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杰

朱世杰
  • 姓名:朱世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燕山(今北京附近)人
  • 出生日期:1249年
  • 逝世日期:1314年
  • 民族族群: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元代数学家。燕山(今北京附近)人。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民间职业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曾“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在扬州讲学时,“踵门而学者云集”。他的《算学启蒙》(1299)是当时较为完备的数学教科书,从基本的记数方法、整数及分数运算、面积与体积计算,到当时先进的天元术,均包含于其中。书中的 “九归除法”与珠算中的九归口诀已经一致。他的《四元玉鉴》(1303)系统地论述了四元术、垛积术与招差术, 代表了中国传统代数学的最高成就。


四元术是宋元时期天元术的重要发展, 是可以处理多至4个未知数的多元高次方程组的一般方法, 包括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建立,表示和消元方法。消元法是四元术的精华与核心。在西方,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消元理论直到1779年才由法国数学家贝祖(Bezout, E’.)正式发表。


垛积术即高阶等差级数术和, 创始于沈括的隙积术。朱世杰深入研究了三角垛与四角垛两个基本的垛积系统, 其结果可概括为两个基本公式。


书中还研究了由三角垛与四角垛衍生出来的其他垛积系统。这些研究揭示了贾宪三角形(二项式系数表)的许多内在性质,朱世杰的工作,使垛积术成为中国古代数学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


招差术即内插法。隋刘焯、唐一行、元王恂先后研究过二、三次内插法,朱世杰全面总结了以往的工作,把垛积与招差视为 一对互逆的运算, 利用三角垛的结果建立了四次内插公式。从他的全部工作可以看出,他已经掌握了任意高次的内插公式, 即牛顿前向插值公式。


《四元玉鉴》是中国传统代数学的登峰造极之作。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Sarton,G.)对朱世杰的四元术评价说:“他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或许是中国数学最伟大的成就”,同时认为,《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 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

朱世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绍熙州县释奠仪图

绍熙州县释奠仪图

礼书名。南宋朱熹撰。1卷。书成于绍熙五年(1194)。《政和五礼新仪》中本有《州县释奠文宣王仪》1卷,此书的印本也曾颁降各州。但南渡后印本亡失,遂使州县释奠无所依据。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奏请颁降《五礼新仪》中之《州县释奠仪》。及颁下,发现其中多有抵牾,如依靖康诏书王安石当降在从祀之位,而所颁之本却仍以其配享。如此之类,难于施行,因奏请修改,未果。绍熙五年,始得朝廷定议行下,但吏文重复繁冗,几不可读。朱熹乃为钩校删剔,勒成定式。此书首列有关指挥数通,示人以所有修改系断自朝廷,非逞私意。次列释奠仪,仪注虽以《政和五礼新仪》所载者为准,但其抵牾处均加以修改。最后是释奠所用礼器图,图凡19,附释文,具言其体制,一以政和中议礼局所造礼器为法式。后世释奠文宣王,虽仪注少有损益,而所据率本此书。此书原本之从祀当有王安石,而今本无之;当无程颢、朱熹等人,而今本有之。这表明后人随时损益,今书已非原本。

笔法记

笔法记

山水画论。一作《山水受笔法》、《水山录》。 五代荆浩。 一卷。 约920年。 有《画苑》本、《书画谱》本、《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收入。著者假托在太行山洪谷石鼓岩间遇一老人的答问,谈论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实为著者对东晋至隋唐五代的山水画创作经验进行总结。通篇借与石鼓老叟对话,来阐明画理,立论精辟, 分析透彻。 提出画有“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以此作为山水画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提出“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 气质俱盛”的见解;从品评标准和表现要求方面提出“神”、“妙”、“奇”、“巧”的“四品”; 用笔方面的“筋、 肉、 骨、气”的“四势”;指出画分“有形”和“无形”的“二病”。 认为“山水之象, 气势相生”,“写云林山水,须明物像之原”,“随类赋彩, 自古有能”而“水晕墨章”兴于唐代。通过“古松赞”说松树“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乃有“君子之风”。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为中国山水画论较完整的理论著作。

