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

王畿
  • 姓名:王畿
  • 别名:字汝中,别号龙溪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498年
  • 逝世日期:1583年
  • 民族族群:

王畿[jī](1498年—1583年),中国明代思想家。明学者、心学家。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孝宗弘治十一年,卒于神宗万曆十年。明阳明学派主要成员之一。年轻时豪迈不羁。嘉靖二年(1523),因试礼部进士不第,返乡受业于王守仁。五年会试中武,未参加廷试,协助王守仁指导后学,时有“教授师”之称。为王守仁最赏识的弟子之一。八年赴京殿试,途中闻王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因其学术思想为当时首辅夏言所恶而被黜。罢官后,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80仍周游不倦。其思想以“四无”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强调自由自在的处世态度。


曾与王门另一得意弟子钱德洪就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展开争论,与德洪以为定本、不可移易的看法不同,认为此是“权法,体用显微祇是一机,心意知物祇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俱是无善无恶”(《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二》)。其为学宗旨“以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从心上立根,无善无恶之心即是无善无恶之意,是先天统后天。从意上立根,不免有善恶两端之抉择,而心亦不能无杂,是后天复先天”(同上)。提出“圣学原是无中生有”,断定“良知一点虚明,便是入圣之机”(《留都会记》),认爲“良知二字,是彻上彻下语。良知知是知非,良知无是无非,知是知非即所谓规矩,忘是非而得其巧,即所谓悟也”(《云门问答》)。“良知不学不虑”(《答徐存斋》),但“万物之变备于吾之良知”,“吾之良知自与万物相为流通而无所凝滞”(《宛陵会语》)。提倡“易简功夫”,指出“有在事上用功者,有在念上用功者,有在心上用功者”,“事上是遏于已然,念上是制于将然,心上是防于未然”,祇有在心上用功,“惩心忿,窒心欲,方是本原易简功夫”,而“在意与事上遏制,虽极力扫除,终无廓清之期”(《留都会记》)。坚持王守仁“知行合一”之旨,强调“天下祇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要之,祇此一个知,已自尽了” ( 《华阳会语》)。有销行以归知的倾向,“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祇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即是知。知行两字皆指工夫而言,亦原是合一的”(同上)。对于理与心、性之间的关係,指出“理一而已,性则理之凝聚,心则凝聚之主宰,意则主宰之发动,知则其明觉之体,而物则应感之用也。天下无性外之理,岂复有性外之物乎?”(《致知议辨》) 主张“大彻大悟”、“以无念为宗”的顿悟方法,进一步将王守仁“良知”说引向禅学,黄宗羲评其“谈本体而讳言工夫,识得本体,便是工夫”(《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五》),指出“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释迦牟尼)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为禅矣”(同上书,《泰州学案一》)。其著作《龙溪全集》由其子应斌、应吉编定,包括语录、杂著记说、诗文志状表传等。另有《龙溪语录》、《大象义述》。

王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易外别传

易外别传

元俞琰述。道教经书。一卷。前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序。全书阐发魏伯阳《参同契》之学,描述先天图环中之秘,反而求之自身,认为此是养生之切务,不可不知。内收邵康节“心为太极图”,朱紫阳“太紫虚中先天图”, “先天六十四卦直图一,“地承天气图”,“月受日光图”,“后天卦离南坎北图”,“乾坤坎离图”,“八七九六图”,并引《参同契》 《周易》、《阴符经》以及邵雍、朱紫阳等语解释这些图象,着重从养生学角度发论,以“身中之易”为主题。可作研究道教易学及养生学的参考文献。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拊掌录

拊掌录

元代笔记。1卷。元怀撰。本书卷首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自序,卷末有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华亭孙道明跋。元怀号辗然子,书名《拊掌录》,均与本书内容相切合,书中所记都是历代流传的可笑之事。作者另有数说:宛委山堂本《说郛》题作“宋元怀”著,《续文献通考》云:“元怀,延祐时人。”《雪涛谐史》本题“宋邢居实撰,陶宗仪辑”。今从原本《说郛》及《雪涛谐史》本卷首自序。一卷。除以上各本外,尚有明刊本《古今说海》本、清道光刊本、《五朝小说》本、《学海类编》本等。今人王利器《历代笑话集》全录《雪涛谐史》本,并据《古今说海》及原本《说郛》录佚文,较为完备。

续小儿语

续小儿语

吕坤的父亲吕得胜为了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写了《小儿语》。吕坤觉得义犹未尽,还有话可说,便写了《续小儿语》。此书形式与《小儿语》相同,仍分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不过内容比《小儿语》更成人化了。宣传中庸之道,主张做一切事情都不要过分。所叙述的也完全不是儿童之事,而是大人的处世经验和处世哲学,把这些经验和哲学灌输于儿童,使他们从小就遵着去做。其中也有富于哲理的,在今天还是有价值。

昌谷集

昌谷集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李贺七岁能辞章。深得韩愈、皇甫湜赞誉。在应河南府试后,入京赴礼部试,但不第。后以恩荫得官,为太常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死时二十七岁。著有诗集五卷。李贺长于歌行,尤善乐府,辞尚奇诡,构思奇特。其诗作想象丰富,善熔炼辞采,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称为“李长吉体”。此集又名《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等。又因李贺生于昌谷,故名《昌谷集》。有诗二百三十三首,分为四卷。杜牧为之作序,李贺亲自编定,授其好友沈子明,故得以传世。到了宋代,又增加《外集》一卷,并有五种版本流传,即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又谓上党本)。宋以后,除鲍本外,其余四本皆不传世。现今通行的所谓金刻本,即碣石赵衍本。据赵衍称“此书原本系北宋司马温公旧物。”虽标金刻,实为元蒙哥六年,即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刻。《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名为《李贺歌诗编》。元明时,刻本有复古堂本,复古堂本翻刻本,万历广平王家瑞刻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此本“雕印极精”,可能出自碣石赵衍刻本。毛晋汲古阁本,依鲍氏本覆刻。

飞丸记

飞丸记

明代传奇剧本。张景撰。吕天成《曲品》著录。全剧33出。剧情略云:书生易弘器与权相严嵩为世仇,无意功名,拗不过友人叩郡劝导,才进京应考。嵩子世蕃假意释怨留易生在府中居住,设计加害。易生与世蕃女玉英有宿缘、土地神暗中将2人酬答诗笺纸丸掷送传情。玉英得知父亲欲害易生,传信救之。不久,严氏父子被劾,削职流放,玉英亦没入边将仇严府中为奴。仇严欲纳玉英为妾、玉英矢志不从,倍受凌虐。一日汲水,遇正在四处寻找她的易生,2人表明心迹,易生立誓要营救她。后易生,叩郡应试中进士,易授官御史,弹劾仇严不法,叩授南阳推官,往逮仇严,并释玉英,送往京中与易生完婚 。今存明汲右阁刊《六十种曲》本。

两同书

两同书

二卷,唐罗隐撰。共十篇,分上下二卷,上卷五篇,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篇,皆终之以孔子之言。《崇文总目》说:“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旨而同其原”,是为“两同”之义。该书是作者的哲学著作。他认为,许多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有其统一性。该书对研究唐以前儒道二家思想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版本主要有《宝颜堂秘笈》本、《式训堂丛书》本、《说郛》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