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

狄更斯
  • 姓名:狄更斯
  • 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12年2月7日
  • 逝世日期:1870年6月9日
  • 民族族群:

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1870年6月9日),英国小说家。出生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幼年时全家被关进负债人监狱,很早便开始承担繁重的家务,干各种零工,在鞋油作坊学徒,洗瓶子、贴标签,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小职员,后来进入报界,当纪录员和新闻记者,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幼年的经历、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接触,给他的文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狄更斯的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0年代和40年代初为早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匹克威克外传》(1837)。这部作品没有联贯的结构和情节,只是叙述匹克威克与三个朋友坐了四轮大马车从伦敦到外地去旅行的见闻,用诙谐风趣的笔触揭露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奥列佛·推斯特》(1838)是另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孤儿奥列佛无法忍受济贫院的生活,逃出后落入窃贼集团,被迫偷窃,最后为一好心的有产者搭救的经历,展示伦敦贫民窟的苦难,抨击“新济贫法”的伪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揭露私立学校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老古玩店》(1841)通过一家小古玩店店主和孙女两人的不幸遭遇,写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者败落的悲剧命运。


40年代为中期。这一时期作者应邀访美并长期侨居欧洲,主要作品是《马丁·朱述尔维特》(1844)和《董贝父子》(1846~1848)。前者揭露资产阶级的欺诈、贪婪和伪善以及唯利是图的本质;后者同样写一切从金钱和利润出发的商业资本家的卑鄙和冷酷。这一时期写的《圣诞欢歌》(1843)和《炉边蟋蟀》(1845)等则表现出作者调和社会矛盾的幻想和感伤失望的情绪。


50、60年代为后期。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期。他写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德》(1850)是一部以作者本人的经历为基本线索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寄宿学校虐待儿童的制度、童工的悲惨处境、负债人监狱的黑暗、社会上骗子的横行等。《荒凉山庄》(1853)通过积案如山的法律系统内部的描写,抨击英国的司法制度和议会政治;《艰难时世》(1854)以漫画的手法描绘尖锐的劳资对立;《小杜丽》(1857)以伦敦的负债人监狱马西夏狱为背景,描写法律和政府机构的腐朽、塑造了小杜丽朴实、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理想形象;《双城记》(1859)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医生因揭发贵族罪行被监禁18年的经历和一个农家小孩被贵族马车轧死的情节,反映封建贵族对人民的压迫,预示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远大前程》(1861)通过孤儿匹普的遭遇,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揭示上层人际关系的冷酷,歌颂下层人民之间的真诚和友爱。《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把英国社会比作一座巨大的垃圾山,揭示其藏污纳垢,必将腐烂的实质。


狄更斯后期的作品在题材、主题的深广、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的社会批判意识更加强烈、暴露资本主义黑暗与腐朽的笔锋更趋犀利,这就使他不仅成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而且成为西方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约1934年出版。1958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是郑振铎所写的一本讲解古希腊神话中神祗与英雄的书。该书是中国读者了解错综复杂的古希腊神话的最佳读本。翻开本书,跟随大师走进诸神与英雄的时代。除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外,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已全部网罗在此。作者经过精心整理,把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英雄们分为底萨莱系、阿耳戈斯系、阿瑞斯系、底比斯系、赫克里斯系、雅典系、珀罗普斯系等七大体系,为中国读者了解关系复杂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开出了一辆直通车。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上最系统、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神话,它丰富、美丽,影响深远,是一扇直接通向西方文明源头的后窗。

耕学斋诗集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百正集

百正集

诗别集。南宋末连文凤撰。三卷。文凤字百正,号应山,三山(今属福建)人。入元,改姓名为罗公福,为“月泉吟社”中人,相传:至元二十三年,吴渭邀谢翱、文凤等,举月泉诗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四方,得二千七百余首,文凤名列第一,余未详。其集久不传,清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所载,辑成是编,厘为三卷。卷一、二为诸体诗百余首,卷三为赋三篇,序、记各二篇,说、传各一篇。《四库全书总目》评云:“观其所佛,大抵清切流丽, 自抒性灵,无宋末江湖诸人纤琐粗犷之习”,“文格雅洁,亦不失前民矩矱”。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知不足斋丛书》、《四库全书》本。今人栾贵明自现存《永乐大典》中又辑得六条。见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四库辑本别辑拾遗》下册。

辨定祭礼通俗谱

辨定祭礼通俗谱

五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初晴,学者称为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兼工书画,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为“文中三豪、浙中三毛”之一。本是明朝诸生,明末遁隐,康熙间以诸生荐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任《明史》纂修官,后以病请归,不复出。毛奇龄品目严峻,喜驳辩以求胜,一时士流多忌之。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善诗文,工音律。平生着述宏富,除《辨定祭礼通俗谱》外,还有《仲氏易》、《推易始末》、《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春秋毛诗传》、《春秋属辞比事记》、《乐本解说》、《古今通韵》、《易韵》、《经问》、《四书改错》、《中庸说》、《大学证问》、《周礼问》、《诗传诗说驳议》、《诗札》、《毛诗百官记》、《舜典补亡》、《西河合集》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其书目有四十余种,后人编为《西河全集》。《辨定祭礼通俗谱》是研究《祭礼》之书,取古礼而酌以清制,所论“祭礼”务必融入人情,以通俗为准则,但不免有违古义。然其对“祭礼”大致斟酌变通,凡古礼之必不可行,将俗礼之误托于古者,剖析考证亦往往明晰准确,为研究“祭礼”各成一家。可为后人研究“祭礼”之参考。版本有清同治十年(1871)《四礼从宜》刊本、《西河合集》本、《西河全集》本。

一贯问答

一贯问答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哲学著作。不分卷, 约一万二千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宋儒遂有“一 贯”之争。本书亦专为阐述“一贯”问题而作,大旨在於 主张“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并据以评论儒佛 道诸家言。大体是方氏出家后所作。不曾刊印,手抄本 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人本欲生经注

人本欲生经注

一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因他记忆力惊人,虽相貌丑陋,但学识渊博。在邺都十三、四年间,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解答许多理论问题,虽有“漆道人,惊四邻”之称誉。社会上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谚语。为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讲经弘法,游历四方,历经磨难,信佛弥坚。师承佛图澄,精研《般若经》,学说戒定慧,树业有专功。所注经杂录凡二十五部二十九卷。道安现存的着述除了收于各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还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其余的早已佚失无存。道安解经不偏执门派之说,以明性空为本,兼融并蓄,“其说允符方等诸经,最为真实。”其《人本欲生经注解》既是如此。道安注经录载:“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为注撮解一卷。”所注其经“谨严精要,诠明句义,与西土释经诸论及后代疏钞,广征博引,融会周圆,标宗定理,贯摄群经者不同也。”道安不苟一说,博采众家,之说之作反映了佛教进入晋代中印两大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佛教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现常见版本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四套第一册,《出三藏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