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顿

- 姓名:赫斯顿
- 全名:佐拉·尼尔·赫斯顿
- 性别:女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亚拉巴马州诺塔萨尔加
- 出生日期:1891.1.7
- 逝世日期:1960.1.28
- 民族族群: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7-1960.1.28),生于亚拉巴马州诺塔萨尔加的一个黑人家庭,卒于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3岁时随家人迁至佛罗里达州伊顿维尔。这是美国第一个完全由黑人自治的城镇,赫斯顿的父亲曾任镇长。赫斯顿在此度过了愉快的童年。1904年母亲因病去世,1905年父亲再婚,与继母不和的赫斯顿被迫转到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的一家浸位于纽约的赫斯顿故居位于纽约的赫斯顿故居礼会寄宿学校,但不久因父母停止支付学费被学校驱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19年就读于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1920年获大专学位。1925年迁居纽约市,成为正值顶峰时期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作家之一。同年秋进入巴纳德学院学习人类学。1926年与一批自称“新派黑人”的年轻作家创办了名为《火!!》的文学杂志。1928年5月获得巴纳德学院的学士学位。1937年获古根海姆基金会资助赴海地和西印度群岛研究伏都教。1948年后逐渐淡出文坛。1960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1921年赫斯顿以短篇小说《约翰·雷丁走向大海》开始文学创作之路,共发表了50多部短篇小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沐浴在阳光里》(1924)、《汗水》(1925) 、《镀金硬币》(1933)等。她的文学成就主要是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约拿的葫芦藤》(1934)、《他们眼望上苍》(1937)、《摩西,山之人》(1939)和《苏旺尼的六翼天使》(1958)。1942年出版自传《道路上的尘迹》。她还撰写了戏剧作品,主要剧本包括赫斯顿参加纽约书展赫斯顿参加纽约书展《第一个》(1927)、与L.休斯合作的《骡骨》(1931)、与D.韦林合作的《波克县:锯木厂营地黑人生活的喜剧》(1944)。此外,赫斯顿还编导了《喧腾》(1931)和《伟大的日子》(1932)等音乐剧。1999年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汇编出版了赫斯顿的《散文全集》。
赫斯顿从小生活在美国南方的黑人社区,后又积极投身于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所从事的人类学研究及民俗野外工作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宽阔的领域,她对黑人语言、社群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亲身体验和深入研究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成就了她独特的艺术手法,在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约拿的葫芦藤》依据赫斯顿父母的经历而写,借用圣经典故,描写了主人公皮尔逊与他自身和社会的冲突。《他们眼望上苍》借女主人公珍妮之口回顾了自己的三次婚姻生活,展示了黑人女性逐步觉醒的独立意识。《摩西,山之人》将基督教传统与非洲、美国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民间故事及黑人民俗文化因素结合起来,把圣经中希伯来人遭受的奴役与美国黑人遭受的奴役联系在一起。《苏旺尼的六翼天使》藉由美国南方穷困白人梅泽夫发现自我、寻求爱情的心路历程,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赫斯顿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已成为美国女性文学和黑人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斯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六标准
诗集。南宋李刘(约1225年前后在世)撰。四十卷。刘字云甫,号梅亭,崇仁(今属江西)人。嘉定进士,曾游湖南、蜀中,仕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宝章阁待制。有《诗文类稿》、《续稿》、《梅亭四六》等,皆佚。此集系刘初年及在湖南蜀中所作。门人罗逢吉编成,题名“标准”,系弟子尊师之词。凡七十一目,一千○九十六首。内容涉及论时政、仕宦迁除、吉凶庆吊诸多方面。作者以流丽稳妥为宗,隶事亲切,措词明畅,别具一格。今本有明孙云翼之注,颇为芜杂,然亦有足备考证者。有《四库全书》本,又《四部丛刊续编》本,题为《梅亭先生四六标准》。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唐《艺文类聚》卷4引本经文,敦煌遗经斯3061《太上洞玄 灵宝中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与本经部分相当。玄嶷《甄正论》卷 中曰道士刘无待造《大献经》。吉冈义丰《道教と佛教第三》推测 本经或出自萧梁,唐道士刘无待进行了加工。《敦煌と中国道教》 中石井昌子称其为六朝古灵宝经。秋月观暎《三元思想的形成》认 为本经撰于隋末唐初。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述罪人地狱受苦之 由,劝人依三元大献法,拔度亡灵。有释文,发挥经义。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简名《救风尘》。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妓女宋引章急于跳出火坑,不顾赵盼儿的劝阻,拒绝了洛阳秀才安秀实而嫁给了纨袴子弟周舍,婚后受到种种虐待,遂向赵盼儿求救,赵盼儿深知周舍喜新厌旧,酷爱女色,遂设计引诱周舍写下休书,救出了宋引章,并使宋引章和安秀实得以结合。剧中深刻地揭露了娼妓制度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赵盼儿的正直品德和反抗精神,对被摧残遭蹂躏的下层妇女深致同情。剧中生动地刻画了赵盼儿聪明机警,富有义气,老于世故的性格,作者始终抓住赵盼儿和周舍的矛盾斗争来展开情节,环环紧扣,笔酣墨饱。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
这本《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乃是在一九七○年时,宣化上人对一班美国青年弟子讲述的。这些弟子,虽然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可是对中文和佛学的了解却一窍不通。所以,上人用最简单的字句来表达最难解难明的百法。其中反覆解说,更加入训勉之词,上人用心良苦,为度初机,斯可见矣。 此书是由讲述现场记录的录音带重新笔记下来,所以尽量保持口语,使我们看书如身在讲堂,俨然灵山会上。 文中数度用鸽子作因果与报应的譬喻,乃是因为当时的讲堂就在美国加州三藩市中国城,屋檐上住的是鸽子。上人以现实境界来引喻,多方诱导,难怪美国青年从此种下深因。美国佛教由此兴起,是厚望焉。 为使有缘看到此论的人,不要单执着于百法的名相,而是要明白“一切法无我”去彻底修行,所以更将这百法列为简表,使曾看过此书的人,只要翻阅此表,在数分钟内就清晰地记忆每种不同的法,而对每种法脚踏实地去实践修行。例如我们能明白“心法”,明白了眼根的机能使我们看到色尘的鸽子,眼识使我们能分辨这东西的形状,再加上末那根本意识从第八识储藏的资料显示,告诉我们这件东西就是一只鸽子。这一切法都是虚假的,要是我们能认识清楚,离一切法,绝一切相,久而久之,自能断惑证真。 又如所有的烦恼、随烦恼、不定法等,我们若认识这每一种法,加以调治,所谓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由小悟而大悟,直至成就无上菩提。愿与读此论者共勉之!
心经白话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心经》言简意赅,能背诵的人不少,能了义的人却难得。 读诵《心经》,唯求明心见性,此亦儒家格物、致知、正心、修身之意。能明心,能正心,不在言,而在于行。 知亦难,行亦难,全不知不能行,不深行无真知。欲了《心经》真实义,唯其在行乎! 欲得明心见性,先要修心养性。佛是大圣人。大圣人教人们通过修养达到明心见性,大圣人的教化,便是佛教。 如果你好好修学《心经》,你会惊奇地发现,人们长夜求索的光明,就在自己心中。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开元寺志
明代释元贤著。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至明万历中陈止作《开元寺志》,后至到崇祯八年(1635),福州鼓山释元贤开法开元寺,后又作《温陵开元寺志》。至民国十六年(1927),释圆英、释转道、释转物主持重修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工程告竣,于是重刻《开元寺志》。《寺志》记载开元寺的创建与历史,为重要的历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