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都剌

- 姓名:萨都剌
- 别名:字天锡,号直斋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1272年
- 逝世日期:1355年
- 民族族群:
萨都剌(公元1272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西域回回,一说蒙古人。其祖父和父亲均为武官,因功镇云、代二郡,定居雁门(今山西代县),萨都剌遂为雁门人。他虽为将门之后,但家道中落,处于“家无田,囊无储”(《溪行中秋玩月自序》)境地。因贫困,早年外出经商,直到泰定四年(1327)五十五岁时才考中进士,授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入翰林国史院,出为江南行御史台掾吏,又除燕南宪司照磨,改闽海宪司知事,除燕南宪司经历。为官期间,能重教育,救灾赈贫,惩治巫蛊,弹劾权贵。其晚年情况不可确考,据传曾投方国珍幕中,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刘左司仁本”和“方参政行”条;一说晚年致仕,不知所终,见《雁门集·溪行中秋玩月》诗后萨龙光按语。萨都剌为元代重要诗人,当时以宫词著称,写得“清新绮丽”(《归田诗话》),杨维桢说:“天历间,余同年萨天锡善于宫词”(《宫词序》),并称赞其宫词“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见《西湖竹枝词》)。萨都刺的宫词也曾使他的“座主”虞集“忽见新诗实失惊”,其实《雁门集》中这类诗歌主要是传统的宫怨主题,其中部分诗有讽喻之意。由于他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入仕后主要作品秩低的地方官,又在南人地区,这种经历使他能广泛接触社会,写出各样题材的作品。其深刻反映现实的作品如《鬻女谣》、《黄河即事》等,以对比手法揭露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贫富对立的严重。被瞿佑《归田诗话》称为“直言时事不讳”的《记事》诗,更为大胆地直指元朝皇帝,对文宗为争夺帝王而不惜骨肉相残的行为极力讽刺,此事正史不载,因而被称为“诗史”。萨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乃至长城内外,由于身临其境,体物精细,因而写下不少耐人咀嚼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江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塞外风沙、草原落日的雄浑景象,在他笔下都有细致动人的描绘。其诗风格多样,古体雄浑,律体趋于沉郁,绝句偏于清丽,清顾嗣立指出他“真能于袁(桷)、赵(孟頫)、虞(集)、杨(载)之外,别开生面”(《元诗选·初集》)。前人又指出他能广泛吸取唐诗精华,学唐之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无论语言或意境,受李贺影响尤为明显,这正是形成他多种艺术风格的原因之一。萨都刺以诗名家,但词作亦有佳篇,虽然传世仅有十馀首,然而脍炙人口,[百字令]《登石头城》及[满江红]《金陵怀古》便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太和正音谱》说:“萨天锡之词,如天风环珮。”而其散曲仅存[南吕一枝花·妓女蹴菊]套,见《北宫词纪》和《雍熙乐府》(不注撰人)。著有《雁门集》。萨氏诗刻本较多,元本已失传,现存以嘉庆十二年其裔孙萨龙光编定的十四卷本最为完备,有详细校勘、注释,诗均编年,不过其中也有他人诗羼入。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殷孟伦和朱广祁校点本,选本有刘世俊等选注《萨都刺诗选》。日本有永和丙辰(1376)刻本《萨天锡杂诗》,所收作品为国内所传各本所无,有人推测这与萨氏已失传的《巧题》百首相关(见金开诚等《历代诗文要籍详解》)。生平事迹见《两浙名贤录》卷五四、《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
萨都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血染风情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血染风情》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两篇的题材有类似之处。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一篇是年前后,一篇是年前后,但两篇小说都写出了封建制度的惨无人道,和贵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贵族家庭为了保证家庭的财产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财产传给长子,对于其余的儿子只给一定的生活费,对于女儿则一律赶出家门。或者嫁出去换一笔财产,或者把她们送进专门为这些人开办的贵族修女院。进了修女院则等于进了坟墓,与外面的一切联系都要切断。正如《血染风情》里修女说的:“父母把我们送进修道院,家庭财产都被兄弟霸占,我们被关在这座活人的坟墓里,没有第二条生路。”但是少女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幸福,想方设法与外面的情人幽会。然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便要被视为渎圣罪,轻则打入地牢,终身监禁,重则处死。
求幸福斋随笔
《求幸福斋随笔》作者是民国前期亦官亦民允文允武的“奇人”,《求幸福斋随笔》是他在亡命期间所作笔记杂俎的结集。内容涉猎极广,尤以丑诋当道,针砭时弊占相当篇幅,如战局分析、戏曲评论、名人秘闻、“娼政”讨论,以至所谓“金圣叹手批本”之《中国预言》的“解说”等,构成别开生面的时政与社会批评的史料价值。
灵应传
传奇小说。见《太平广记》卷四九二,无出处及撰人名氏,当为单篇流传的作品。亦有《古今说海》、《唐人说荟》诸本。《五朝小说》、《唐人说荟》另有题于逖《灵应录》者,非此本。鲁迅称此传“在记龙女之贞淑,郑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传》中事,盖受其影响,又稍变异之。”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传中主人公善女湫龙女九娘子自称洞庭君是她的外祖父,父亲为普济王,象郡石龙少子的遗孀,被父母强迫再嫁朝那小龙的季弟,坚拒不从。朝那兴兵逼其就范。九娘子率众抗拒,三战三北,求助于泾原节度使周宝,借大将郑承符助战,终于打败朝那。
峨眉山志
佛教史志。清蒋超撰。十八卷(馀志一卷)。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是一部以记述峨眉山佛教事迹为主的志书。共分九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峨眉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风土人情以及佛教事迹等。所记名僧七十九人,道教人物二十四人。书中还收有历代文士游峨眉山的诗词及有关峨眉山的敕令、碑铭等资料,是研究峨眉山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刻印于清康熙二十八年。道光十四年(1834)按原版印刷时,曾多处作了补刻(版存伏虎寺)。民国23年(1934),印光在原刻本的基础上,重修《峨眉山志》,改十八卷为八卷,全书体例也作了一定改动,并增加了清康熙十一年至民国初年峨眉山佛教的内容。1937年,此书与《普陀洛迦新志》、《清凉山志》、《九华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
体仁要术
体仁要术,一卷,清彭绍升著,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
大使咒法经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大使者毗那夜迦之咒法。