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

狄更斯
  • 姓名:狄更斯
  • 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12年2月7日
  • 逝世日期:1870年6月9日
  • 民族族群:

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1870年6月9日),英国小说家。出生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幼年时全家被关进负债人监狱,很早便开始承担繁重的家务,干各种零工,在鞋油作坊学徒,洗瓶子、贴标签,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小职员,后来进入报界,当纪录员和新闻记者,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幼年的经历、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接触,给他的文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狄更斯的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0年代和40年代初为早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匹克威克外传》(1837)。这部作品没有联贯的结构和情节,只是叙述匹克威克与三个朋友坐了四轮大马车从伦敦到外地去旅行的见闻,用诙谐风趣的笔触揭露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奥列佛·推斯特》(1838)是另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孤儿奥列佛无法忍受济贫院的生活,逃出后落入窃贼集团,被迫偷窃,最后为一好心的有产者搭救的经历,展示伦敦贫民窟的苦难,抨击“新济贫法”的伪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揭露私立学校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老古玩店》(1841)通过一家小古玩店店主和孙女两人的不幸遭遇,写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者败落的悲剧命运。


40年代为中期。这一时期作者应邀访美并长期侨居欧洲,主要作品是《马丁·朱述尔维特》(1844)和《董贝父子》(1846~1848)。前者揭露资产阶级的欺诈、贪婪和伪善以及唯利是图的本质;后者同样写一切从金钱和利润出发的商业资本家的卑鄙和冷酷。这一时期写的《圣诞欢歌》(1843)和《炉边蟋蟀》(1845)等则表现出作者调和社会矛盾的幻想和感伤失望的情绪。


50、60年代为后期。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期。他写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德》(1850)是一部以作者本人的经历为基本线索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寄宿学校虐待儿童的制度、童工的悲惨处境、负债人监狱的黑暗、社会上骗子的横行等。《荒凉山庄》(1853)通过积案如山的法律系统内部的描写,抨击英国的司法制度和议会政治;《艰难时世》(1854)以漫画的手法描绘尖锐的劳资对立;《小杜丽》(1857)以伦敦的负债人监狱马西夏狱为背景,描写法律和政府机构的腐朽、塑造了小杜丽朴实、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理想形象;《双城记》(1859)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医生因揭发贵族罪行被监禁18年的经历和一个农家小孩被贵族马车轧死的情节,反映封建贵族对人民的压迫,预示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远大前程》(1861)通过孤儿匹普的遭遇,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揭示上层人际关系的冷酷,歌颂下层人民之间的真诚和友爱。《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把英国社会比作一座巨大的垃圾山,揭示其藏污纳垢,必将腐烂的实质。


狄更斯后期的作品在题材、主题的深广、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的社会批判意识更加强烈、暴露资本主义黑暗与腐朽的笔锋更趋犀利,这就使他不仅成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而且成为西方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三大师传

三大师传

茨威格非常善于对社会题材进行独到的观察和描述,尤其擅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以及人的灵魂暗影实施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神剥离与心理剖析,其深刻与准确的程度几乎无与伦比。《三大师传》为茨威格为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传记,本书直入精髓,评论并对比了三位文坛大师的创作风格和思想。通过对传记对象内心世界的分析,解读其作品风格形成及命运遭际的必然性,茨威格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既是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的传记,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

本书首次集结了小津安二郎最广为人知并获得诸多好评的六部经典作品:《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麦秋》《浮草》《秋日和》《晚春》。透过文字展现小津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极简美学风格。小津安二郎坚持无限远离好莱坞电影节奏,其缓慢细腻叙事手法被称为“小津调”,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深刻影响了侯孝贤、许鞍华、是枝裕和、山田洋次等后世电影巨匠。家庭的羁绊与父女复杂的感情是他的作品永远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对话极富日常韵味而又深刻展示着潜藏内心的复杂情绪,独特的幽默又时常闪现出小津式哲学。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历代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三人为从祖孙三代,吴兴祚为楚材从父,调侯为楚材侄。本书成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选录历代散文(包括骈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共十二卷,二百二十篇。作品按时代先后为序,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本书包括的作品时代久远,虽数量不多,但所选文章却广收博采,照顾到了各个时代,各个作家、各种体裁和风格,从中精择佳制,多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全书按时代先后分为七个时期,每个时期都选有重点作家作品,因而能够反映出历代散文发展的概况,是清代以来最流行的散文选本。几乎可与《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相媲美。本书目的在于“正蒙养而裨后学”(吴兴祚序),每篇文章的中间和末尾,都随有精当的评注和分析;其中对文章特点的分析,尤其精辟,富有启发性,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义和把握章法。编成后风行海内,成为历代读者学习古代散文、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范本。但此书亦有失当之处,如先秦文未选诸子,汉文未选《汉书》,因而不能反映中国散文发展的全貌。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本,后又有多种白话译注本。

长安志

长安志

城镇志。北宋宋敏求(1019—1079)纂。二十卷。敏求字次道, 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熙宁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长安(今西安)为周、秦、汉、唐都城,历史悠久。敏求以唐韦述《两京记》仅详古迹,余多阙如,乃创体例,遍搜传记诸书,于熙宁九年(1076)成此书,约十五万字。记事以秦、汉、唐等前代事迹为主,兼及本朝。搜集与长安有关的史部实录、传记、家谱、古志、古图、碑刻、笔记等整理、编纂成书。详细记载了唐代长安城郭、宫室、坊市。另附元人李好文所绘图3卷。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卷一为总述,述分野、土产、土贡、风俗、四至、管县、户口,卷二述雍州、京都、京兆尹、府县官,卷三至六为宫室,分述周秦汉唐长安诸宫、诸殿、苑囿、唐宫城,卷七至十述唐皇城及京城各坊,卷十一至二十,述京兆府所管长安等等

日本访书志补

日本访书志补

一卷。清杨守敬撰,近人王重民辑。杨氏出访日本期间,广收秘籍古本,编纂了《日本访书志》,但由于年老体弱,一些善本尚未整理、收录其中。王重民等人参考大量杨氏遗书、题跋,用数年时间,汇编成《日本访书志补》一卷,体例大致与《日本访书志》相同,收录图书四十一种,明刊本居多。现存民国十九年 (1930)中华图书馆协会铅印本。

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

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

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简称《服内元炁诀》。约成书于唐代,《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康仲熊服内元气诀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又《云笈七签》卷六十亦收录此书。此书内容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略同。内载十五种胎息服气诀法。依次为:进取诀 淘炁诀 调炁诀 咽炁诀 行炁诀 炼炁诀 委炁决 闭炁诀 布炁诀 六炁诀 调炁液诀 食饮调护决 休粮诀 守真诀 服炁胎息诀,书前有序,内称作者于「天宝年中(742-756年)遭遇罗浮真人王公自北岳而返」,传其经诀。而《太无先生气经》序文则称:「大历中(766-799年)遇罗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可知二书皆为罗浮山王公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