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

许浑
  • 姓名:许浑
  • 别名:字用晦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丹阳
  • 出生日期:约791
  • 逝世日期:约858
  • 民族族群: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所居近丁卯桥,后又自名其集为《丁卯集》,故人称许丁卯。宰相许圉师之后。少家贫,苦学劳心,清羸多病。曾北游边塞,南寓湖湘。大和六年登进士第,后授当涂令,移摄太平县令,以病免归。后授监察御史。大中三年,以疾不任朝谒,辞官东归。复起为润州司马,后官虞部员外郎、分司东都。拜睦、郢(一云郢、睦)二州刺史,卒。浑与当时著名诗人杜牧、李频、李远等人友善,有诗唱和。其诗工于七律,内容以登临怀古见长。《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名篇,俯仰古今,感慨苍凉,为人所传诵。其宦游送别之作,亦时有佳句。其七律对偶工切,音节时用拗救法,圆熟稳妥,后人奉为圭臬。韦庄称其诗云:“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空作碧云词。”(《题许浑诗卷》)《宣和书谱》亦评云:“浑作诗似杜牧,俊逸不及而美丽过之。”清人田雯云:“诗律之熟,无如浑者。”(《古欢堂集·杂著》)其诗多用“水”字,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桐江诗话》)。亦擅书法,人称其“正书字虽非专门,而洒落可爱,想见其风度”(《宣和书谱》)。其诗有《丁卯集》三卷,五百篇,乃其大中四年所自编。《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均著录《丁卯集》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又称蜀本又有拾遗二卷。《续古逸丛书》影印《许用晦文集》二卷、拾遗二卷。今另存有《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一一卷,见卷五二八至卷五三八,《全唐诗补遗》三又补录一首,《全唐诗逸》卷上亦录断句二联。《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二补诗二首,《续补遗》卷七又补二首,《续拾》卷二九亦录二句。文一篇,见《全唐文》卷七六○。生平事迹见胡宗愈《唐许用晦先生传》、《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五六、《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七。今人谭优学有《许浑行年考》。

许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经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鲜有像样的哲学史专著,即使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家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的这本书开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在它以后,卷轶繁多的哲学史才开始陆续出现。我们读这本书,是因为梯里开创了一门学科——以前的哲学史类书籍,充其量只是“历史上的哲学”,只是罗列了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以及他们提出过的观点,至于他们的内在联系,着墨不多。梯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系统而有机地加以诠释、解析。因此可以说,梯利的著作是这样一部著作:他以哲学史家的远见卓识,生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我们阅读历史、研习东西方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读之书。

浪漫主义宣言

浪漫主义宣言

《浪漫主义宣言》是安兰德唯一一部对创作、阅读、艺术、人生与娱乐等诸多精神产物进行彻底批评和完整评论的作品集。被称作充满尖锐批评和辛辣讽刺的安兰德版艺术与人生,它不仅仅是解读《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等作品的重要参考,也是阅读艺术、阅读时代大潮流的优秀指导。书中安兰德认为她的时代没有艺术,浪漫主义早已销声匿迹,顶级的、纯粹的、始终如一的艺术家少之又少。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受到她讽刺和批评的艺术家大多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小说奖,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但安兰德依然担心他们所引领的艺术航向。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元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所载科仪属雷法仪轨,用于祈福禳灾。道士依法设坛建斋,奏告三清天尊、太极高真、北斗九星君、诸天地神圣以及火府诸师君将帅等神。祈求诸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族长幼安康,七世祖先亡灵俱得超度。其行仪节次有步虚、焚符、奏告文词、召降、降师、降圣、燃灯、上章等。

中论释

中论释

中论又称中观根本慧论,集佛陀二转般若法之精华于一体。该论阐述了缘起性空的深义,揭示了生死解脱的根本,为三乘共遵之法门。本书是17世纪的麦彭仁波切为《中论》所造之注释。麦彭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大成就者,一千多年前莲花生大士授记他为“弘扬大圆满的太阳”,雪域藏地诸教派共称他是文殊菩萨化身。若能潜心研读本书,会对通达般若空性有极大帮助,尤其对进一步理解《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经典,以及禅宗祖师的公案,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咸归净土。因本书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已出版发行)整理。我们期望黄老弟子如同黄老一样,发大誓愿,完成黄老未竟事业。

因明正理门论本

因明正理门论本

梵名Nya^ya -dva^ra-tarka-s/a^stra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玄奘译。又称正理门论本。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系诠释因明论理之规则,一一论述能立、似能立、现量、似现量、比量、能破、似能破、负处等义旨。本书系陈那为破外道迷执,彰显佛法正理,而依弥勒所著‘瑜伽师地论’,及世亲之古因明等说,设立真实无过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诠解诸法本真之体义,系汉译现存新因明最古之著作。本书系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二月,于大慈恩寺由玄奘译出,弟子知仁笔受。本书之同本异译,有‘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唐景云二年(711 )由义净译出,该译本在第一颂之后,比本书多出三百三十余字释文,其余部分则几乎与本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