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

俞大猷
  • 姓名:俞大猷
  • 别名:字志辅,号虚江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晋江(属今福建省)人
  • 出生日期:1503
  • 逝世日期:1579
  • 民族族群:

俞大猷[yóu](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属今福建省)人。父俞原瓒,嗣世职百户。大猷聪明好学,受《易经》于泉州著名学者王宣、林福、赵本学,通其大义,掌握奇正、虚实之法。又从精通剑术之李良钦学剑。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参加武举会试,名列第五,为千户,守御金门。金门民性剽悍,好争斗,难治。大猷至,导以礼让,民风渐改。时倭患(日本海盗)渐炽,大猷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及兵部尚书毛伯温征安南,大猷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后因罢兵,不果用。


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六月,俺答(鞑靼首领)犯山西,受害地区达十卫、三十八州县,被杀男女二十余万,被抢牲畜二百余万,房屋被烧,庄稼被毁。诏天下举勇士,大猷至巡按御史处自荐。御史上其名于兵部,伯温送宣化总督翟鹏。鹏召见,与论兵事,大猷据理折之。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以礼待之,一军皆惊,然亦未能用。大猷辞归,伯温以之为汀、漳守备。及至,屡破海盗,俘斩三百余人。迁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


大猷至广东时,新兴、恩平(均属今广东省)爆发瑶民反抗斗争,遂率数人遍访瑶民所居之地,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瑶民惊服。有瑶民首领苏青蛇者,力格猛虎,大猷计斩之,瑶民益惊。又归所占民田。由是深得总督欧阳必进之器重。


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安南范子仪剽掠钦(今广西钦州县)、廉(今合浦县),岭海骚动。必进令大猷讨之。大猷驰至廉州,敌攻城方急。大猷以舟师未集,乃遣数骑前往劝降,且声言大兵至。敌不测深浅,即解兵而去。未几,舟师至,大猷设伏于冠头岭(在今合浦县南八十里,西南临海)。子仪复犯钦州,大猷拦击之,追战数日,生擒子仪弟范子流,斩首一千二百。事平,奸臣严嵩抑其功,仅赏银五十两。


是年,五指山地区黎民反,大猷为参将讨之。及至,擒斩五千三百,招降三千七百。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大猷乃单骑前往,与黎人定约,海南遂安。


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大猷遂为宁(今浙江宁波市)、台(今临海县)诸郡参将击之。及敌陷绍兴、临山(在今余姚县西北),转掠松阳(今遂昌县),大猷以舟师置于沿海诸岛,邀击之,大获胜利。未几,逐贼海中,焚其船五十余。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三月,倭寇入据普陀(在今定海县东海中),大猷攻之,败归,死三百余人,戴罪办贼。七月,败倭寇于吴淞所(在今上海嘉定县东),除前罪,代汤克宽为苏、松副总兵,将兵不至三百人,所征兵又未至,及倭寇犯金山(属今上海市),战败。次年四月,倭寇二万余,屯于松江、柘林(在今奉贤县南海滨),总督张经趋之战,大猷从之。大破敌于王江泾(在今浙江嘉兴县北),史称“战功第一”。通政使赵文华(奸臣)据为己功,将经逮捕处死,大猷亦不得赏。继以金山之败,贬为事官。


文华置张经于死地,又任意撤换将领,致部队解体,倭患愈炽。但大猷灭倭之志不改,屡立战功,朝臣争言“大猷有才”。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三月,遂代刘远为浙江总兵官,兼辖苏、松诸郡。四月,海贼徐海犯上海、慈溪、乍浦(在今平湖县东南),从总督胡宗宪破之,浙西平。而宁波、舟山倭寇仍负险顽抗,官军环守而不能克。冬,大猷乘大雪四面攻之,诸军奋勇争先,焚其栅,全歼守敌。


