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
  • 姓名:曼斯菲尔德
  • 全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 性别:
  • 国籍:新西兰
  • 出生地:惠灵顿
  • 出生日期:1888.10.14
  • 逝世日期:1923.01.09
  • 民族族群: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0.14~1923.01.09),短篇小说家,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生于惠灵顿,卒于法国枫丹白露。父亲曾任新西兰银行行长。她从惠灵顿女子中学和斯慧逊中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女王学院学习。后来回国学过一段时间音乐,20岁那年说服父亲,只身前往伦敦从事文学创作。


她在伦敦前两年的文学生涯并不顺利,短暂旅居德国巴伐利亚期间,与欧洲作家和记者相识,坚定了自己文学创作的信念。她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1911)就是这段时期的试笔。这部小说集批评当地对婢仆的非人待遇,揭示妇女所受的屈辱和压抑,嘲笑没落贵族和民族偏见,引起批评界一致好评K.曼斯菲尔德故居K.曼斯菲尔德故居。1916年,她感染肺炎,在与病魔长期抗争的过程中,出版了两部奠定文学地位的小说集《幸福》(1920)和《园会》(1922)。《园会》出版于作者逝世前3个月,其中包括一批以新西兰为故事背景的优秀作品。她去世后还出版了《鸽巢》(1923)、《蒙达那的故事》(1923)、《诗》(1923)和《幼稚》(1924)等4部短篇小说集。


阶级对立是作者表现的主题之一。短篇小说《玩具房子》描写洗衣妇的两个女儿在学校极受歧视,偶然被富家女孩邀去家中看玩具房子,却遭其家人斥逐。《园会》中,谢太太穷苦的近邻不幸身亡,家人正在伤心,她却在园中奏乐宴客,深刻反映了有人富裕、有人贫困、有人欢乐、有人哭泣的阶级差异,深入探讨了阶级与阶级、现实与梦想、人生与死亡的复杂问题。


婚姻悲剧是作者讨论的另一主题。《幸福》中的主妇发现丈夫同她的女友私下约会,幸福感完全破灭。《杂货店女人》中的女主人公本来在繁华的港埠工作,丈夫却把她迁到荒村野店,并毁了她的健康和青春,出于报复,她枪杀了自己的丈夫。《白丽尔小姐》《金丝雀》等表现了单身妇女晚景的凄凉。《已故上校的两个女儿》则描写两个女人已届中年,尚未许嫁,在父亲死后也不敢对自己的前途自作主张,全篇幽默的语调中深含悲哀。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大多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但也有少数作品表现了生的欣悦。如《幼稚可也很自然》表现少年初恋时的天真。《前奏》和《在海湾》以优美的散文笔调描述惠灵顿郊野的风物和家庭的情趣。作者困于多病和环境的限制,生活面不广,笔墨时或流于纤细。她有正义感,在摒弃议论的客观叙述中常能引人同情弱小,憎恶强横,感受到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所造成的种种创伤和不幸。


她在艺术上深受A.P.契诃夫的启发,不设奇局,不求曲折的情节,注重从看似平凡的小处发掘人物情绪的变化。作品色彩鲜明,文笔简洁而流畅,发展了一种具有诗歌特色的独特散文风格。


曼斯菲尔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

美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描写南部庄园主康普生家庭的没落。作品共分4个部分,由4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同述凯蒂的故事。一是“班吉的部分”,他33岁,却只有3岁的智力,作者通过白痴班吉的混乱思维,透露出他的不快和失去凯蒂的痛苦,反映出痴人眼中的周围世界;二是“昆丁的部分”,他是家中老大,对妹妹凯蒂的爱很不正常,凯蒂的放荡及婚姻对他打击很大,使个这敏感而忧郁、意志薄弱的贵族家庭的没落子弟终因承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自杀;三是“杰生的部分”,这是个冷酷自私的实利主义者,他对凯蒂的私生女的残暴以及借此对妹妹的疯狂掠夺充分暴露了他已彻底抛弃了贵族家庭的传统价值标准,成了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四是“迪尔西的部分”,作者通过她的口补叙了别人没有交待清楚的情节。作者通过个家庭的年轻一代或为白痴,或为懦夫,或是偏执狂,或是走向堕落的故事,描写了美国南方庄园制度的解体,也透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刻意求新,特别是在运用“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方面所做的尝试,使“意识流”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异域图志

异域图志

《异域图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后有明广信府知府金铣序,谓宋亦有应天府,疑是宋书。然书中载明初封元梁王子於耽罗,则为明人所作无疑。其书摭拾诸史及诸小说而成,颇多疏舛。如占城役属於安南,乃云安南为“占城役属”,殊不足据。其他叙述,亦太寥寥。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收藏整理了傅斯年先生关于“战国子家”和《史记》的珍贵讲义资料,前者概括了诸子百家的源流和特点,后者则开创了现代《史记》研究的先河,两部分内容都是傅斯年巅峰时期的精华之作,至今仍为学界所推重。

香莲品藻

香莲品藻

宋张功父著《梅品》一帙,疏梅花之宜称,憎疾,荣宠,屈辱凡五十八事。闲思莲足纤妍,花堪解语,更无凡卉得与追踪。至有历百折而不回,贯四时而不改,则唯寒梅、翠竹、苍松差堪接武。乃或遇人不淑,有女仳离,空谷幽兰,不知凡几,在女子以缠足为容,譬之君子修身俟命,岂有怨尤?然读“采封采菲,无遗下体”之诗,能无三叹?因仿其意,纂香莲宜称、憎疾、荣宠、屈辱,亦得五十八条。别疏香闺韵事,及步莲三昧所未及者,凡二十余类,总汇一卷,签曰《品藻》,愿因风寄语金屋主人,倘阿娇步步生莲,幸加意护持,万勿敝屣视之,庶几享香莲清福于无既也。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

卷1、2题沈庭瑞述。沈,五代至北宋初人。卷3题“道士章元枢编《华盖山事实》”。章,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时人或稍迟。卷5、6有南宋时事。南宋刘祥、王克明集黄弥坚等二本所长列为14卷。明初江碧澄较其残缺,重刊。述三君传、灵异及华盖山峰岩宫观人物传说。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译注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译注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的略称。东汉安世高译。经载,释迦牟尼佛在给孤独长者园为众比丘说法,认为父母对于子女“乳哺长养,随时将育”,恩重难报。子女除平日应诚心奉养双亲外,每年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以超荐父母,使永得解脱。还应该劝导父母归依佛,守持戒律,听闻佛法,以消除贪、瞋、痴等一切不善法,获得“正觉”。由于此经宣扬的孝道思想与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规范相契合,所以流传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