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友

唐仲友
  • 姓名:唐仲友
  • 别名:字与政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金华(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136
  • 逝世日期:1188年
  • 民族族群:

唐仲友(1136—1188年),南宋学者。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卒于孝宗淳熙十四年。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及进士第,兼中宏辞,通判建康府。上书万言论时政,孝宗纳之。召试,除著作郎。后出知信州,以善政闻。移知台州,时朱熹爲浙东提刑,劾之。擢江西提刑,朱熹劾之愈力。遂奉祠不出,专事于爲学著述,从游者数百人。倡经世致用之学,闢佛、老,斥当时之言心学者,反对空言以治世。尝自谓其学“不专主一说,苟同一人,隐之于心,稽之于圣经,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宋元学案》卷六十《说斋学案》)。综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政、军赋、职官、经史、传记等,有益于经世者,无不涉猎,“上自象纬方舆、礼乐刑政、军赋职官,以至一切掌故,本之经史,参之传记,旁通午贯,极之茧丝牛毛之细,以求见先王制作之意,推之后世,可见之施行”(同上)。又以爲:“三代治法,悉载于经,灼可见诸行事。后世以空言视之,所以治不如古”(同上)。所爲之学,世名之曰经制之学。全祖望称:“永嘉诸先生讲学时,最同调者,说斋唐氏(仲友)也,而不甚与永嘉相往复”(同上)。全氏又称:“乾、淳(按谓孝宗乾道、淳熙)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吕祖谦及乃弟祖俭)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则爲经制之学。考当时之爲经制者,无若永嘉朱子,其于东莱、同甫,皆互相讨论,臭味契合。东莱尤能并包一切,而说斋独不与诸子接,孤行其教”(同上)。又言:“唐台州说斋以经术史学负重名,于乾、淳间,自爲朱子所纠,互相奏论,其力卒不胜朱子,而遂爲世所訾。方乾、淳之学初起,说斋典《礼经》制本,与东莱、止斋(陈傅良)齐名”(同上)。在人性论上,主性善说,指斥荀子的性恶论,认爲人性本纯善,主张通过立“诚”以排除外在的干扰,从而恢复人之纯善之“天性”:“顺命如顺亲,保性如保子,养心若养苗,驭气如驭马,防欲如防川,待物如待寇,一言蔽之曰诚”(《愚书》);“镜固莹,尘则昧之;水固清,风则浊之。尘去镜明,风息水止,外物不干,天性乃见”(同上);“复性之际,复则不妄,至诚之道也。善言性者,当于《复》(按谓《易》之《复》卦)观之”(《说斋文集·性论》)。一般不反对人情或人之欲望,主张“君子不绝人之情,亦不徇人之情”(《愚书》),继言“道有兴废,民无淳漓。尧舜至仁,不能絶天下之欲;幽厉极暴,不能灭天下之性。以民爲非古,是谓诬民;以道爲不可行,是爲贼道”(同上)。主张积极用世,断言“避世非君子之心”(同上)。在政治上,倡言“人君有三畏:畏天命,畏民心,畏辅相之臣”,特别重视民的作用,认爲“莫神于天,以民从违;莫尊于君,以民安危。天且灵之,孰能违之;君且高之,孰能下之”(同上)。在军事上,主张使民与兵“自养”、“自卫”:“取民之财以养兵,不如使民自养之易供也;用兵之力以卫民,不若使兵自卫之甘心也”(同上)。尝总结爲学之道,认爲爲学应脚踏实地“至诚力学”,冀望于走捷径,祇会卒无所获,“圣人之传道必以心,其端则始于至诚力学。后世求其说而不得,流入释老,以爲道者当超诣顿解,迳进于圣人之域,相与用心不可测度之地,而学问修爲之功几于尽废,捕风捉影,卒无分毫之得。曰:‘吾之学,心学也’,内以欺己,外以欺人”(《说斋文集·顔曾论》)。《宋元学案》尝论其学,谓“先生之书虽不尽传,就其所传者窥之,当在艮斋(薛季宣)、止斋(陈傅良)之下,较之水心 (叶适)则稍淳。其浅深盖如此”(《说斋学案》)。著作有《六经解》、《天文详辩》、《地理详辩》、《愚书》、《说斋文集》、《帝王经世图谱》等。

唐仲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书释地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正其失。初作《四书释地》一卷,共五十七条;又作《四书释地续》十七卷,释地兼及人物,共八十条;又作《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因地理人名而及训诂典制,共一百六十二条;又解释经义得一百二十二条,称《四书释地三续》,计三卷。四书合为一书,总称《四书释地》。全书计释地一百五十五条,人物六十三条,训诂典制二百零三条,专疏名物考据;至于义理,则宗归朱熹,未有异议。阎氏精于考证,言必有据,旁参互证,融会贯通。补其缺失者,有樊廷枚《四书释地补》四卷,宋翔风《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有学海堂刊本传世,收入《清经解》,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一部精华荟萃,潘菽认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相应的思想理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他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主客论。全书依据这七大范畴,选取了潘菽的数十篇文章加以归类,编辑成册。

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

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

《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徐天闵注。徐天闵先生诗学造诣极高,常年讲授历代诗歌,所编讲义亦多,《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即为先生“初任武大教授时所编讲义”。所选五言诗共189首,均取自王士祯所编《古诗选》。《武汉大学百年名典:汉魏晋宋五言诗选集注》中徐先生通过对汉魏晋宋五言诗的注解、评论,集中展示了历代诗论家研究汉魏晋宋五言诗的诸多见解;通过对诸家看法的辨析,对许多说法的是非、正误作了某种程度的清理,同时在辨析中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展示其对诗歌文学特性、美学意义、艺术形式的体认。

伸蒙子

伸蒙子

唐林慎思撰,三卷。因其自号“伸蒙子”,故名。慎思以易林自筮,得蒙之观,有伸蒙入观之语,因自号。是书,采引前代君臣事迹,设为问答,说明治世之道。卷目为:卷一,槐里辨三篇,叙天地人之事;卷二,译国纪三篇,述君臣民之事;卷三,时喻三篇,记文武之事。《四库全书》收入是书。另有知不足斋本、珠尘本、涵海本等。

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

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

一卷,清济玑说,玄杲录,张有誉序。

法句譬喻经

法句譬喻经

《法句本末经》、《法喻经》、《法喻法》。印度小乘佛教经典。西晋法炬、法立共译。四卷。以一偈颂配一小段故事的形式,阐发偈颂所要说明的佛教道理。全经共三十九品,每品中故事多少不一,共计六十八个。这些譬喻故事不少颇具文学色彩和训世意义。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