捉季布传文

捉季布传文

全称《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又或称《季布骂阵词文》。唐代变文。佚名撰。一卷。传文开端曰:“大汉三年楚将季布骂阵,汉王羞耻,群臣拨收军词文”。此下全文皆为韵文,基本为七言句,隔句叶韵,原有十个写本,此据王重民校录本。开端部分写楚汉交兵,季布骂阵之词,因辱及刘邦出身及祖宗,刘邦惭愧蒙羞,退阵收兵,心恨季布,发誓得天下后,凡楚将来投,皆可赏用,唯季布与钟离未必得而诛之。第二部分写刘邦坐天下后,悬文捕捉季布,季布隐身逃难,投奔齐州故人周氏之家。朝廷派朱解到齐州巡查,季布授计周氏,将季布剪发刺面带枷,伪装其仆,卖与朱解。第三部分写季布随朱解回京,因习武被朱解识破,季布道出真实身份,并授计朱解宴请箫何、夏侯婴。席中,季布出面见萧何、夏侯婴,授计请二人奏请刘邦废止捕捉季布的榜文,并赦其骂阵之罪,封其为齐州太守。全文着重描写了季布避难时的危急狼狈处境,刻画了季布忍辱负重,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全文似一首叙事长诗。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

亦称《金刚经新眼疏经偈合释》。佛典注疏。清乾隆三十年(1765)通理述。二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经、北魏菩提留支译偈的《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采用菩提留支译本,“但不同诸家,随意取捨,前后参差。务使经偈相对,势如合璧,意旨互通”。书前附《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及作者自撰的《大意》、《悬示》二文。《大意》开为四分:略明降住生信分、推广降住开解分、究竟降住起修分、决定降住成证分。《悬示》开为六门:翻译前后、宣说时处、教乘摄属、因缘所为、受持感通、释题解文。本书撰成后即刻印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规、婺州清规、校定清规。宋代僧后湖惟勉编,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书,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本书系将百丈古清规以降之禅门诸种清规,参校其异同,去芜存菁而重编者。卷上包括‘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告香、普说、立班之图’等三十九项;卷下有‘上堂、普说、小参’、‘告香、入室、请益’等二十项,其第二十项为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入众日用清规)。

华严金师子章

华严金师子章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又作金师子章、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系藉金狮子之譬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因此譬喻而使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义了然而明。全文大别为十门,即:(一)明缘起,谓金无自性,但随匠人之巧工为缘,便有狮子形相展现。此即形相依缘而显现之意。(二)辨色空,谓‘空’无相状,狮子体性虽空,然不碍其狮子形相之显现。(三)约三性,以师子情有、师子似有、金性不变,分别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唯识三性:(1)师子情有,谓狮子之存在乃出于吾人之主观构想。(2)师子似有,谓狮子之存在系依外缘而虚假展现。(3)金性不变,谓巧匠虽以黄金打造成固定形状样态之狮子,然其金之性质永不变易。(四)显无相,谓就体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则无狮子乃至狮子之相状可言。(五)说无生,谓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无生。(六)论五教,就狮子之缘起,一一阐论华严五教(愚法声闻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之旨。(七)勒十玄,‘勒’,统率之意。藉狮子之各种本质、相状,分别比喻华严宗用以描述法界缘起‘十玄门’之一一法门。(八)括六相,以狮子之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阐论‘六相圆融’之理。(九)成菩提,谓经由上述法门而彻见狮子之时,即彻见一切有为法本来寂灭之理,并远离取舍,入萨婆若海(指一切智,意谓佛所具有之智深广如海)。更进而得一切种智而悟道。(十)入涅槃,谓若能彻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则不生烦恼,永离苦源,而证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