次年,胡宗宪听信副总兵卢镗之言,决计诱海盗王直来通市,以消除海盗骚乱。大猷坚决反对,力主“贼来则击,贼去则追”,不听。宗宪继又用卢镗计,诱杀王直。结果事与愿违,招致王直余众仇恨。其党毛海峰拥众据舟山,阻岑港(在舟山岛西北)自守。大猷率兵攻之,将士先登者多死。朝廷催宗宪急攻取之。宗宪惧得罪,上书陈战功,谓“贼指日可灭”。廷臣竞相言宗宪欺骗,切责之,并夺大猷职,限期一月平贼。大猷惧,苦攻之,仍不能克。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七月,贼自岑港移至柯梅(在舟山岛东大海中),造舟泛海而去。大猷横击之,击沉一舟。但宗宪纵之,余贼遂扬帆南向,流窜闽、广。御史李瑚劾宗宪三大罪。宗宪疑大猷漏言,乃委罪于大猷。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大猷被捕。锦衣卫都督陆炳素与大猷相好,乃密以己资托严世蕃(严嵩子)解其狱,令立功塞上。


大猷至大同,巡抚李文进奇其才,与之共筹军事,遂为知交。大猷根据大同地形,造独轮车以拒敌马。后大猷以此种兵车百辆、步骑三千,大败敌于安银堡。文进上其事于朝,遂置兵车营。继而镇筸(今湖南凤凰县)有警,川、湖总督黄光升荐大猷前往,遂为参将。四十年(公元1561年)七月,平饶平(属今广东省)之乱,散余党二万,不杀一人。


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攻占平海卫(在今福建莆田县东九十里)。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前往围剿。大猷先至,以敌我兵力相等,而己远距离行军,彼逸我劳,又不明敌情,决计列栅围之,以待继光兵至。四月,戚家军至,乃合兵攻之,继光先登,诸军继之,大获胜利。论功行赏,继光为首,代大猷为福建总兵。


福建倭寇既平,而流窜广东之倭寇又掠惠州,且与当地海盗吴平相呼应,互为掎角。广东惠、潮两州及福建延平(今南平市)、汀州(今长汀县)又暴发民众反抗斗争。大猷改屯广东。


大猷在民众中有崇高威信,及至,单骑至造反者营中,晓以大义,反者相继来归。吴平见此,被迫断绝与倭寇关系,表示归附。倭寇由是孤立,大猷挥军大破之,余敌逃往海上。


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四月,吴平复叛,造战舰数百,聚众数万,筑三城以守之,行劫滨海诸郡县。八月,入犯福建。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军,夹击吴平于南澳(属今广东省),大破之。平仅以身免,奔据凤凰山(在今饶平县西北)。继光留守南澳,大猷追敌,连战不利,夺职。时河源(属今广东省)寇李亚元等活动猖獗,总督吴桂芳留大猷,征兵十万讨之。大猷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余。复职,以为广西总兵官。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吴平余党又啸聚海上,扰澄海(属今广东省),继犯福建。时戚继光已北调,大猷与李锡(福建总兵官)、郭成(广东总兵官)破灭之。


倭寇侵略东南沿海,达二十年之久,北起江淮,南至广东,尽遭浩劫。致富庶江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明朝经济遭受破产性打击。至此,始告讨平。大猷以功进右都督。继迁福建总兵官。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七月,死。时年七十八。谥曰武襄。


大猷少有大志,以古贤豪自勉,一生清廉。精通《易经》,将《易经》中奇正、虚实之法,运用于战争。用兵,先计而后战,不贪近功。严格治军,待下有恩,所部军纪严明,不犯百姓,有“俞家军”之称。尽忠报国,不避艰险,曾只身入敌巢,屡建大功,威震南国,是抗倭寇名将。然一生坎坷,常被无故加罪,屡仆屡起,从无怨言,其志益坚。福建巡抚谭纶曾与书大猷曰:“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戚继光);精悍驰骋,公不如刘(总兵官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死后,其好友黄吾野曾作诗以悼之,其中有云:“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


