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纳

- 姓名:费希纳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格罗斯一萨尔兴
- 逝世日期:1801.4.19
- 民族族群:1887.11.08
费希纳,古斯塔夫·西奥多(Fechner,Gustav Theodor 1801.4.19—1887.11.08)德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生于夏路萨提亚的格罗斯一萨尔兴。父亲是一位牧师。青年时先在文科中学求学,以后进医药学院学习。1817年入莱比锡大学学医,18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定居莱比锡,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工作。1824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讲师。1826年电学中公布欧姆定律,他也发表文章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和物理学的其它问题,久而久之,终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位物理学家,并于1834年升任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但这时他的兴趣又转向心理学,并任哲学教授。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当时是在补色和后象等方面。在研究后象时,由于长时间观察阳光得了眼病,加上身体虚弱,1839年辞去物理学讲席,长期卧病,达十数年之久。晚年他在莱比锡继续从事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和写作,于1860年出版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测量方法的基本类型。同时还对美学感兴趣,提倡实验美学的方法,如等级法、评定法等,并于1876年发表了他对美学研究的总结性论文《美学初探》。费希纳喜欢F.W.J.V.谢林的自然科学,怀有宗教灵学的神秘思想,并为论证他的泛灵论,长期致力于寻求一种科学方法,借以使具有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范畴统一于灵魂之中。
费希纳把心理物理学定义为:“讨论心物之函数关系或相互关系的正确的科学”。他认为,感觉本身虽然不能测量,但是感觉是由一定量的刺激引起的,通过测量刺激强度就可以间接地测量感觉。只要解决了刺激和感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可能进一步研究心物关系问题。他想到心理强度的算术级数可能与物理刺激量的几何级数相当,于是在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研究之基础上,尝试以最小可觉差jnd为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最后得出感觉与刺激以对数为比例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式S=Klog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是常数)。该公式表明,刺激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按照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公式费希纳称为韦伯律。但它已超出了韦伯发现的事实,指出了物理刺激与其引起的感觉强度的关系,所以,后人称这一公式为韦伯一费希纳律或直接称之为费希纳律。该公式引起了心理学界种种怀疑和争论,于是费希纳又经过多年研究,于是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为其心理物理学辩护。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出自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意图,却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他创造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3种心理测量方法,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为后来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些方法。打破了康德认为心理无法测量、无法数量化,因而不能成为科学的偏见。费希纳的工作和贡献使他成为建立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他的心理物理学的方法经过加工沿用至今。其心理物理学为冯特的心理学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费希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阵雨中的车站
这是位于东京市郊的车站。又一个下雨的傍晚,妻子们带着雨伞匆匆赶来迎接下班归来的丈夫。唯有一位太太忐忑不安,因为她遇上了年轻时的情敌。为了不败下阵来,两位太太急忙开始粉饰幸福 川端康成掌小说集《阵雨中的车站》,收录《拾骨》《不笑的男人》等共67则掌小说。封面取霏霏秋雨与零落繁花之景,凝锁着无尽的爱与哀伤。
社会科学概论
瞿秋白撰。为作者1924年在上海夏令讲学会上的讲稿,1949年天津联合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二章,四万余字。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种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而所谓社会现象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或互相动作;所谓科学即指这些现象都有因果可寻,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推断出一切现象的原因及结果,并求得其共同的因果规律。指出“大致而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此外有政治、法律、道德、宗教、风俗、艺术、哲学、科学,社会便是这种种社会现象及其联系之总和。研究这社会现象之总和——是社会学。”从这种观点出发作者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社会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与阐述,指出:“社会基础一定是物质的生产力之状态,社会变易的根本原因必定是生产力之发展”;“物质的经济基础产生精神的社会现象,好像树的发叶开花,并非单供给你主观的欣赏,而是客观的营养传种的作用”。说明社会基本矛盾都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与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的。本书是在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
共城从政录
竊維士首四民國家所以維風俗正人倫者須於吾輩基之周禮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其非徒摭拾遺經搜羅逸史作為文章以儌倖於青紫者也是以課士者必先德行而後文藝夫果德與文兼尚已有其文而無其德孰若蓄其德而拙於文也使舍德而言文予又烏乎取焉共城為先賢子羔故里風俗之淳厚有自來矣嗣是而孫公和邵堯夫許平仲以及耶律晉卿姚文獻定甫諸公後先輝映至夏峯孫鍾元先生父子祖孫尢為天下望又其近而可師者也予嘗讀堯夫勸學一篇慨然想見其為人而孫夏峯之維風議救時議荒田議諸作彼其德行為何如
养鱼经
陶朱公撰,清马国翰辑。又名《陶朱公养鱼法》、《范蠡养鱼经》,全书仅343字,开创了我国科学养鱼的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的《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100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阳地(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称陶朱公。《养鱼经》名为陶朱公撰,实为伪托之作。《养鱼经》讲的是养鱼法。《隋书·经籍志》言梁代有此书,已亡。
脉义简摩
脉学著作,8卷。清代周学海(征之)著。成书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此书援引宋以前医籍中有关脉学之论述进行诠释。卷1~5分别为部位类、诊法类、形象类、主病类,于诊脉部位、方法、各种脉象之形态及其所主病证详细论述;卷6为名论汇编,集李中梓人迎气口说、李杲内外伤辨等医论;卷7~8为妇科和儿科诊法,述妇人常脉、月经不调诸病脉证、带下崩漏脉证、妊娠正胎脉证、小儿诊额法、虎口诊法、面部望诊法等。内容较丰富,条理清晰。
八十自叙
《八十自叙》是林语堂先生的自传,内容计十三章,自童年故乡家庭始,中经攻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再后返国在北京教书,对所经过的三十年代及当时接触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后是专心创作时代。作家于人生暮年之时所作,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俯视自己八十年的过往历程,更宏观且客观地思考人生问题,对把握林语堂生平经历、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除去生活叙述之外,在思想方面,有论幽默、论老年,皆有独到的见解。最后是对主要作品的清查精点,读罢本书,对林先生作品更易了解,对这位情智谐融的哲人也有了概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