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

王畿
  • 姓名:王畿
  • 别名:字汝中,别号龙溪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498年
  • 逝世日期:1583年
  • 民族族群:

王畿[jī](1498年—1583年),中国明代思想家。明学者、心学家。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孝宗弘治十一年,卒于神宗万曆十年。明阳明学派主要成员之一。年轻时豪迈不羁。嘉靖二年(1523),因试礼部进士不第,返乡受业于王守仁。五年会试中武,未参加廷试,协助王守仁指导后学,时有“教授师”之称。为王守仁最赏识的弟子之一。八年赴京殿试,途中闻王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因其学术思想为当时首辅夏言所恶而被黜。罢官后,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80仍周游不倦。其思想以“四无”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强调自由自在的处世态度。


曾与王门另一得意弟子钱德洪就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展开争论,与德洪以为定本、不可移易的看法不同,认为此是“权法,体用显微祇是一机,心意知物祇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俱是无善无恶”(《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二》)。其为学宗旨“以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从心上立根,无善无恶之心即是无善无恶之意,是先天统后天。从意上立根,不免有善恶两端之抉择,而心亦不能无杂,是后天复先天”(同上)。提出“圣学原是无中生有”,断定“良知一点虚明,便是入圣之机”(《留都会记》),认爲“良知二字,是彻上彻下语。良知知是知非,良知无是无非,知是知非即所谓规矩,忘是非而得其巧,即所谓悟也”(《云门问答》)。“良知不学不虑”(《答徐存斋》),但“万物之变备于吾之良知”,“吾之良知自与万物相为流通而无所凝滞”(《宛陵会语》)。提倡“易简功夫”,指出“有在事上用功者,有在念上用功者,有在心上用功者”,“事上是遏于已然,念上是制于将然,心上是防于未然”,祇有在心上用功,“惩心忿,窒心欲,方是本原易简功夫”,而“在意与事上遏制,虽极力扫除,终无廓清之期”(《留都会记》)。坚持王守仁“知行合一”之旨,强调“天下祇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要之,祇此一个知,已自尽了” ( 《华阳会语》)。有销行以归知的倾向,“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祇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即是知。知行两字皆指工夫而言,亦原是合一的”(同上)。对于理与心、性之间的关係,指出“理一而已,性则理之凝聚,心则凝聚之主宰,意则主宰之发动,知则其明觉之体,而物则应感之用也。天下无性外之理,岂复有性外之物乎?”(《致知议辨》) 主张“大彻大悟”、“以无念为宗”的顿悟方法,进一步将王守仁“良知”说引向禅学,黄宗羲评其“谈本体而讳言工夫,识得本体,便是工夫”(《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五》),指出“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释迦牟尼)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为禅矣”(同上书,《泰州学案一》)。其著作《龙溪全集》由其子应斌、应吉编定,包括语录、杂著记说、诗文志状表传等。另有《龙溪语录》、《大象义述》。

王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

中国清朝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衣冠状貌图录。又称《清职贡图》。地理杂志。清傅恒等奉撰。 九卷。傅恒,姓富察氏,号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平定金川,征剿缅甸和准噶尔,以功官大学士。初为彰扬清朝功业,八方贡服,于乾隆十六年(1751),诏令有司将外使和国内边疆各族服饰绘图进呈军机处。二十二年汇集,由傅恒等人编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馀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迨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以后,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

