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

- 姓名:陆修静
- 别名:字元德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
- 出生日期:406
- 逝世日期:477年
- 民族族群:
陆修静(406-477年),南朝宋道教思想家。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后裔。好文籍,喜象纬。后弃妻离家,修道于云梦山。曾至衡湘九嶷及四川巫峡峨嵋等地寻访奇药秘诀。宋文帝于元嘉末年召其入宫讲道,后隐于庐山。泰始三年(467),宋明帝召其至建康,在佛寺中与诸名流辩论佛道之关系。又在华林园延贤馆受到明帝接见,“标阐玄门,敷释流统”,深得明帝信宠,并为其特建崇虚馆。死后谥为简寂先生。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特封为丹元真人。思想上主张佛道一致:“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三洞珠囊》卷2引《道学传》)重视道教的斋戒仪范。“所著斋戒仪范百余卷”(《茅山志》卷10)。并对道教经书进行整理。其《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辑录道家经书,药方,符图计1228卷。将道经分为“三洞”,自称三洞道士。“洞”意为“通”,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为洞真,第二为洞玄,第三为洞神(参见《云笈七籤》卷六)。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属于“三洞”的经书,是《道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事迹见于《道学传》等。著作极多,但有散佚。其《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1卷、《洞玄灵宝五感文》1卷、《陆先生道门科略》1卷、《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1卷、《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1卷等均收于《道藏》中。
陆修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白衣女人
英国作家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9年至1860年。小说描写了一件神秘的谋财杀妻故事。主人公劳拉在父母死后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且她早已被父母许配给了一个格利德准男爵。然而男爵与劳拉结婚的目的是想占有财产。婚后他与劳拉的姑父福斯科伯爵阴谋策划劳拉“亡故”的骗局。小说中有一个神秘的白衣少女是劳拉的同父异母姊妹,她母亲曾当过劳拉父亲的女仆。她知道男爵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被男爵送进精神院。当她从病院逃出,想告诉劳拉真情时,却被男爵等阴谋杀害了。她被当成“亡故”的劳拉给埋葬了,而劳拉却被当成白衣少女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些内幕后来都被劳拉的同母异父的姐姐玛丽安和家庭教师华特弄清楚了。男爵急于烧毁罪证竟葬身火海。伯爵不仅被迫坦白了所做的一切,而且亡于一个秘密团体之手。华特救出了劳拉,并组成了美满的家庭。此作曾在《一年到头》杂志连载,获得了巨大成功。小说采用了让目击者轮流叙述故事的形式,为后来侦探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技巧。小说使作者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声誉。
宛陵集[四库本]
又名《宛陵先生文集》、《宛陵先生集》。诗文别集。六十卷。《附录》一卷。宋梅尧臣(1002—1060)撰。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北宋文学家。仁宗时,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宋初诗文尚沿唐末五代之习,柳开穆修欲变文体,王禹偁欲变诗体,均未成功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当时辅佐欧阳修改变文体者是尹洙,而佐欧阳修以变诗体者则是梅尧臣。王曙知河南时,梅尧臣为河南县主簿,称尧臣诗“有晋宋遗风,自杜子美殁后二百余年,不见此作矣!然尧臣诗旨趣古淡,知之者稀。”其“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句,深得晏殊赞赏。欧阳修亦深识尧臣,评价说:“覃思精致,以深远闲淡为意。”梅尧臣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当时与苏舜钦齐名,故人称“苏梅”。其诗初为谢景初所编,仅十卷。欧阳修得其遗稿增之,亦止十五卷。增至六十卷者不详。此本为明姜奇芳所刊,卷数与《文献通考》所载相合,仅无外集。《宛陵集》六十卷、《附录》一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另有《四部备要》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欧阳行周文集
又名《欧阳四门集》、《欧阳助教集》。诗文别集。唐欧阳詹(字行周,官四门助教)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欧阳詹集》十卷,唐李贻孙编次,今传《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凡赋一卷、诗二卷、文七卷,有宋蜀刻本和明弘治、正德刻本,《四库全书》亦加收录;清乾隆秦恩复抄本有补遗一卷,近代缪荃孙辑《三唐人集》本有校记一卷,《四部丛刊》则据明正德本影印。别有《唐欧阳先生文集》八卷,明徐蚴编次,凡赋一卷、诗二卷(古今体分编)、文五卷,附录一卷,所收篇章较十卷本完备,有万历刻本。又清嘉庆《王氏汇刻唐人集》所收《欧阳四门集》,亦八卷;另旧抄本《欧阳行周集》六卷,附录一卷,藏台湾“中央图书馆”。单收诗歌的,有《欧阳助教诗集》一卷,清席启㝢辑《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又《中唐欧阳詹诗》一卷,龚贤辑《中晚唐诗纪》本。
考古图
古代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青铜器物图录。宋吕大临编著。大临字与叔,京兆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人。本书成于元祐七年(1092)。书中所收之器来自秘阁、太常、内藏以及私人收藏,共计224器,其中殷周器148、秦汉器63、玉器13。本书是第一部较系统地记载铜器出土地点和年代的书籍,全书凡10卷,依器分类,计:卷一,鼎属;卷二,鬲、甗、鬵;卷三,簋属,包括敦、簋、簠、铺、簋盖;卷四,彝、卣尊、壶、罍;卷五,爵属、豆属、杂食器,包括爵、觚、举、豆、镫、盉、、瓿;卷六,未标总名,包括盘、 、盂、弩机、戈、削;卷七,钟、罄、錞;卷八,玉器;卷九、卷十,秦汉器。书中所载各器,均逐一绘出图形并摹出铭文,记载器物的尺寸、容量或重量,对于器物出土地点和藏家可知者也有较详实的记录,例如卷四便记录了有“单臩彝”字样的7件器物的出土地点,指出它们是河南河清(今孟津)黄河岸崩时所发现的十数器中的一部分。本书对所收三代铜器的时代也做了一些考证,例如对庚鼎、辛鼎、癸鼎,他根据《史记》夏商无谥法,皆以天干命名,于是疑为夏商之器。但本书的分类标准很不严格,而且对一些器物的定名也有讹误,例如将鼎误定为鬲,将盉误定为鬲,又往往将器铭上的共名作为器名,卷四“单从彝”五器,是方鼎、觚、簋、盉、甗五种不同的器,书中却统称为彝。总之,金文著录之法至此书已大体完备,对后世金文类著述影响较大。本书有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明万历泊如斋本和清乾隆十八年(1753)宝古堂本等。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是郑证因创作的一部民国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彩的情节设计而著称。小说以昂古喀兰山为背景,围绕一群侠士的恩怨情仇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历经艰险,最终惩恶扬善的故事。郑证因在小说中巧妙运用了“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同时,他的叙事手段也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为武侠小说叙事开辟了新天地。这部小说是郑证因武侠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破邪论
凡二卷。唐代法琳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书中评破道教之邪说。唐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书高祖,以为寺塔、僧尼多于国有害,列述十一条,极力排佛,主张废除佛教、沙门还俗。时法琳等奉敕辨破之,更著书反驳傅奕之邪说,揭示道教之说反于世有害。卷首冠有虞世南之襄阳法琳法师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