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张爱玲
  • 姓名:张爱玲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20年9月30日
  • 逝世日期:1995年9月8日
  • 民族族群: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原籍河北省丰润县,生于上海。她的曾祖父张印塘,在清代官至安徽按察使。她的祖父张佩纶同治朝以进士出身,光绪朝官至三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她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位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遗少”,母亲则是和她父亲门当户对的南京一位军门的小姐——黄逸梵。但她的父母失和,母亲在她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和她姑姑相偕去欧洲留学了。她的童年是在北京、天津度过的,1929年迁至上海定居。她3岁时就能背诵唐诗。她自己说:“我生来是个写小说的人。”7岁时她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8岁那年,她尝试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她从十来岁起就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捧着厚厚的小字石印本,耽读《红楼梦》和其它旧小说。她自己认为“这两部书(《红楼梦》和《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是《红楼梦》”。1937年她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校期间,她因一篇自己命题的作文《看云》,受到老师的赞赏,曾在全班朗读,还在学校的一份小型刊物《国光》上发表过两篇小说《牛》和《霸王别姬》。1939年去香港大学就读。1942年香港沦陷,她差1年没有毕业,又回到上海,和姑母同住在当时大西路的一幢西式公寓里。这时,她卖文为生,而且卖的是“洋”文,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一份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之类的文章。1942年,《西风》杂志以《我的生活》为题征文,张爱玲写了篇《我的天才梦》应征,得了个第十三名名誉奖。她在这篇不到两千字的散文中,道出了自己早熟早慧的苦恼。1943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22岁的张爱玲,用纸包着两本稿子——《沉香屑》的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经人引荐,登门拜访了《紫罗兰》的主编周瘦鹃。这两篇小说就这样刊登在《紫罗兰》上了。从此,她的传奇故事:《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鸿鸾禧》、《留情》、《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琉璃瓦》、《年轻时候》、《花凋》、《心经》、《封锁》……,一篇篇写出来。这些小说有的是写上海,有的是写香港;但她说,即使是写香港,她也“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张爱玲当时还写过一部“刚下地就夭折”的长篇小说《连环套》,这显然是她的败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在《亦报》连载过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和一篇中篇小说《小艾》。1950年7月,她曾参加上海市的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7月,她以去香港大学继续未完的学业为由申请离境去了香港。当年9月开始上课,11月自动离开港大。后来她在香港的美国新闻处工作,在此期间,奉命为《今日世界》杂志写过两部反共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开头住在纽约一个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子宿舍,然后又搬到纽英伦。1958年,由胡适出面做保,她申请到南加州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办的一个“艺文作坊”住了半年,后来又在陈世骧教授主持的加州柏克莱大学中文研究中心工作。1967年,她一度到英国剑桥,应雷德克里芙女校之请,做过驻校作家。她在美国过着隐居的孤独生活。不过,她近年对50年代自己在香港美国新闻处“授权”(她称之为Commissioned)之下写小说,也曾表示了悔恨。1969年,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1973年,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出版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4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著有:短篇小说集《传奇》、《张爱玲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十八春》(又名《半生缘》)、《怨女》、《秧歌》、《赤地之恋》,散文集《流言》、《张看》,评论专著《红楼梦魇》等。

猜你喜欢的书

汉语讲话

汉语讲话

王力关于汉语概论方面的书。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抗日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0年改名为 《中国语文讲话》,由开明书店编入 “开明青年丛书” 重印。1954年经修订后由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联合组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5年再度修订,内容有较大的改动和补充,更名为 《汉语讲话》,转到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收入《文集》 第3卷。全书共5章: 第1章 “绪论”,讲 “汉语的特性” 和“汉语的亲属及其方言分类”; 第2章“语音”,包括 “汉语与四呼”、“汉语与四声”、“各地语音的异同” 和 “古今语音的演变”; 第3章 “语法”,包括“词在句中的位置”、“词是怎样构成的”、“各地语法的异同” 和 “古今语法的演变”; 第4章 “词汇”,包括“词汇与语音的关系”、“词汇与意义的参差”、“各地词汇的异同” 和 “古今词汇的演变”; 第5章“文字”,包括 “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形声字的评价”。