其著作有:《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正气堂集》、《剑经》等。

俞大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畏惧与颤栗

畏惧与颤栗

是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日兰·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品之一。1843年出版。克尔凯郭尔认为,对于人个人来说,自我疏远主要是一个发生在个人自己的自我之中的过程,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关系,以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为基础。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或是作为分析自我疏远的精神病理学家,把异化状态(自我疏远)描绘为焦虑(恐惧)而宣告焦虑时代的到来。焦虑(恐惧)这个词的丹麦原文是Angest,在德语和现代丹麦语中,这个词是Angst。英文把这个词译成dread,即恐惧、害怕和不安。这个词译成焦虑要确切些。焦虑是对某些即将来临的灾难或痛苦的神秘恐惧,是对某些并没有出现,而是未来会出现的东西的神秘的恐惧,是对某些并不在我们心中的东西的神秘恐惧,是对一种异己的力量的神秘恐惧。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恐惧,它是一种“带有同情感的厌恶和带有厌恶感的同情”,也是一种“对一种甜蜜的恐惧的渴望”。克尔凯郭尔比较了恐惧和失去自由的眩晕。他认为,恐惧就是一种以死亡威胁我们的异化力量使我们的存在为一种恐惧状态所统治。他说,如果我们要问,构成恐惧的对象是什么,那么答案是:它是虚无。恐惧和虚无是不可分的。因此,恐惧是关于虚无的经验的必然结果。任何没有领悟到恐惧的人,无疑终将不能成为信仰义士;进而每一个感悟到恐惧的人都不会否认,他没有勇气去理解恐惧。

古文龙虎经

古文龙虎经

《古文龙虎经》或名《古文龙虎上经》、《金丹金碧潜通诀》、《金碧龙虎经》,简称《龙虎经》、《龙虎上经》,作者不详,托名黄帝著,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龙虎经》历来被认为是早于《参同契》的丹书,惟据今人王明考证,此书实为唐代羊参微《金丹金碧潜通诀》的异名。宋代朱熹认为此系后人伪作,非古书。《龙虎经》或分三十三章,或分二十六章,文字晦涩,语句僻拗,内容基本与《参同契》相似。仍以乾坤象鼎器,坎离象药物,其余六十卦象火候,将道教丹诀编排于易象之中,后附《攒簇周天火候图》、《金火相交生药图》。但其在演绎《参同契》,运用汉易时皆有差错。另有宋王道《龙虎经注疏》三卷及无名氏《龙虎上经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注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注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略称地藏本愿经。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计分十三品: (一)仞利天宫神通品,(二)分身集会品,(三)观众生业缘品,(四)阎浮众生业感品,(五)地狱名号品,(六)如来赞叹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阎罗王众赞叹品,(九)称佛名号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

九华山志

九华山志

佛教史志。印光重修。八卷。是在历代九华山志的基础上重修而成。系统记述了九华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风土人情及佛教事迹等。在佛教事迹中,特别详述九华山之为地藏菩萨道场的由来。全书载有名僧传记七十八篇,始自唐代胜瑜,终于民国定朗。其中有唐代僧传十二人、五代一人、宋代七人、明代二十一人、清代三十四人、民国三人。卷五还收录了历代帝王僧俗所撰的有关九华山佛教的敕令、碑铭等,共五十一篇,又收录题咏九华山的诗、词等约二百首。卷六记载了九华山的道教史迹。九华山有志,始于唐僧应物撰《九华山记》,后宋刘放撰《九华山拾遗》、元杨少愚撰《九华山外史》等,但不系统。明嘉靖五年(1526),铜陵王一槐撰《九华山志》后,历经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光绪七次重修重刊,但传世者很少。光绪二十六年(1900),周赟撰《九华山志》,遗漏错讹较多,印光重修《九华山志》补正光绪刊本之不足,并增添了清末、民初的内容。本书约成书于1936—1937年间,与《普陀洛迦新志》、《峨眉山志》、《清凉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后有上海国光印书局铅排本。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异译本,五卷,宋法护译,如经名所述,是阐释诸佛境界的经典,属于大乘五大部之宝积部,被重要论书《究竟一乘宝性论》所引述,其梵文原本尚存,公元六世纪初,由印度译经师 昙摩流支 译成中文;于同一时期,扶南(今柬埔寨)法师僧伽婆罗再将此经译为汉文,名为《度一切佛境界智严经》,但此译字数不足,属于简单译本; 五百年后,印度三藏法护及汉地高僧惟浄等共同再度译为中文,名为《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

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前后皆有偈,持者亦得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