试看各处的风气,有学堂的地方总比没有学堂的地方来得开通一些,学堂多的地方总比学堂少的地方又来得开通一些,这就是逐渐进化的公例。岂不是兴学的好处么!岂不是改良必从兴学入手的明证么!但是,说虽说得如此容易,那干的时候却真是难上又加个难哩。试问各处的教育会哩、劝学所哩,同种种高等、初等的学堂哩,当那发起兴办的时候,哪一处不经过多少阻碍!多少反对!官吏的压制、顽民的暴动、种种大小风潮,真是说不尽许多。甚而至于家庭之内为了宗旨新旧不同,父兄不许子弟在外办学,遂至如水火一般的不睦,也不知添出了多少闲气闲恼。若不是亏了那般热心志士,任劳任怨,实心实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竭力提倡起来,哪里会有今日这样的成效啊!咳,我们中国当这新学萌芽的时代,能够不上几年便把学务办到如此,总也算发达得可以了。
剑南诗稿
诗集。南宋陆游撰。85卷。收诗9300余首。陆游曾在川陕9年,遍历蜀中胜地,饱览祖国的山川形势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在南郑前线,铁马秋风,戎装驰骋,接触到许多“忍死望恢复”的“遗民”,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因将诗作题为《剑南诗稿》以纪念蜀中经历。早在淳熙十四年(1187),陆游生前其《剑南诗稿》即有门人郑师尹所编20卷本。约在其去世20年后,陆游子子遹复守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除重刊20卷《剑南诗稿》外,又刊刻《续稿》67卷以续前书。而约在嘉定十三年(1220),子遹之兄子虡已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将陆游诗通编为85卷本《剑南诗稿》。子遹与子虡续编的67卷与65卷,其中至少48卷在陆游生前已经基本编定。严州20卷本与江州85卷本《剑南诗稿》,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均藏有残本。自宋末至明季未见有《剑南诗稿》全帙覆刊本著录,明末毛氏汲古阁始将85卷本《剑南诗稿》并附《逸稿》2卷,与《渭南文集》合刊为《陆放翁全集》。通行的《四库全书》本与《四部备要》本即源出汲古阁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钱仲联《剑南诗稿笺注》是目前较好的注本。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陆游集》也收有《剑南诗稿》。
大疏谈义
大疏谈义,10卷,日本运敞撰。《大日经疏》注释书,《大日经疏》全称《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亦称《大疏》、《本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