隶续

隶续

二十一卷。宋洪适撰。洪适编撰了《隶释》以后,又陆续得了很多碑文,于是又仿照《隶释》体例,编撰成篇,名曰 《隶续》。宋乾道四年 (1168) 先刻十卷; 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又为其刻四卷;其后二年李彦颖又为增刻五卷;淳熙七年(1180)尤袤又为其刻二卷,并连其版,前后合为一书,共二十一卷,洪氏写了自跋。淳熙八年(1181),洪适把《隶释》和《隶续》合印为一书,洪氏又写了跋语。然这本合编本,世无传本。《隶释》有明万历王鹭刻本,保存完整。《隶续》则几乎佚散。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说:关于《隶续》一书,范氏天一阁、曹氏古林、徐氏传是楼、含经堂所藏,只有七卷。他后来又访得琴川毛氏旧钞本,虽残缺过半,但于七卷之外,又增得一百一十七页。朱彝尊参合两家之残帙,参校成编,刻本于扬州。喻良能在跋中说:“续有得者,编为十卷;又复冥搜旁取,编成九卷”,即当时所刻实际上只有十九卷。此本第五、六卷载碑图,第七卷载碑式,第八卷又为碑图,第九、十两卷缺,第十一至二十卷载碑文,第二十一卷残缺不全。洪适的自跋,载在第二十卷尾。前后参差错乱,已非原书之旧貌。朱彝尊所说的七卷本,乃元泰定二年(1325)宁国路儒学所刻,较扬州本讹误为少,但缺损太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采用扬州本,而以泰定本详校异同。至于残缺的部分,至今无可考补。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系诊断学著作。3卷。宋·施发撰。约成书于淳祐元年(1241年)。作者专心于诊法有年,其主体思想认为诊法必当精审细致,四诊合参。指出“今人往往遗其三而主其一”(亦即单凭切诊)之非。遂取《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及诸家方书、脉学和诊法论著参互考订,选其明白易晓、切于实用者分门别类,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浮、孔、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分类法,并有听声、察色、考昧等诊法。全书内容扼要而系统,作者对古代诊法专著中述理欠明处,亦能参附己意予以发明,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法专著。书中根据作者凭手指觉察出来的脉搏跳动情况,绘制“脉影图”,这是现知最早的脉图。该书曾多次刊行,并有数种木刻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7年2月14日至1932年5月22日北平《世界日报》。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出版单行本。书前有《自序》。作品以北伐战争前夜为背景,描写了内阁总理金铨一家悲欢离合的盛衰史。小说女主人公冷清秋,其父早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一日,国务总理兼某银行董事长金铨的四公子金燕西,偶遇清秋,即被她清新、素雅的气质和超群的姿色所吸引,于是软硬兼施,使清秋终于和他结婚。由于金过去的情人白秀珠的嫉妒,引起金的二嫂王玉芬的不满,在妯娌之间谗毁清秋,并在经济上左右金,挑拨他们的夫妻关系。而金也因占有欲已得到满足,便将清秋当成一个负担,甚至大加挞伐。清秋悔恨交加,一气病倒。金对她的病却毫不关心,为解决自己的出国问题,想借助白氏哥哥在军界的势力,复又醉心于追求王玉芬的表妹白秀珠了。冷清秋忍受不了受歧视与侮辱的生活,终于逃离金家,隐姓埋名,自谋生路。而金家在金铨死后,便陷入一片混乱。后更遭一场大火,家产烧毁大半,从此金府衰落、崩溃。而依仗白兄势力出国的金燕西仍旧习不改,学业未成,使白秀珠离开了他,最后成为一个流落异国、无人过问的浪子。全书通过金燕西和冷清秋恋爱、结婚、反目、离散的线索,真实地写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但人物描写有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所描写的官僚形象还不能深刻反映出官僚的反动社会本质。作品发表后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兰皋集

兰皋集

宋诗别集。2卷。吴锡畴著。作者以学者身分,生当南宋末年,其诗歌既表现孤芳自赏的品格,又流露出国事日非的哀伤。如《题林逋墓》:“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但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以缅怀前辈隐逸,寓孤高的襟怀。在《夕阳》诗中杂有人世之感:“夕阳牛背数家村,一笛声中欲断魂。人世百年双短鬓,不知禁得几黄昏”。《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刻意清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宋普济说,元恺编,附行状,首题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尾题大川和尚语录。南岳下第十八世,嗣浙翁琰。又名《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大川济和尚八会语录》。主要辑录其住妙胜禅院、观音寺、大中寺、光孝寺、报国寺、十方寺、光孝寺、灵隐寺等八会的上堂语、小参、举古、颂古、赞跋、偈颂、小佛事等。卷末附物初大观撰的《灵隐大川禅师行状》。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