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游

胡天游
  • 姓名:胡天游
  • 别名:原名骙,字稚威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阴(今绍兴)张家溇人
  • 出生日期:1696
  • 逝世日期:1758
  • 民族族群:

胡天游(1696—1758),清诗文家。初姓方,名游,后改姓胡,原名骙,字稚威,复取方外天游之意,叫方天游,号云持,山阴(今绍兴)张家溇人。少有异才,五六岁时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选,即能顺口成诵。及长,博览群书,学问高深。其貌不扬,双目斗鸡,面黑缀豆,个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气雄万夫,为文挥斥百家,别具炉锤,性耿直孤傲,不求人知,众亦少知其人。才计高人,自比管仲、乐毅。家贫,在会稽王府庄为童子师三十余年。清雍正时中两举副榜贡生。乾隆元年(1736),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博学鸿词,以服丧未与试。在京师时,四方文士云集,每稠人广坐之中,援笔数千言,落纸如飞,纵横奥博,人皆叹服。参试后拜谒任兰枝官邸,首相鄂尔泰见其貌不扬,拟题诘问天游,天游对答汩汩如倾海,言语惊人,鄂大惊,扬言试时定天游以荣馆阁。然天游特科不第,兴发作《秋霖赋》。三年中乙榜进士。八年,高宗至兴京谒祖陵,礼成,天游撰《恭进对驾谒陵礼成颂》妙文,士人传颂。清《一统志》修讫,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拟属检讨齐吕南撰奏表,齐推天游为之,表成,大学士惊叹不已。十年三月二日,仿兰亭修禊故事,集海内知己名士马荣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生平操行端方,无攀龙凤之媚,爱文如宝,才气横溢,自视甚高,挑剔他人,皆重其才而忌其口,虽素负重名,终不得荐举。文工骈体,所作多写故乡之名人古迹,如《文种庙铭》、《灵济庙碑》、《安颐先生碑》、《柯西石宕记》、《逊国名臣赞序》等,论者为天下奇作,人皆赞仿。诗雄健有气。会稽陶元藻曰:“稚威胸有卷轴而笔足以达之。”仕途不济,二十三年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病死蒲州。著作有《春秋夏正》、《蒲州府志》、《石笥山房文集》、《文补遗》、《诗集》、《诗余》、《诗补遗》、《续补遗》、《云持居士集》。

胡天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书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明伦,彰明人伦。人伦在此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此部收录了有关于彰明人伦的各类辞赋文章。

文原

文原

明代文章理论著作。宋濂著。《文原》分上下篇。上篇推究文章的来源,论文的本体。“吾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宣之。本建则其末治,体著则其用章。”下篇探求写作的方法,指出“为文必在养气”。剖析文章的利病,以“四瑕八冥九蠹”为文患。四瑕:雅郑不分之谓“荒”,本末不比之谓“断”,盘骸不束之谓“缓”,旨趣不超之谓“凡”。八冥:訏者将以疾夫诚,椭者将以蚀夫圜,庸者将以混夫奇,瘠者将以胜夫腴,粗者将以乱夫精,碎者将以害夫完,陋者将以革夫博,眯者将以损夫明。九蠹:滑其真,散其神,揉其氛,徇其私,灭其知,丽其蔽,违其天,昧其几,爽其贞。宋濂论文,试图探本穷源,合文理,事功,文章三者而为 一。他说:“故凡有关民用及一切弥纶范围之具,悉囿乎文,非文之外别有其他也。然而事为既著,无以纪载之,则不能以行远,始托诸辞翰,以昭其文。”文的作用在于表现物理,发明事功。宋濂认为,“气与天地同”。“养气”即是培养客观实在所固有的气势。“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当与天地同功”,因而能够写出经天纬地之文。

香祖笔记

香祖笔记

清王士祯撰。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有康熙四十四年序刊本、渔洋山人著述丛书本、光绪间申报馆丛书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十二卷。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三年所作读书札记,内容以记叙传闻轶事,阐述名物源流,评议诗词,考订文字为主,纠正了前代笔记某些错误。也有一些条目反映了社会现实。如记京师卖水者,同人辈为其醵金娶妇事,见出清军抢掠贩卖人口所造成的悲惨后果。主要记载清初的典章制度、官吏升贬、京师名胜以及历代诗人的作品得失。随笔札录,是清初著名笔记之一。

宝刀飞

宝刀飞

《宝刀飞》是王度庐所著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1948年11月由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版 。讲述少年英雄裘文焕为寻找宝刀而化装进京,为了一位被人欺侮的穷女子,多次与江湖强人斗杀,终不能取胜。 而藏有宝刀的原皇家侍卫王得宝老人,因奉命用此刀杀死过贵妃,悔恨不已,后将宝刀赠于裘文焕,裘文焕终于用此刀铲除了恶人的故事。

春秋传说例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榖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 《左传》 以事说经,亦有所谓 “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 “弗者,诡辞也; 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

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

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一卷,唐赵迁撰,内题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日本佚名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