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净

宗净
  • 姓名:宗净
  • 俗姓: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兰溪(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宗净,明代禅僧,俗姓倪,字月江,号月清,兰溪(今属浙江)人。17岁从正觉院文译受业,诵《楞严经》有省。赴双林参正庵訚禅师。正庵一见奇之,命典维那。出主杭州径山,化世移俗,人莫不钦仰。著有《径山集》、《月清语录》、《石门语录》。(《兰溪县志》卷五)

宗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康斋文集

康斋文集

十二卷。明吴与弼(1391—1469)撰。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崇仁 (今属江西)人。永乐七年(1409)赴南京省亲,从学于杨溥。因获读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而立志学习理学,发愤读书。天顺元年(1457)以忠国公石亨荐,征至京师。授左春圬左谕德。辞不就职,归里后,以读书授徒终志。著有《康斋集》。其集初刻于江西抚州,因岁久早已不存。后有弘治七年 (1494)江浦吴泰刻本,正德十年 (1515)彭杰刻本,嘉靖五年 (1526)林维德刻本,此本乃崇祯五年(1632)江南提学副使陈维新所刻。凡十二卷。分为诗七卷,奏疏、书、杂著一卷,序一卷,记一卷,目录一卷,跋、赞、铭、启、墓志、墓表、祭文一卷。其诗自永乐八年 (1410)至正统六年 (1441),皆以年编次,内有《洪都稿》、《游金陵稿》、《适上饶稿》、《金台往复稿》、《西游稿》、《东游稿》、《适闽稿》、《东游饶川稿》等诸集。而所注某稿止此之后,又有附赘之诗,亦以编年续入。其人,颇好自我标榜,不仅替权臣的年谱作序,还屡称梦见孔子、朱子,或孔子来访,其妻亦称梦见孔子相访,因而颇受世人诋毁、讥讽。然吴与弼之学,实能兼采朱、陆之长,刻苦自立,及门弟子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其功未可以尽没。其诗文亦皆淳实近理,无后来洸漾恣肆之谈。有些小诗,如“风来夜帎寒,云宿晓窗雨。旅思共秋生,遥思故山侣”(《秋晚》)等,皆写很清新,富有情致。有明嘉靖、崇祯刻本存世。

自勉斋随笔

自勉斋随笔

《自勉斋随笔》是陈邦贤著的一本随笔丛书,1997年1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作者根据读书所得及平昔风闻随笔漫录而成,材料信实,言多切近。收《史公祠的对联》、《革命姻缘》、《梁任公的年谱》、《国防地理》、《汪继声的花卉》、《张四先生》、《上海的租界是怎样来的》等331篇。

文王金钱课

文王金钱课

自古之说,卜灵之为道,通于神明。所以断吉凶,决忧疑,辩阴阳于爻象,查变化之元机。此其义为至精,而其事为至大。圣经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问卜者,不诚不格,占卦者妄断不灵。此二语实定论也。每见世人遇事即卜,而诚之一字。昧焉罔觉,或饮酒茹晕,或淫邪不洁,迨至临时祝告,遂欲感格神明,不亦惑乎。或托亲朋,或委奴仆,至此问卦者。八卦能通天地理,万事总在诚者灵。

梅华问答编

梅华问答编

闵之门下薛心香,著有《梅华问答编》,畅言三教微旨,玄妙程度,不下乃师,且多精华而少糟粕,另有《金仙直指性命真源》一书。

民国野史

民国野史

从来天下愈乱,人才愈多,行出来的事迹也愈离奇。诸君不信,但看《三国志》同《战国策》这两部书便是先例。五花八门,处处引人入胜。盖中国自上古以来,帝王相传,唐虞以降,由传贤改为传子,由揖让变为征诛,都靠着武力取得天下。所以每逢易姓受命之际,除了一部正史之外,都有几种野史稗官,纪载些琐细事迹,推波助澜,这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这野史乃是私家著述,倒还可以言论自由;不比那正史,受了层层的束缚裁制,言不由衷,反不如野史有些价值。到了年湮代远之后,都把正史束署高阁,全赖几部小说家言,脍炙人口。然而这种小说说来说去,无非侈谈些君臣遭际,铺张些富贵功名,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纵然笔墨再好些也做穷了。

春秋集注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