小沧浪笔谈

小沧浪笔谈

四卷。杂著。清阮元撰。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志人,揅经老人,江苏仪征人。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此书为作者游记性质的杂记,以“小沧浪”为名是因作者曾游大明湖小沧浪亭的原因。作者自序云:“作居山左二年,发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百余人,录金石千余本,朋辈触泳,亦颇尽湖山之胜……回念此二年所历之境…且随笔疏记之”。本编主要记作者的游历之事、朋辈所做诗词、金石方面及作者的考证等内容。此书和作者另著《定香亭笔谈》相类,金石文字虽杂于书中,但以搜罗宏富、载录详明著称。书前有作者嘉庆三年(1798年)所作《小沧浪笔谈序》一篇。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文字学著作。汉许慎撰。15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部次分明、推本求源的文字学巨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文14篇,叙目1篇,后人以其篇帙繁重,每篇厘为上下,成30卷,今通行大徐本即如此。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133441字。字头和重文用古籀篆,解说用隶书。设540部首,始一终亥,据字形的相近排次;每部所收字,据字义的关联引申排次。每部终了,合计文数、重文数;每篇完了,总计全篇部首、文、重文、解说数,加以标明。解说,先释义,次释形,后释音;于形音义不明瞭者,则标以“阙”字待考。此书首创部首统字法,至今编纂字典还在承用;保留了1万多古字,可资研究汉字历史以及考求甲骨金文;首次为六书发凡起例,开形音义互求先河;保留大量古音、古训,古制材料,于训诂学、音韵学、考古学必不可少。不足之处:说解形义均有失误,有时带有封建色彩,编排体制和部首设立不够严密。《说文》书成后,即为著名学者郑玄、应劭等称引,历代研习不断,至清达到全盛,专家数十人,专书数百种,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称为“《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辑录研究著作二百余种,成《说文解字诂林》,有此一编,诸家之说皆得披览。近世研究《说文》,多以甲骨金文互证,取得新的进展。许书原本久佚,今日得见最早之本为唐写残本,通行完本为二徐本。小徐本以道光间祁㝦藻刻本为精,大徐本以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好。孙刻保留宋本旧式,但眉目不清,讹误仍旧。清同治间陈昌治据孙刻改为一篆一行本,又加校录,才使全书眉目清晰,开卷了然。1963年中华书局据此缩印,并于篆首填加楷体,卷末附新编检字,方便读者,流布颇广。

火珠林

火珠林

古代占验术书。旧题五代末宋初麻衣道者撰。此书专述以三钱代蓍之占筮术,即西汉京房所传之遗法。《文献通考经籍志·子部·占筮类》载有《火珠林》一卷。《朱子语类》:“古之卜筮,恐不如今日所谓‘火珠林’之类否?”陈振孙《书录解题》论及《火珠林》时说:“今卖卜者掷钱占卦,尽用此书。”考《宋史·艺文志》,载有《六十四卦火珠林》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亦有《火珠林》一卷,均不详撰人姓名。而今传此书则皆题“麻衣道者”撰。

滑稽谈

滑稽谈

《滑稽谈》(又名《我佛山人滑稽谈》),作者署名“我佛山人”。初载宣统二年(1910)《舆论时事报》。191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单行本,书前有云间颠公(雷)序文(1922年扫叶山房《我佛山人札记小说》石印本,也借用此序)。凡一百五十四题一百七十二篇。1926年仲夏扫叶山房又以排印本刊行,除保留雷序文外,又增无聊子(陈益)《新序》一篇,并由陈益标点。本全集即据以上两种版本互校、标点,加以收录。

天顺日录

天顺日录

明李贤撰。李贤 (1407—1466)、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 (1433) 进士,英宗复位后为翰林学士。所书一卷,以随笔形式记录天顺朝时作者参与的朝中诸事。其内容涉及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赈济,军事行动的制订以及朝臣之间互相攻讦、争权夺利,并反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等等。书中详载了许多英宗朱祁镇与李贤的对话和英宗对内官、外戚干预朝政、贪赃枉法的措施,为研究明代进入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行政保存了诸多史料,并可与其它史书相印证。又书中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宫中祭祀,内官出猎不获,强敛于民,锦衣卫借官差敲诈勒索,动辄千万计的史实有具体记述。特别是天顺初年,皇帝恩准庶人出宫,随其嫁娶,并置房屋、奴仆、器用的记载: “此时庶人年五十六、七,……庶人入禁时方二岁,出见牛马亦不识。”读来令人感叹、凄凉。这些其它史书所少见的内容,为了解英宗皇帝和天顺宫廷内的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书中也有与史实不符之处。本书曾被几种丛书收入,后 《丛书集成初编》选此书影印,并与另两书合订一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